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秦派二胡以其特有的地方特色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其创作素材主要是以地方戏曲为主,在特性演奏技术的基础上包容了陕西地方音乐特有的苦音欢音调式音阶,是地方音乐与地方审美心理在二胡音乐上的投射。或豪爽或委婉,秦派二胡的特有演奏气质使其在现代二胡艺术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中国二胡艺术在上世纪发展迅速,成果卓然.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以刘天华先生为首的一大批二胡音乐家借鉴吸收西方音乐文化和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艺术,从而使二胡艺术在专业化和科学化、演奏空间的拓展和满足不同审美需求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通过意境的营造与特色的表现来传达特有的含蓄之美,二胡演奏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代表形式,在传统音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概述了二胡演奏中意境营造的内涵与条件,并探讨了二胡演奏的地域特色与多元性元素的融入。  相似文献   

4.
二胡艺术的不断发展使移植曲目在二胡演奏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移植曲目的广泛深入,也使二胡演奏技巧有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进步和提高,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彼此发展的主要动力。就移植曲目对二胡演奏技巧产生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刻分析,发现移植曲目的传承与创新为二胡演奏艺术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二胡演奏风格更加多样、二胡演奏技巧更加多变,有利于二胡演奏在更大程度上贴近时代特色,跟上社会发展步伐,适应文艺发展的大背景、大潮流。  相似文献   

5.
民族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的载体。每一种乐器都具有自身显著的优势。较之其它乐器,二胡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自然,其声音同人声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二胡演奏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假如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有限或者并非十分出色,则二胡的艺术魅力无法得到充分地展现。本文首先对二胡演奏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一些技巧和乐感进行了介绍,进而阐明了对于二胡演奏而言,演奏技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音乐的共同点在于注重语言美和音韵美。这一观点的意义在于器乐艺术家们的艺术目标均为追求歌唱性表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二胡演奏家提出了追求二胡演奏声腔化这一目标,而且经过不断努力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声腔化演奏理论,为我国的二胡演奏艺术打开了新的乐章。  相似文献   

7.
随着二胡演奏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演奏者对演奏技巧的训练已自顾不暇,因此他们很容易忽视乐曲情感的表达,致使演奏的乐曲缺乏表现力,枯燥无味。演奏技巧的训练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有演奏技巧没有艺术表现力,这样的音乐难以打动人。本文中,笔者将从如何提高二胡艺术表现力的五个主要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二胡来源于边陲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文化,是接受度最高、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的中国传统器乐瑰宝。二胡音色圆润,音质纯净,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抒情性在伴奏、独奏和合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二胡的地域特色、情韵和民族性等方面浅述二胡的艺术特色,以及探究二胡在演奏过程中的技巧运用。  相似文献   

9.
二胡的演奏是有规律性和科学性的.只有把握住科学的演奏方法、娴熟的演奏技巧以及气息的运用与音乐感觉的准确性,二胡的艺术表现与感染力才会更加完善、到位.  相似文献   

10.
在二胡演奏艺术中,气息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息作为二胡演奏中表现形态的一种操控手段与音乐表达中的力度、速度、情绪等诸多元素相关联,并贯穿在二胡演奏中的身、心、器三要素中。本文力图从气息运用与音乐表达、音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对气息运用实践的前提条件、气息与演奏意识的关系及气息对音色的影响依次进行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和哲学文化的不断融合,拉近了中西方高等美术教育的距离。中国美术教育在西学东渐的大历史背景下,不断地吸收现代西方美术思潮的积极因子,表现出了巨大的包容性,成为推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但是,现代西方美术思潮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表现出暂时的困惑与迷茫。如何在信息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保持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先进性、前瞻性和所具有的基本特色,是每一位中国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所尤为关注的要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夜郎人的原始艺术主要体现在出土文物、岩画及民间流传的古歌、祭祀歌里。同所有民族的原始艺术一样,夜郎原始艺术也有一个从最初的审美冲动发展到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讲求实用功能走向自觉追求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素质教育及新一轮的美术课改的过程中,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基础美术教育相应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教师们尽力在素质教育中研究和探讨适应我国各地区域的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功能。但由于客观和主观原因,美术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依样画葫芦”现象还是很严重。2004~2005年,笔者对波兰的基础美术教育进行了考察,他们在顺应孩子的身心成长和发展及提倡积极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4.
线条是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最简洁最概括的表现形式。自古以来线的演变丰富多样。线条美的渊源,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时期可以追溯到战国、秦、汉而至清,线条广泛运用于陶器、青铜器、雕刻、绘画中。线条的运用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就已经成熟了。这些有着奇特的律动,呈现生命运动痕迹的线条,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学习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科实验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科实验室是时代的产物.长期以来人们对文科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文科实验室的发展面临巨大困难.要使文科实验室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必须彻底抛弃文科不需要实验室的旧观念,正确认识文理科实验的差别,承认文科实验具有不同于理科实验的特殊性,以科学的管理方式管理、扶持文科实验室建设.  相似文献   

16.
论民间美术进入高校美术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之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民族文化精神和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研究民族民间美术的课程意义,提出将民族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将有助于高校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客家民间传统工艺是客家先辈们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创造和发展的。赣南客家民间传统工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传统手艺已被现代工艺所取代。保护和研究客家传统手工工艺刻不容缓,应坚持弘扬客家文化、光大客家精神、发展客家经济为主题。  相似文献   

18.
The paper explores an important area of arts activity which falls between concepts of education and therapy. It examine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isation of the arts in institutions which took place between 1950 and 1980, showing how it led to all arts activities 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 being classified as therapy, training or rehabilitation. It charts the changes in attitude which have taken place over the past fifteen years and demonstrates that whilst freedom to become involved in creative activity should be seen as a basic human right, such engagement may, as a by-product, offer benefits of a therapeutic, educational, social, recreational and commercial nature. Important and innovatory work is being carried out by artists working on creative projects with people in institutions and effective techniques are being developed by them in order to draw adults, with no previous experience of this kind of activity, into arts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先于审美或与审美同存;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是一定地区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折射,集中体现了该地区、该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导向;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材料的原生性、多样性,工艺的地区性、延续性使其风格迥别于其它工厂化商品性工艺美术。  相似文献   

20.
西方现代绘画与东方艺术所呈现的"荡出形态之外"的外化形态极为相似.但西方艺术自古希腊以来,是在"二元论"哲学思维的求证问题的方式下切入的,以"人"为中心.其实质与中国"一元论"思维下的东方传统艺术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与东方的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