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华  余菁 《声屏世界》2013,(4):30-31
有人说张默闻这厮的夫人是个美人,美人都应该是喜欢珠宝的,但是她不喜欢。可她与曼卡龙珠宝的品牌调性却高度吻合。她不喜欢涂脂抹粉,她不喜欢华服在身,她不喜欢大资大调,她不喜欢豪迈畅饮,她就是一本书,轻轻的被翻阅,轻轻的散发光芒,无论你在不在,她都轻轻的在忙,轻轻的生活,轻轻的时尚,母亲说,她,是我的福气。她,表面看是轻的,其实她是重的,表面看她是缓的,其实她是急的,因为幸福的时光总是很少,要抓紧,所以,她更努力。  相似文献   

2.
我的女儿叫阿翘,刚满八岁。每当她和她的娃娃们玩过家家的时候,她就不是平时的她了,她成了"孙小梨"。"孙小梨"是阿翘编的名字,所以,在"百变孙小梨绘本"系列中的《我不是普通小孩》《了不起的超能力》《长大以后做什么》三本图画书中,阿翘是有版权的。不过,我已经征得了她的同意,并承诺分一半稿费给她。一开始她拒绝,她说她的小猪钱包里还有六块钱呢,太多了。  相似文献   

3.
李娜的启示     
她是一个典型的双鱼座,自己也承认有着强烈双重性格。她的成绩和才华,与她在媒体面前多次表现出来的冷面和蛮横,是双鱼的两面。她内心非常细密,对于身边亲近之人,十分关注,这一面的她,敏感而多情;而她的直言不讳,乃至横冲直撞的为人为语。是被放大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4.
接到她的电话,他简直欣喜若狂。尽管是一个求助的电话,她的语气却依然是淡淡的,是她一贯的冷漠和高傲。她说她在深圳,因为出了点意外,急需要一些钱。如果方便,能不能先借她一些?一个月就还……只不过两分钟的时间,他握着话筒的手,已经微微汗湿,脸颊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甚至没有听清楚她具体都说了什么,只知道,她需要钱,而自己,是唯一能帮助她的人。  相似文献   

5.
男女的事     
《出版经济》2006,(3):44
双红现在快四十岁了,谁给她钱她就跟谁睡,她丈夫很老实,不管她.她婆婆九十多岁了,跟毛主席一年生的(注,此为木珍所误),耳朵特别聋,听不见打雷,从土改到1976年,只听见打一个雷.  相似文献   

6.
读书的奥秘     
一个小女孩,十岁左右,读小学三年级。一天,她忽发奇想,偷偷地背着父母,找了一只小洋铁筒,一根短短粗粗的木棍,已经秋天了,她把衣服穿了一件又一件,拥肿地歪在床上,等待天明。 她要做什么? 她要从北京步行到四川峨嵋山去寻访武艺高强的侠客仙师,她要学成超人武艺,去铲除人间不平事……于是,她准备下讨饭筒和打狗棍。因为她身无分文,  相似文献   

7.
放大的悲哀     
邓笛 《新闻世界》2007,(7):45-45
我第一次见到姗,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她非常美丽,那双眼睛顾盼生辉,尤其在笑的时候,会让每一个男生都感到心动。而且,她的美丽并不单纯表现在长相上,更重要的是她内在的美:她总是关心  相似文献   

8.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一位年近五十的女同志正在向与会者介绍自己的新闻采写经验。她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和她这个人一样朴实无华。她的发言打动了同行们的心。她,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她是成功者。她脚下的路,并非平坦、笔直……一九五三年,刚刚十八岁的郭梅尼跨入  相似文献   

9.
优雅一直被赵玫奉为写作的理想状态,她的作品的浪漫风格(包括她思想传达上的理想主义),文字组织的新奇别样,特别是她的艺术感觉、她梳理情感时的喃喃自语以及她对散文语言的诗性突破,都彰显着她"优雅"的品位,更彰显着古老汉语的优雅和美丽。  相似文献   

10.
她站在台上,带点诡谲地看着台下的学生;偶尔她口中也会咿咿唔唔的,不知在说些什么。但是,她的听力很好,只要对方猜中她的意见,她就会得意地大叫一声,歪歪斜斜地向你走来,送给你一张用她的画制作的明信片。  相似文献   

11.
我和乌拉在一家杂志社共事仅两个月,她年龄比我小一轮还多一点。她是个很有故事的女子。第一次和她在办公室见面,她就叼着香烟和我开玩笑,虽觉得她是有些名气的才女,可我却不是很答理她。她直呼我名字,去掉了姓,使我觉得亲切,脱口秀得很睿智,我渐渐便喜欢起她来。乌拉是个恋烟的女子,曾怂恿我也吸,我没“上当”,可每当一起聊天,她仍是习惯性的递烟给我。乌拉是20世纪80年代后生人,少年大学生,19岁硕士毕业,河南籍,现定  相似文献   

12.
奇迹的价格     
一个8岁的孩子听到她的父母正在谈论她的小弟弟.她只知道他病得非常厉害,现在,只有一个费用昂贵的手术,才能救她小弟弟的命.但是,他们借不到钱.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中国名字。是一位英籍华人女作家的笔名。她是一位用英语写作的作家,但是她却用了中国的笔名,仅从这一意义上,便可知道这位作家的中国情结了。她是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情结。也就是因了她的这个中国情结,在她近半个多世纪的生涯里,她一直把中国当作她毕生关注的贴己事情,一生为之萦绕于怀,为之牵挂在心。  相似文献   

14.
一周之内,路子找理由大老远和我连续见了三次面.每次见面,她都穿了漂亮的新衣服,我忍不住称赞她.每次她都很兴奋地问:"真的吗?真的很漂亮吗?"最后,她告诉我,这三套衣服,是她和他最近三次见面时候穿的.我也非常高兴,很喜欢她这样子呈现在她所爱的人面前.  相似文献   

15.
从美国归来数月,笔下走过的 人物已有若干,但有一个人 总是欲写又罢,却又时时在眼前闪现。她就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美国洛杉矶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会长美籍华人李惠英女士。 说起来认识她纯属偶然,一位友好多次向我提及她,并介绍我们认识。我去拜访她的那一天,她给我讲了几个关于她自己的故事。讲着讲着,她渐渐地沉浸进去,我也被吸引住了。我感到她真是个讲故事的好手。我将这种感受表达了出来,岂料,这却又引出了她30年前的一则故事。  相似文献   

16.
英国现任首相撒切尔夫人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人物。她是英国和欧洲的第一个女首相,是本世纪以来第一位连选连任的英国保守党首相。目前,她已执政八年,还正雄心勃勃地向第三任首相宝座冲击,想在英国创造史无前例的奇迹。对于这样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一些人对她不满,批评她,反对她,甚至诅咒她。但也有不少人的观感完全相反,他们崇拜她,支  相似文献   

17.
沈芸 《档案与史学》2011,(10):43-47
我的耳朵小,这样的人命苦我认识张姨的时候,她大约五十岁,美人迟暮.她正式的姓名为张莲蓉,我爷爷夏衍的朋友圈子叫她张敏玉.她的小辈朋友则多称呼她张姨.当时正值上世纪70年代,人间的春天尚未降临,张姨当然也不可能从她的人生低谷走出来.但是少不更事的我  相似文献   

18.
最后的心愿     
26岁的母亲凝视着她那罹患血友病而垂死的儿子.虽然她充满了悲伤,但同时她也下定决心,就像其他为人父母者,她希望儿子能长大成人,能实现所有的梦想.如今这一切都不可能了,因为病魔会一直缠绕着他.即使如此,她仍希望儿子的梦想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9.
看小徐的人才,听她的口才,让她当检查机关的公诉人肯定会让她出尽风头,如果让她搞侦察员,胸前的勋章不知要挂多少块.  相似文献   

20.
《新闻天地》2009,(6):56-57
她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她经历过战争、死亡、背叛,她经历过心脏病的考验和失去亲人的哀痛,但人生的灾难并没有将她打倒,在岁月的冲洗下,她反倒愈来愈坚强、愈来愈雍容华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