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2001年第7期,韩水法先生一篇《微斯人,吾谁与归》,令我感动。这是一篇纪念其老师齐良骥先生的字。韩先生写道,“一个仲夏的深夜,在加拿大约克大学哲学系的一间办公室里,我在电脑上敲下了‘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题目,突然间思潮汹涌,章的‘眼’做成了,许多原本看起来不相干的事情可以连成一气说出来,而自能肆言无碍。”果然就成就了一篇汪洋恣肆的章,倾吐了他对老师的高山仰止之意。  相似文献   

2.
周德富 《读写月报》2022,(17):30-32
<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直保留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但笔者对教材释“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中的“谁与归”为“与谁归”一直持怀疑态度。如果真如教材所言,“‘谁与归’,就是‘与谁归’”,那“与”字就是介词,“谁”字就是它的宾语。这样一来,“归”字就很不好解释。教材释“微斯人,吾谁与归”全句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这里的“我同谁一道”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在篇末有这么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人教版初中第五册的教科书(2004年6月印刷)第六单元中是这样注释“吾谁与归”的:  相似文献   

4.
《履园丛话》中有一则故事,很有意思。过去科考,考生也有类似“准考证”的证件,只是没有像片,只写些“体貌特征。”有位考生写的是“微须”,考官见他长着稀疏的胡须,竟把他斥之场外,理由是:“朱子训诂——微,无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不就是“无斯人”吗?这位考生当然不服气,争辩道:“如果‘微’字只能作‘无’解释,那么孔子‘微服而过宋’就是没有衣服,老夫子脱得赤膊精光,成何体统?”  相似文献   

5.
偶然间与同学谈到《小石潭记》与《岳阳楼记》哪篇课文好背,有的同学说,当然是短文《小石潭记》,可我对此却持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岳阳楼记》虽然长,四字词语很多,但却一直保持着一种磅礴的气势,让人读着情绪十分高涨,读到最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徽斯人,吾谁与归?”时,未免被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所感染,而《小石潭记》一文文风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汤炳正先生在《文史》第一辑所发表的《〈屈原列传〉新探》,是一篇好文章。它解决了我平素对《屈原列传》的不少疑团,也减少了我对屈原研究的一些困难。不过其中有的地方我认为还可以斟酌。现在提出来就正于汤先生及屈原研究者。汤先生认为刘安《离骚传》被进《屈原列传》的,就今本《屈原列传》说,一是“离骚者犹离忧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段,一是“由‘虽放流……’到‘……岂足福哉’”一段。关于前一段的意见,留到后面再说,关于后一段的“虽放流”之  相似文献   

7.
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纸曾登了一篇中学生文章,题目是《老师您会作文吗?》原因是老师给这个学生批改作文,将自己认为不妥的一段给删掉了。学生认为老师删掉的是自己作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于是谈了对老师的看法。且不说这个学生有没有傲气,老师删去的是不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由此想到我们做老师的自身素质。《语文学习》曾登载上海部分特级教师和专家座谈当时语文教学的文章。钱梦龙老师在题为《语文老师的读和写》的发言中说:“前不久,我有幸担任‘花季的耕耘’征文竞赛的评委,原以为老师的‘作文竞赛’,虽不一定佳作如林,至少要比学生…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节选)是一篇份量很重的文章,不是因为篇幅长,而是它那沉甸甸的思考、沉甸甸的感情及沉甸甸的语言,它带给人的是心灵的震荡、思想的启迪,它给学生的应是思想的冲击、情感的洗礼、哲理的升华。刘锡庆先生在《中国当代散文欣赏》中谈到,“从‘情感——性灵——心灵——生命体验’这不同的层面,散文已超越了‘实’生活而进入了写‘虚’的精神的‘内宇宙’”。“散文中的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就和作者生命中的‘独特性’息息相关。它可遇而不可求。”“这个层面作者做的是生命运动。”“《我与地坛》即是一篇很优秀的…  相似文献   

9.
《杂文月刊》2006年4月(上)刊登了一篇纪念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先生的文章《大志未竟斯人去》。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万万没想到,我等到的竟然是台湾友人的信息:马鹤凌先生溘世。"文中的"溘世"正确的用法应是"溘逝"。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不知道你们感到最幸福的是何时?是看见一张张学生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是发表一篇篇教学文章?是桃李满天下的富足,还是两鬓斑白的无悔?对我而言,最幸福的时刻,却是翻看一届届学生给我的留言:“老师,又梦见你给我们讲《红楼梦》了!…“老师,老板夸我口才好!”“老师,我成为系里的‘作家大人’了!”  相似文献   

11.
2013年3月18日晴中午,老师一进教室门门,就满脸兴奋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同学的作文发表在《马小跳》专刊上了。下面,我读一下发表姓名,周锐的《个性乌龟》,项笑柯《我的‘密友’绒毛球》……"哈哈,又有我的文章啦!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因为算上这篇作文,  相似文献   

12.
几个月前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为无为》的“超短文”。写这一篇时,在我的心目中就有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问题。现在我想何不就把这篇超短文拿出来与读者见面,并对这篇超短文的思想略作一些发挥呢?这篇超短文不长,我把全文引在这里:“《老子》有一个‘为无为’的提法。对《老子》有一个误解,把他说的‘无为’与‘消极’联系在一起,认为《老子》主张‘消极无为’。其实整本《老子》的精神是积极的。它宣传积极地‘无为’。而积极地宣传‘无为’,本身就是‘为’之一种。‘为无为’用一句现在的话说,就是‘积极地不干预’,或‘积极的无为’。实行‘市场经  相似文献   

13.
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在点明了古仁人之心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后,感慨地叹道:“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对此句,课本释译为:“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而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斯人”究竟指的是谁呢?课本没有注明。我的看法是这样: 作者篇首小序,写了滕子京守巴陵郡以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政绩,而且在“守”前加“谪”,高度概括地交代了滕子京虽遭  相似文献   

14.
去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女儿喜滋滋地告诉我,她被老师封为“古诗词形象大使”了。 “上《浙江之潮》的时候,老师问有谁知道哪些诗句的‘之’和‘浙江之潮’的‘之’意思一样的?我举手说,‘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之’和它的意思一样的。老师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说我会背《将进酒》。老师让我背了一遍,同学们都投来羡慕的眼神。于是,老师高兴地叫我为‘古诗词形象大使’。”  相似文献   

15.
(一) 一九四八年春,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先生在‘历史研究法’的课堂上教给我们说:史学目的有二。一个是‘求真’,一个是‘求用’。并举我那时候在报刊上发表的几篇考证‘通鑑’某事应在前一年或後一年而不在这一年之类的小文章为例,说这就是‘求真’的工作。至於‘求用’的呢?这位老师未多发挥,但大意是指为达到某一种政治目的而作的文章,即有所为而为的著作。明显一些说:‘求用’是服务於政治的;而‘求真’是与政治无关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电脑》2008,(7):109-112
我爱好写作,是因为我喜欢幻想。刚上小学一年级.什么也不懂,却喜欢在纸上胡乱涂鸦。“星期天.姐姐来我家玩。姐姐说:‘今天玩什么?’我说:‘一起画画吧!“好吧!’姐姐回答。我们开始一起画画了。”这篇题为《画画》的日记,是记忆当中自己写的第一篇文章.之所以印象这么深.是因为当时受到了语文老师颜老师的表扬。二三年级时.我写的日记经常都被颜老师当作范文朗读.后来又在《上虞小记者》上发表了《小不点儿的日记》《吃玉米棒》等4篇习作,被颜老师誉为班里的“小作家”。  相似文献   

17.
北大黄子平教授在刘绍铭先生的《蓝天作镜》一书的序言中这么说:"爱读刘绍铭的随笔,读时每每羡慕,乃至嫉妒,他一篇又一篇,起得像这样的上好题目:《卡夫卡的味噌汤》《蕃薯破腿多》《驴乳治相思》……题目起得‘响亮’(有声有色),文章已是做好了一半。"手里捧着一本刘先生的书——《冰心在玉壶》,于是,我急匆匆地翻看其目录,心想书中文章的题目该是如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看了《教育文摘》林志明的一篇题为《一位语文教师的自白》后,颇受启发,更有同感。文章例举了三个自白案例,其案例场面使他局促、尴尬,也着实引发了我的回味、思考……【案例一】林志明说:"一次,他教授《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总结课时,一位学生问:‘老师,镭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又一位学生问:‘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是什么关系?’还有一位学生问:‘居里夫人有几个女儿,她们有没有继承她的事业?’我蒙了,定在那里  相似文献   

19.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2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向用作对脑力劳动者,即对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的指责。导其源出自《论语·微子篇》荷蓧丈人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参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316页。) 对丈人之说有三解。一为嘲弄孔子:手脚不勤劳,庄稼都分不清,哪里能算得是老师呢?二为斥责子路:(你这个人)手脚不勤劳,庄稼都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三是丈人自说:(我年老了)手脚不勤劳,(眼也花了)庄稼都分辨不清,哪里能做你的老师呢? 仔细推究《微子篇)上下文原意,应以丈人自说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