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是记者发现新闻的第一手段。一次成功的采访,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1997年,我在一次采访中,写出了一篇反映农业部、铁道部两位部长为石家庄郊县农民办实事的稿件《部长调运收割机》,这篇消息在《石家庄日报》一版头条刊登后,《农民日报》、《河北日报》均在一版显著位  相似文献   

2.
赵宁 《中国编辑》2006,(3):31-35
几年前,我在工作之余的一次闲谈中,向为《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润色稿件的美籍专家司丹先生问起:“怎样才能把我们这样一本从事对外传播的女性期刊编辑好?”记得司丹先生当时一脸严肃,扳着手指头一遍一遍地重复着“Internet”这个英文单词,左手扳完了又接着扳右手,以他特有的幽默对我强调了驾驭信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1993年,我采写的稿件有150篇被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两篇刊登在《工人日报》要位,《陕西日报》、《陕四人报》、《渭南日报》均采用多达20余篇,《中国电力报》采用了8篇,许多通讯员问我上稿多的原因,我的经验是:精心制作标题,紧紧扣住编辑。 我们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第一位读者首先是编辑,而编辑先看到的是标题。一则好的标题。常常会使采写的稿件,增辉添彩,使读者看后回味无穷,能把编辑像磁力一样的吸引住。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去年,我写的《老兵“侠客徐”》一文在《火箭兵报》获了“火箭兵风采报告文学征文”优秀奖,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文学征文奖。手捧获奖证书,欣喜之余,我又想起了撰写这篇稿件的过程。去年三月初,我随新兵营进行长途野营拉练,负责摄  相似文献   

5.
挑灯夜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稿件不能见报,这对于“爬格子”的人来说本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而,当你应约写了一篇“征文”,并且已经通过报社领导的审查,上版准备刊载时却突然被撤掉,那就不能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了。此事发生在我身上,自然还是由我来现身说法,把原因查找清楚,这既能使自己牢记教训,也便于同行从我身上吸取教训。9月中旬,我接到《前卫报》李编辑的一个电话,说是最近《前卫报》与总政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一个“国门卫士征文”让我赶快写一篇给寄来。放下电话后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原因有二:一是这是我…  相似文献   

6.
从提起笔开始写稿到现在 ,已快16年了。第一次用卖了牙膏皮的钱买了方格纸学着搞“新闻”时 ,我还不知什么叫“本报讯”、“本台消息”。开初 ,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寄出的稿件均是石沉大海。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坚韧不拔 ,终于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登在一张小报上 ,不几天在《四川日报》登了个“花边新闻”《熟睡时唱歌的人》 ,再不几天 ,一家大区报纸同一天用了我2篇稿件。那成功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在也算作“爬格子”的道路上 ,我的一次“无理取闹” ,是刻骨铭心的。那时生活在连队 ,有位战友因违军规军纪受到处理 ,后来退伍回到家中 ,…  相似文献   

7.
“业余记者”,故名思义非媒体人矣。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Ⅸ大众日报》、《济宁日报》等媒体上先后发表稿件300多件,其中有部分稿件获不同层次的奖励。这些稿件浸透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写作过程中更引发了我的思考:但在当今几乎没有通讯员生存空间的形势下,怎样写稿子?如何提高被媒体的选中率?  相似文献   

8.
在党报日趋讲求可读性的今天,党报社会新闻“如何区别于晚报、都市类报纸”、“如何在这一类新闻中发挥导向的旗舰作用”、“如何处理好与党报传统新闻的关系”等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笔者仅以《河北日报》近期新辟社会新闻专栏中发表的几篇读者关注度较高的稿件做一点浅析。 今年8月15日开办的“社会之窗”,为《河北日报》重要新闻版(第二版)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刊载社会新闻的专栏。稿件全部由总编辑及主管副总  相似文献   

9.
1990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1991年的军报新闻函授。每次教材一到手后,我都细细地读上好几遍,边读、边看、边写、边想、边领悟。“成才之路”、“成才足迹”、“通讯员园地”等栏目,时时用名人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渐渐地,我通过学习,弄清了什么是新闻的5个要素,怎样选好新闻的角度,怎样写好新闻题材,怎样写好通讯、消息。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和新闻知识,所以,我自己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一弹四中”,在《人民军队》头版头条刊用。当我拿起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稿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10.
在2005年度山东新闻奖评选中,山东《烟台日报》刊登我采写的《逃离“采石场”》通讯喜获通讯类一等奖。这篇通讯缘何能够博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我的体会是这篇报道是舆论监督稿件中曝光事件、关注问题解决较为成功的一例。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6,(2)
路在自己脚下──读《陕西日报》“话说陕西人”征文继《西安晚报》“外向型城市西安人”征文之后,又一次在三秦大地产生震动、反响的征文活动──《陕西日报》“话说陕西人”征文,日前告一段落。这两天征文,都引起了省委领导的重视,刘荣惠副书记亲自动手,或批示,或...  相似文献   

12.
去年九月25份,《青岛日报》社会新闻专栏刊登了我的《栈桥拍照时,大校救男童》一稿。每当我拿出自己这篇新闻稿件翻看时,就油然而生出一种自信。在军营工作十多年的我,一直喜欢读报,常常看到身边的同志一篇篇稿件见诸报端,可轮到自己下笔时,又头痛万分。无奈之际,自己开始看别人写就的文章,思索他们是怎样把身边的事写成稿子从而被报社采用的。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才在偶然中产生了这第一篇。这篇600余字的小稿,使我从中领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常看自己的文章好处多。俗话说“敝帚自珍”,那怕是不起眼的豆腐块,也是用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冒了一次名     
几年来,每当看到《刊中报》时,我总是暗自脸红,因为我曾冒了一次名:拿别人的作品冒充自己的大作。 初入军营的我,在训练执勤之余,经常写点小文章,虽也算是“笔耕不辍”,战果却只是驻地日报的几篇“豆腐块”。那年年底,我无意中看到第10期《新闻与成才》的《刊中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稿费》的小小说。我眼睛一亮:作者是陆卫东,与我只有一字之差。我想,反正是文学作品,又没标明单位,谁能肯定不是我写的?于是,我壮着胆拿杂志给指导员刘富强看,还振振有辞地介绍:“名字被印错了一个字。”由于中队历史上从未在中央级报刊“…  相似文献   

14.
初学写稿,因为不得要领,眉毛胡子一把抓,自己觉得什么都重要,就把采访到的材料稍微加工整理,投寄给报刊、电台,结果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为此,我也曾对写新闻稿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在报刊,电台等新闻单位“没关系”,所以屡投不中。恰在这时,一位老通讯员向我介绍了《新闻知识》杂志,并送给我一本阅读。当我拿到这本杂志后,真是爱不释手,花了三天时间仔细看了一遍,我觉得这本杂志办得好,它设有二十多个栏目,尤其是《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采写体会》、《我与新闻知识》及《通讯员之友》等栏目,更是贴近我们通讯员,就好象新闻老师给通讯员上课一样,效果非常好。 在《新闻知识》的帮助和指导下,近几年来,我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不但经常为厂广播站写稿,还结合本厂实际,向报刊、电台投寄了许多新闻稿件,每年的“征文”稿件总有几篇获奖,我采写的《那山、那水、那情》一稿,被《三峡潮》一书收录,获得优秀奖。与此同时,我还被《陕西工人报》、《军工报》、《铜川日报》、《铜川人民广播电台》、《现代文化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15.
一些作者在写作多年后,大多津津乐道自己的成功、得意处,这是正常现象,无可非议。我算是老爬格子的人了,反躬自省,无成功也没得意之作,走麦城的败笔倒是记忆犹新,经久不忘。第一次,我国石油工业战线上第一套从国外引进的卧龙河天燃气脱硫装置(简称“卧引工程”)开车运转,这是一个重大经济新闻事件,我迅即写了一篇600来字的稿子寄出去,《重庆日报》快速在头版推出。但我也很快被传唤到筹建处领导那里去,领导黑着脸斥责:“引进装置的日本方面代表提出严正交涉,说这篇稿件极端不负责,造成了不良影响。”那时,我刚入厂不久,吓得脊背冒冷汗,嚅咧…  相似文献   

16.
《陕西日报》记者晁阳与我合写的《女麦客王建起跨省机收集团》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全国晚报现场新闻大赛特等奖。这是我采写“女麦客王”的第8篇稿件,也是采写“女麦客王”系列稿件中的第6篇获奖作品。回顾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我以为,扇形思维出精品。  相似文献   

17.
今年9月是我任《群众日报》通讯员并在该报“庆祝国庆一周年”笔谈会上发表第一篇“处女作”50周年。这一篇文章发表后,写作便势不可挡,接二连三的消息、通讯和短文陆续发表。它鼓舞自己前进,指引自己攀登。刚解放初,我在渭南瑞泉中学高中上学时,被报社发展为通讯员,颁发了米黄色的通讯员证,还给发来每期的《通讯往来》,指导通讯员不断学习提高。“国庆笔谈会”这篇处女作,就是自己投稿好多篇后才被选上的。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首届国庆节,《群众日报》在报上举办“国庆笔谈会”,提出5个问题让读者、通讯员参加。我参…  相似文献   

18.
我的第一篇稿子是上高中时在《平顶山日报》上发表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思想把稿子寄去,谁知很快便在三版显著位置登了出来。三年多来,我已在地市级以上近20家新闻单位发稿200余篇。稿件发得多了,竟使人生疑:“你认识编辑?”不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两年来,已被采用稿件130余篇。在写作实践中,我摸索到提高稿件采用率的四个因素: 一是抓住报道“点子”。如抓住了报道的“点子”,稿件可谓成功了一半。比如近年来,企业竞争激烈,我乡某企业的厂长由于能力有限被精简下来了,他很苦恼,说面子丢尽了。我便抓住这个“点子”,写了篇评论《丢官未必丢面子》,很快在《徐州日报》上发表。二是舍得“割爱”。一些同志写文章,因绞尽  相似文献   

20.
三改标题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如何当好基层通讯员的短文,内容是自己从建立底稿本、标题库、剪贴本做起,注重在对比中学习,总结中提高的一些收获。当初制作的标题是《点滴招数伴我长进》,稿件写好后,通读全文,越品这副标题越没味,心想:自己制作的标题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怎能拴住读者挑剔的眼睛,又怎能叫编辑动心呢?我没有急于发稿。几经思考,又把标题改为《我的一招》,把标题和内容全部读了一遍,还是感到这标题缺乏新意,欠“火候”,我决定把原来制作的两个标题全部放弃。自己仔仔细细地读了几遍全文,不知不觉中感到:这三点做法不正是自己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道路上拣到的三粒芝麻吗?我眼前一亮,工工整整的四个字《三粒芝麻》成了这篇文章的标题,稿件寄出后即被一家新闻专业刊物采用,样刊收到后,我看到“三粒芝麻”这个标题,编辑还在版面上作了突出处理。 “题好文一半”。一篇稿件,内容固然重要,鲜活意丰的标题也确确实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