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7 毫秒
1.
为了评析周恩来同志1921-1922年写的“旅欧通信”中的某些篇章,我从图书馆借来一些书,主要目的是想弄清通信的写作背景。这些书包括:《周恩来早期集》(上下卷)、《周恩来自述》、《周恩来经历记述》、《周恩来思想与实践》、《周恩来研究述评》、《周恩来年谱》、《张申府访谈录》等。不看则已,一看倒发现一个新天地:周恩来早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内容相当丰富,相当有特色,大大超出了我原来在这方面的浅薄知识,于是产生了写作章的冲动。最初,我把章定位在单纯介绍周恩来早期有哪些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上。在写作过程中,我又阅读了一些同志写的研究周恩来新闻实践的章,使我发现我要写的章,仅仅定位在“单纯介绍”这一点上,已经不够了,是在炒冷饭了。那么写什么好呢?苦苦思索,夜不能寐。终于有一天,豁然开朗,发现已有的研究章虽然下了很大功夫,但在挖掘材料方面还大有余地,在评价方面还远不能说已到了山穷水尽把话说完的地步。对周恩来早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来一番再梳理、再认识,不是很有必要吗?于是,这就有了本现在的样子。  相似文献   

2.
陈明远说,有一次他问郭老(郭沫若):“您写诗向报刊投稿以后,编辑部改不改?提不提意见?退不退稿子?”这个十足孩子气的问题把他逗乐了。他笑着反问我:“假如你来当编辑,我的诗稿落到了你的手里,你怎么处理呢?”我认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编辑报刊的指导思想,我以为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加以认识。一、编辑报刊的一般指导思想:应持“一般的公正”态度马克思在给奥格斯堡《总汇报》编辑部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并不希望也不期待奥格斯堡《总汇报》的‘谢忱’和‘特别  相似文献   

4.
一年一度的报刊发行期已到了,单位的业余发行员问我:“你明年打算订些么子报刊呢?”我不假思索地说:“我还要订阅《新闻通讯》,她对我的帮助太大了!”我已连续二年订阅《新华日报》社主办的《新闻通讯》。  相似文献   

5.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6.
郭兴文 《今传媒》2006,(2X):49-52
作为一名编辑,我负责打理的《西安晚报》“曲江漫笔”版,近两年来连续刊发了一批谈贫富差距及批评“主流经济学家”的章。在前一段我还亲自动手操刀写了几篇。这些章只是报刊上一般的随笔和杂,若从专业角度来讲既不深刻、也很不到位,只不过说出了几句真话和真相而已。想不到这些章竟引起了如此强烈的读共鸣与社会反响。有的群众来信叫好,说这些章真正反映了他们的心声,有人写诗称赞,  相似文献   

7.
报风和人格     
早在五年之前,我作为《解放日报》编辑,到华东某省的一个市组稿。这个市的宣传部长花了半天时间,和我商讨了在《解放日报》上出一个地方专版的选题,以及各篇稿件在版面上的布局以后,面有难色地说:“还有一个技术性的问题,等市委研究定当以后。才能拍板。”我不解地问这位部长,是一个什么技术问题。不料他直接了当地反问:“出一个专版文章,我们该向青报付几千元广告费?”这一问,不禁叫我大笑起来,忙解释说:“我不是来拉广告的。报纸登了你们的文章,到时候按规定发稿费给你们的作者,这个技术性问题可以解决了吧。”这位  相似文献   

8.
我的第一篇稿子是上高中时在《平顶山日报》上发表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思想把稿子寄去,谁知很快便在三版显著位置登了出来。三年多来,我已在地市级以上近20家新闻单位发稿200余篇。稿件发得多了,竟使人生疑:“你认识编辑?”不  相似文献   

9.
读《新闻与写怍》1989年8期上刊载蓝鸿文同志文章《从文言新闻到白话新闻》,其文说“1815年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标志着我国近代报刊的开始”。这引起了我对中国近代报刊起始的思考。怎样认识中国近代报刊的起始呢?是以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态来决定呢?还是以历史上最先找到的某种正式出版报刊来决定呢?这是一个应如何认识、  相似文献   

10.
我姓更名正。你大概知道点儿吧,我常在报刊上出现,有不少读者认识我。 记得那些年,我的性格很内向,不愿抛头露面,又不善于与编辑搞交际,所以了解我的人很少。最近几年可好,编辑不怎么管我了,我又缺乏点自觉性,常常在报刊的旮旮旯旯蹓跶蹓跶。不是吹的,“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哪个能离开我!别人说,我现在成了编辑的关系户啦。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相似文献   

11.
买东西付钱天经地义,报刊采用稿件要付酬也是《著作权法》赋予作者的合法权利。但据笔者了解,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媒体采用了作者的稿件后是不愿意主动付酬的。朋友张某经常在江苏某报“露脸”。有时也能收到几个“零花钱”,但也有很多时候收不到。于是就打电话到报社问,编辑说:“我们帮你查查。”又过了两个多月,还是杳无音讯,于是就又打电话问。编辑说:“查过了,是我们忘了,你们自己到报社来取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国省、市和地市级的工会报刊近120家。这类报刊的质量怎样?还存在哪些问题?读者反映如何?最近,我们对全国部份工会报刊作了一次书面调查,并对50余名基层工会主席和数百名职工群众阅读工会报刊的情况作了书面问卷和了解。有些报刊确实比较出色,如《现代工人》(辽宁)、《工人天地》(江西),《江苏工人报》、《现代工人报》(四川)、《劳动报》(上海)等。但有些数据相当不理想。例如有五分之四以上的基层工会主席对工人报刊基本不看或只稍作浏览,认真阅读的不到五分之一。而普通职工阅读工会报刊的更少,只有四分之一不到的人浏览大标题,其余的则大多平均每四期浏览1~2次标题,认真阅读的不足十分之一。不少工人这样说:“这种报没啥看头,登的东西与我们不搭界。”有的甚至说:“工会报刊都是工会出钱订的,要叫私人掏钱肯定没人订。”  相似文献   

13.
我姓更名正。你大概知道吧?我常在报刊上露面,有不少读者认识我。 记得那些年,我的性格很内向,不愿抛头露面,又不善于与编辑搞交际,所以,了解我的人很少。最近几年可好,编辑不怎么管我了,我又缺乏自觉性,常常在报刊的旮旮旯旯遛达遛达。不是吹的,这年头,你“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哪个能离开我!离开我谁能玩得转?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苦衷亦随之而来、露面吧,  相似文献   

14.
自从我当上了《女性世界》的编辑后,我就觉得自己象广告商似的了,跑到哪里总要推销一下《女性世界》这个版面。有一次,去一个工厂开座谈会,清一色的女工,一开口我就说:“你们知道吗,新民晚报有一个版面叫《女性世界》?”当然有人说知道,有人张大眼睛看着我。于是,会议结束时,我便张大眼睛看着那几个人说:“一回生,两回熟,《女性世界》是我们的天地,以后就靠我们大家来办了。说真的,普通女工难得和什么记者、编辑之类的打交道,这样一来,她们也就记住了《女性世界》。做编辑的,谁不爱自己的版面?谁不想把版面办得更好些?我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柳萌 《传媒》2002,(3):21-23
你知道王朝柱吗? 在文学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5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在影视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70%以上的人会说:“当然知道”;那么在一般观众读者中,如果这样问,会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也许有2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或“不知道”。倘若换一种方式,用王朝柱的作品问,你看过电视剧《长征》吗?我相信,起码会有80%~9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太知道了”。  相似文献   

16.
轻松一刻     
更正 约翰气呼呼地给报社打电话质问: “你们报纸搞什么名堂,明明我还活 着,为什么发表了我的死讯?你们要负 责刊登更正的启事。” 编辑:“真对不起,要更正是不可 能的。” 约翰:“为什么?” 编辑:“为了维护我们报纸的信 誉,我们从不登自相矛盾的消息。不过, 我们可以想另外一个办法来弥补一 下。” 约翰:“有什么办法呢?” 编辑:“我们可以在明天的《出生 栏》里,刊登您出生的消息,让您重新 做人。” 严重警告 邻居家的篱笆内,马丁正与邻居家 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起劲地交谈着。 突然,一把亮闪闪的菜刀“嗖”的  相似文献   

17.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06,(11):67-67
“站着写作”著名作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海明威,治学态度十分严谨。《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曾修改了30多遍,直到他认为简洁明了为止。《老人与海》的手稿,也修改了近200遍才放心地拿去付印。有位记者问海明威:“你的小说为什么写得那么简洁?”他回答说:“我的秘诀很简单。我是站着写作,而且只用一只脚站着。”他解释说: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自己把文章写得言简意赅,免得读者费时读我的文章。“愿做中间派”当年,陈毅同志在与一些报刊接触中,平易近人,十分谦逊。他每次寄稿总是要求编辑严格地“按质论处”,不以“官职…  相似文献   

18.
记得初写稿时,总爱写得长一点,全一点,甚至圆一点。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全方位抓好“下岗”再就业工作》的调研性文章,全文共分四大点,每大点下四小点,洋洋洒洒数千言。稿子送到一家日报编辑部。几位编辑善意而又中肯地说:“大众媒体要赢得最广大的群众,就最讲究新鲜活泼、短小精悍、一语中的,你能不能化大为小,化繁为简,突出写几段启发性强的文字 ?”编辑们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少“工作研究”类的文章新意少,篇幅长,读者不喜欢。一席话说得我恍然大悟,在编辑们的具体指点下,我将原稿中的“七抓八抓”统统砍去,改…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1月17日《报刊文摘》第三版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此学问之事,庸何伤》,回忆“毛泽东支持章士钊重版《逻辑指要》的前前后后”,说建国后,毛泽东突然问章士钊:听说您在逻辑方面有著作,能否给我一阅?章士钊书的序言中有逢迎蒋介石的话,所以“十分为难地答到:《逻  相似文献   

20.
许林 《新闻实践》2010,(3):9-11
金像奖涉假披露缘起 2009年12月31日16点多,我与老伴正在北京王府井给孙女买小金锁,手机响了,是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的电话,他约我有事面谈。见面后.直性子的延光单刀直人地问我:“认识桑玉柱吗?”我说:“不认识。我只知道他是个拍照片的。”“郎琦呢?”他又问。“郎琦我知道,他是《吉林画报》的老人儿,树挂拍得很好。可我没与他接触过。”紧接着,他就说:“桑玉柱获得的金像奖掺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