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可以说概括了赋的内容的两个方面。纵观两汉的赋作,体物赋数量最多,所托之物,大而至于京都、苑囿、宫殿,小而至于洞箫、长笛等等。这类赋一般都是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多角度地去“写物图貌”,却很少表现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这类赋构成了汉赋的主流,所以提起汉赋人们便有“雕虫雾穀”之诮。但是,汉赋中还有一些言志抒情的作品,自贾谊以至赵壹,其间作者不少,也足以形成一个有统有绪的支流。我以为要想把握汉赋发展的全貌,对于汉代写志赋是不  相似文献   

2.
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物于事。”(《周礼·春官》郑玄注引)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文心雕龙·比兴》)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相似文献   

3.
汉大赋新探     
作为汉代文学正宗的赋,千百年来惹得人们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但谁也无法否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什么是赋呢?班固《两都赋序》所说的“赋者,古诗之流也”和《艺文志》所说的“不歌而颂为之赋”,大约是赋最古的定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搞文,体物写志也。”又说“赋自《诗》出,分岐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刘熙载《艺概·赋概》篇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也不畅,畅无或竭,”并对赋作了别具一格的诠释:“赋从贝,欲其言物也;从武,欲其言有序也。”概而言之,赋出于诗又有别于诗,“诗较近于音律,赋则较近于图画”,“诗本是‘时间艺术’,赋则有几分接近于‘空间艺术。’”“从贝”、“从武”、“有物”、“有序”深刻地揭示出赋是用时间上“层见迭出”的语言表现空间上“千态万状”的物态。于是,赋之时空意识便成了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祝尧所论赋体文学咏物之“法”不仅仅是比兴,更确切地说专指自喻——被祝尧奉为咏物赋之典范的作品皆为自喻赋,祝尧在张华《鹪鹩赋》题解中亦明确地指出所咏之物与“我”的比喻关系。祝尧推举自喻赋有三方面原因:比喻赋“以情为本”而较一般咏物赋更富情韵,取喻“切至”,“体物”多有“不粘不脱”之妙。  相似文献   

5.
《茶花赋》是一篇立意深远。构思巧妙、语言精练的散文诗。我多年前读过它,长久难忘;如今再品,仍有韵味。《茶花赋》写于1961年,正是我国人民面临困难的时期。作者杨朔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用我国古代文体“赋”那种“体物写志”(见《文心雕龙》)的艺术手法,用茶花象征祖国,用普之仁代表普通劳动者,“直书其事,寓言于物”(见《诗品》),因此,《茶花赋》即“祖国颂”。而这支颂歌的主题则是歌颂我们生活中美的事物,歌颂创造生活美的劳动人民,从而体现作者热爱祖国、信  相似文献   

6.
通过讨论《赤壁赋》中“舟”的作用,探索高中语文赋文的教学策略,即把文中的“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物”明“志”,体现赋文“铺采摘文,体物写志”的特点,从而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实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美文美教的教学构想.  相似文献   

7.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 ,在同一时期用同一题材写的名作 ,但两者在写景、评论历史人物及表达思想等方面 ,都有一些不同 :其中 ,词写的是雄奇壮丽的景 ,而赋写的是清幽宁静的景 ;词中的公瑾“雄姿英发” ,是胜利的英雄 ,而赋中的曹孟德则是“困于周郎”的失败的英雄 ;词的基调健康昂扬 ,气势磅礴 ,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赞颂 ,雄壮豪放 ,而赋则借水、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感情由“乐”而“悲”、由“悲”而“喜”的解脱过程 ,浑沉蕴藉。同一作者 ,在同一时间、地点 ,用同一题材写的两篇作品 ,之…  相似文献   

8.
对于赋、比、兴,古代学者曾经做过许多阐释,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最为简明,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泳之词也”。(《诗集传》)而李仲蒙的解释则较深入,他说:“序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物动情也。”(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可以说,赋、比、兴是诗人形象思维和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它使《诗经》不仅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  相似文献   

9.
《毛诗大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据孔颖达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所谓“异辞”,指的是不同的表现手法。亦即朱熹所说:“赋则直陈其事,比则取物为比,兴则托物兴词。其所以分者,又以其属辞命意之不同而别之也。”我们打开《诗经》一看,《诗传》指明“兴也”的就有一百一十六篇,但没有提及“比”和“赋”。这是由于“凡托鸟兽草木以成言者皆兴也,赋显而兴隐,比直而兴曲……赋、比易识耳”(陈奂语)。到朱熹作《诗集传》才把每章的赋、比、兴一一加注。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向又认为:“不歌而诵谓之赋。”二者从不同角度说明诗和赋的密切关系。把诗和赋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赋”是专取“诗”中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之一的赋的手法来体物的。但它又和诗有明显区别,是文而不是诗,诗“兴”多而“比”少,赋则“兴”少而“比”多。正如元代祝尧《古赋辨体》所说:楚辞虽有诗兴义,却已是风雅变体。而汉赋祖于楚辞,专取骚中赡丽之辞。这样,汉赋便形成了既有诗中赋的特点,又有骚中辞的特点的一种半诗半文的形式。这就  相似文献   

11.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12.
赋序是了解赋家创作过程的重要材料。在大多数的赋序里,赋家们喜欢言及“感而作赋”的问题。有些赋序还对感物兴思的原理与过程作了具体的分析和描述;感物兴思的发展有赖于形象思维的支撑。赋体体物以客观描写为主,对感物意识与理论的发展有着促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赋史述略     
赋是一种非文非诗或是兼有诗歌散文特点的特殊文体.它既有散文的铺叙直陈而无其散漫无韵,它有诗歌的音韵节奏而又无其严整格律.但是,对于赋这一文体定义的界定,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掌握的.《诗经·大雅·烝民》“毛传”云:“赋,布也.”王逸《楚辞章句》云:“赋,铺也.”刘熙《释名》云:“敷布其义谓之赋.”钟嵘《诗品》云:“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文选·<文赋>注》云:“赋以陈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朱熹《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而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则云:“赋者,古诗之流也.”《文选·<三都赋序> 》云:“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无非诗.”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云:“诗与赋未离也.”又司马迁《司马相如叙传》云:“作辞以讽谏.”扬雄《甘泉赋序》云:“奏《甘泉赋》以风.”《羽猎赋序》云:“聊因《校猎赋》以风之.”皇甫谧《三都赋序》云:“昔之为文者,……本乎劝戒也.”又《西京杂记》记司马相如云:“赋家之心,包括宇宙.”又,“依类托寓.”皇甫谧《三都赋序》:“赋也者,所  相似文献   

14.
《文选》“设论”类共选录了三篇作品,从文体归属来看,应当归属于赋体文学.具体而言,“设论”类形式上的“设问而答”、题材上的“士不遇”、体物“铺采摘文”和写志“识时知命”均为赋体文学特征,故《文选》“设论”类可视为赋的再分文体.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研究中,人们一般把《诗经》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成“赋”“比”“兴”三类,并把它们与《诗经》的三大组成部分“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而言之,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  相似文献   

16.
诗的本义是抒情言志,这在早期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中是丝毫无爽的。大约一直到西晋,情况还是基本如此,陆机在分辨诗、赋两种文体时即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然而,就从此时开始,诗急剧地发生着变化,到了齐梁,这种变化的具体内容就已经非常明晰,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作了这样的总结:“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就是说,抒情言志的诗到了此时已经具有了极尽声貌图模物状的特色。所以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说:“诗至于宋”,“便觉声色俱开”;又说:“诗至于齐,情性既隐,声色大开。”清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也进一步发挥了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发展在于语言之用,汉代体物大赋以铺陈夸饰为主导,而赋之体物状貌在于语词的运用。汉人作赋,必读《楚辞》以为文体仿效的格式和语词取用的资源。通过《楚辞》和汉赋之文本,可探汉代体物大赋对《楚辞》语词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以稳定的形式依序递相祖述和夺胎换骨的脱化方式,体现出汉赋对于《楚辞》语词的直承与流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铺采摛文”的说法最早源于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他认为,“铺采摛文”是赋的外在形式特点,是一种铺陈文采的写法。然而从今日看来,这一写法的应用远远超出了赋的范围,甚至跨越了时空,贯穿古今。  相似文献   

19.
赋说     
说到赋,先应辨清有关赋的几个概念。赋在古代文学史上主要包涵三种含义:其一,赋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后由《毛诗序》归为诗六义之一:“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特征,钟嵘《诗品》曰:“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其二,“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20.
司马相如《大人赋》之题,“大人”并非专指帝王,而是指得道之人。今观《大人赋》内容.可知其叙写的是大人由求仙而至得道的精神历程。再结合《史记》所述司马相如的一生的政治遭际对其心理的影响,可以认为《大人赋》是一篇从传统的“悲士不遇”的主题中游离出来的游仙兼思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