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在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随着生命教育在全球被逐渐推广和认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教育,例如死亡教育、严寒教育、孤独教育等。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生命教育的提出是针对自杀、吸毒等危害生命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命教育已经突破保护生命的含义,其内涵越来越丰富。有关生命教育内涵的讨论多种多样,冯建军认为:生命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进化过程中,青少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极端生命行为,生命教育受到关注。台湾地区中学生命教育有"从生论生的生命关怀伦理取向"和"从死论生的死亡体悟生死取向"两大主流,其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独具特色,对大陆开展生命教育的启示有:重视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作用;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生命教育校内外课程资源;建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肖川 《中国教师》2006,(5):28-30
“生命教育”一词原本是在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生命的威胁。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就开始提出和实施生命教育,并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随着生命教育在全球被逐渐推广和认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教育,例如死亡教育、寒冷教育、孤独教育等。1979年澳洲成立“生命教育中心”,主要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防治等。美国还利用网络开展生命教育,开设有生命教育和资源网…  相似文献   

5.
古代德育中,生命教育"抑"中有"扬";在近代德育中,生命教育"扬"中有"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德育中,生命教育在革命人道主义中发展;在建国初期的德育中,生命教育在继续发展中出现断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中,生命教育面临着褒扬和挑战。要促进生命教育的发展,在德育中必须要避免"整体主义"和"个体至上"两个极端;要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大力继承和弘扬人道主义原则;处理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的关系,同时还应继承传统德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富刚 《考试周刊》2013,(66):16-17
教师发展不仅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而且包括教师生命的发展,由于教育的工具性和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缺失,教师的生命发展出现了缺失,导致教师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弥补教师发展的生命缺失的不足,可以从"生命意识"、"生命关怀"、"生命体验"、"生命自觉"发展教师生命活动,促进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新开发。关注生命教育,提升生命价值是当代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生命教育的开展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以"生命"为主线,以"人"为中心,帮助学生达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的目标。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坚持情感教育、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和谐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取向。  相似文献   

8.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基石,体现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教育要回归生命,教育即生命、生活即教育等生命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有效性,构建生命化课堂,需要克服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泛化""窄化"等现象,也要克服生命教育"神圣化"和"课程化"倾向带来的负面影响,更要抓住生命化课堂的基本特征,结合学科特点,从传递生命化理念、教授生命知识和技能、感受和体验生命历程的意义与快乐、培养生命践行能力等多维度来构建生命化课堂。  相似文献   

10.
正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这个概念。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无论是中文的"生命教育"还是英文的"Life Education",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诠释。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将生命教育纳入小学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当中,有的幼儿园还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上"生命教育"课,指导家长与孩子如何善待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我国幼儿园也进行过关于生命教育的探索,如新华实验幼托分园、杭州市胜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是进行生命教育现状描述和价值判断、指引生命教育发展方向、提升生命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应坚持"评判与导向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等四个原则,从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措施等这六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生命的教育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都应该教导学生先从认识自己出发。对儿童"自我"的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等。本文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视角,以生命教育作为儿童"自我"教育的背景,论述在"自我"教育下,儿童在感受、感动、感恩中,体验生命、关怀生命、服务生命这一由"感"生"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生命意义感即对生命意义的感受,是个体对生活的态度、目的和方向的看法。当代社会,研究生面临着诸多压力,在这些压力的影响下,研究生常常感到无助、迷茫和痛苦,出现了"消沉"、"冷漠"、"空虚"等不良状态,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和学业进步。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从引导研究生追求积极的情感体验、正视消极情绪、形成积极的人格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生命意义教育,可引导其逐步形成正确的生命意义观,更加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和未来。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而是对教育"质"的强调,包括有关生命的教育,也包括生命化的教育,即生命之真、生命之善、生命之美,享受生命、丰富生命、优质生命等。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并不显著,其实施有待加强。开展生命教育,实现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的教育功能和价值,需要积极推进"三进"策略,即生命教育要进规划、进校园(课堂、课本、活动)、进心灵(教师、学生、家长),切实保证中小学生命教育有序实施,并取得积极效能。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但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出现盲目崇拜人工智能技术或全盘否定其教育应用价值的两种极端态度.只有正确处理好生命价值和技术变革的关系,才能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技术创新在"用""体""道"等方面,分别为教育带来器物、制度和思想上的变化.同时,技术革新还存在遮蔽生命意识和价值异化的风险.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彰显生命是其重要的着力点,而生命的彰显又呼唤技术的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关键在于找到技术逻辑和理论逻辑之间的契合点,要达成两者的双向耦合,需要基于对生命本体的关注,重新审视并调适技术和生命的关系,实现生命与技术的现实"联姻".  相似文献   

16.
正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人的优势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是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实践。"认识生命"是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由来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并能正确面对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热爱生命"是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团队每年都会推出有关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出版物,表彰与奖励全国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示范学校和个人。2016年,其普及的生命教育理念是"让生命教育的成果凝聚在良好品格的养成中",本年的全国生命教育年会的主题被确定为"生命教育与品格教育"。《中国教师》特别就品格教育、公民教育、幸福感等重要主题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  相似文献   

18.
李发荣 《教书育人》2012,(21):116-118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出现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理念与活力。因而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更需要在精神层面上向他们传递一种生活理想,让他们关怀生命,关注生活,强化生存意识。"三生教育"课程的开设正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实践。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即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1]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美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对社会中出现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生命的威胁。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就开始提出和实施生命教育,并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日本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杀人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随着生命教育在全球被逐渐推广和认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形形色…  相似文献   

20.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其中蕴含的惜"生"、志"学"、遵"道"、行"礼"、养"仁"等对生命本真的认识,为中小学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提出三条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论语》生命观的实施路径,即围绕《论语》校本课程开设生命专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论语》生命观文化和师生共读体悟《论语》的生命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