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挫折教育是从根本上教育学生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语文教学是挫折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为进行挫折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将挫折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时时刻刻在生活中教育学生。挫折是一道调味剂,遇到挫折时要有勇气面对,要有战胜挫折的信心,不畏惧、不妥协。  相似文献   

2.
高华 《宁夏教育》2013,(11):69-69
目前,城市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从小生活在百依百顺、衣食无忧的环境中;而农村中小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往往具有自卑、敏感、偏执等不良性格和行为倾向。另外,还有一些单亲家庭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感情脆弱,面对挫折承受力差,缺乏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和能力。这些学生一旦遇到挫折便焦虑不已,手足无措,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生活和环境条件十分优越,很少遭遇困难和挫折,抗挫折能力较低,针对这种现象,家长和教师应注意消除不利因素,优化外部环境,使学生置身于健康、有利、和谐的氛围之中,要正确对待受挫折的学生,耐心疏导,使他们学会积极进行自我调控,能正确评价自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志向水平,敢于面对挫折,提高挫折容忍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一学生常见心理挫折及对策□郇晓光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面对新环境,心理上会产生生疏感、紧张感。加之高中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容易产生种种心理挫折。作为教育者,掌握高一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挫折是十分重要的。一、教育学...  相似文献   

5.
宋红 《河北教育》2007,(5):41-41
在中学阶段,学生所受的挫折程度是较弱的,主要表现为个人的某想法与现实相悖,学习成绩达不到理想的水平、生活中交不上知心朋友、在班级中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而未受到表扬、未被评选为先进或“三好生”、自己的表现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等。这些挫折情境主要是动机和目标的冲突,受这些情结的支配或影响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耐挫折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间内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健康向上。要正确对待学生在各方面所受到的挫折,要改变观念,将其看作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挫折能使人们增加知识才干,树立更坚强的信念和意志,也能提高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对待学生们所面对的挫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加以引导,如:给学生讲伟人、名人成长中所经历的挫折和面对困难厄运不屈服的斗争历程,或者讲述身边同学的优秀事迹,教育他们面对失败要坚强、面对困难要勇敢,只有树立坚定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才会在人生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学生在其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来自学习,生活及社会方面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压力,如果对之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学生面对心理压力时,应该采取有效的应付技能来减轻其对自己的不良影响。学生心理压力的应付技能有:正确认识引起心理压力的挫折情景及事件本身;采取正确态度;积极面对压力,采取积极行动,努力解决引起心理压力的挫折情景或事件。  相似文献   

7.
所谓挫折,就是指个体在实现某种目标过程中,因受到阻碍和干扰而导致目标不能实现时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学生离家出走、跳楼、服毒自杀、杀害亲人、抢劫盗窃等经常见诸报端的事件,其中很多都是没有正确对待挫折所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就是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从挫折中站起来,冷静对待,从而战胜困难,积极面对人生,善待生活的一种教育。那么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呢?笔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8.
杨纯 《中学理科》2006,(2):F0003-F0003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挫折教育?是不是只有批评、惩罚、吃苦才是挫折教育呢?实则不然.挫折教育其实就是抗挫折教育,即学生有勇气面对困难,有机智应付困境,善于及时自我调整心态,提高整个身心的抗打击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8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低。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面对各种挫折。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挫折并战胜挫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大学生的挫折源以及受挫后的不良反应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探讨了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一堂严挫折教育”课的设计思路与实践初一年级的思想政治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磨炼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对初一年级第四课“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我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试,打破了教材原有框题的限制,通过“体验挫折、认识挫折、面对挫折、战胜挫折、自我激励”五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让…  相似文献   

11.
陈德名 《教师》2012,(28):121-121
[活动构思]人为了满足需要而采取的行为不顺利,或目标不能实现,就是挫折。因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叫挫折感,其表现为遗憾、失望、后悔、沮丧、焦虑和绝望等情绪状态。因此,帮助初中生正确面对挫折,就成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针对学生的这类问题,我选择了《怎样面对挫折》作为本活动课的主题内容。[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挫折,并理解怎样正确对待挫折,从而引导学生探究战胜挫折的方法。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面对人生中的失败和困境,永远微笑着看世界。  相似文献   

12.
如今的中学生大多从小被父母呵护着,对于挫折的认识和准备明显不足,而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挫折随时可能降临到每个人身上,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更好地面对和处理挫折,特设计了本次活动。  相似文献   

13.
张秀萍 《宁夏教育》2004,(12):19-20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生活窘困者得到爱,他会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屡遭挫折者得到爱,他会勇敢地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如果学生能得到真挚的爱,将会产生发奋学习、立志成材的强大内在动力,使他们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因此,老师爱学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爱学生的老师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  相似文献   

14.
掌握取向思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德威克和迪纳于七十年代末提出的。他们以关于无助模式的研究为基础 ,强调,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主要有两种反应取向:进取和逃避。相应地也产生了两种思维模式:掌握取向思维和无助思维。掌握取向思维主要表现为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面对挫折依然能够积极有效地思考,并尽力采取能够克服困难的行动,以力求获取成功。无助思维主要表现为学生很快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并放弃努力,导致成绩迅速下降。由此可见,面对挫折时,学生的不同思维取向产生了不同的成绩效果。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掌握取向思维呢…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挫折,小学生也不例外.处于身心快速发展中的小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可能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那么如何让小学生坚强、正确地去面对挫折、战胜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妥善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多数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较差,面对挫折和逆境多数表现出束手无策。为分析其遭遇挫折逆境的整体情况,笔者随机对北京市通州区台湖中学、运河中学和第三职业学校的152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的学生认为自己曾经多次“遭受挫折、陷入逆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学生因为无法面对困境、挫折而自杀,他们中不少还是成绩特别优秀的大、中、小学生甚至还有研究生。这不得不让教育者们深思:为什么我们呕心沥血教育出来的学生,在些许的挫折面前竟然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呢?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受挫力,才能让他们从容地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依然坚强呢?希望本专题能够给您一些启示,希望通过您,让您的学生坚强起来!  相似文献   

18.
"挫折商"主要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和摆脱困境以及超越困难的能力,包括控制、归因、延伸、耐力。培养中小学生挫折商的价值,主要在于挫折商是核心素养的重要表征,是中小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砝码,是积极心理的重要表现,是面对生活困难的重要武器。为此,中小学生挫折商养成策略主要从国家、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等层面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使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竞争中成为能够经受挫折、勇于开拓创新的强者,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挫折教育,潜心探索.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困难、承受压力,如何战胜各种挫折,逐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杨瑞 《黑河教育》2013,(5):80-80
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正确对待挫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当前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普遍较低,在学习、升学、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结合历史教学和课题研究谈几点看法和体会。一、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面对挫折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