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长启 《收藏》2010,(11):106-110
关中民俗博物院征集了一批石香炉,大部分是佛寺道观供堂前焚香用的。例如明嘉靖双龙纹石香炉上刻有铭文:“西安前卫左所汪百户下閗石□寨三官庙香炉一顶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冬十月吉日造。”明确记载此炉属三官庙寺院香炉。  相似文献   

2.
徐湖平 《收藏》2007,(11):112-113
香炉是古代常用的器具,分无盖和有盖两种。有盖的香炉使用时将香置于炉膛,让香烟从盖上的孔中袅袅升腾弥漫,给人以无限之遐想。鼎状的大型香炉一般为祭祀用的器具或雨要的礼器。流传至令的有盖鼎型香炉,除了设了置在帝王陵墓或重要庙堂前的极少数大型石制香炉外,  相似文献   

3.
孙艺灵 《收藏界》2011,(5):80-81
香炉是一种用以烧香、熏衣、香被或供奉的器物。明清时期的福建德化窑生产有各式各样的香炉,这些香炉规格大小不一,形制多样,大者古朴厚重,可作为祭祀礼器和宗教法器,小者精巧典雅,可供案头赏玩。当时的德化窑香炉有耳作竖方、象鼻、狮首、螭龙、绳索、如意诸形,足呈兽首、方戟、乳突、马蹄、磬式、玉环等状。器身或圆或方,胎体洁白细腻,厚薄因器而异。釉色以乳白为大宗,纯白,白中泛青或灰次之,  相似文献   

4.
汤丽萍 《收藏界》2010,(11):114-115
香炉是古人焚香的用具。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陶、瓷、铁、瓦等材质制作的香炉。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烧香拜佛、祭祀祖神,广为流传。随着古代冶金铸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到明代宣德年间,开启了中国用黄铜铸造香炉的先河,"宣德炉"也因此而得名。我们现在所说的宣德炉,其概念不仅是指宣德炉,而且泛指与宣德炉相近有款或无款的铜炉。  相似文献   

5.
刘丽文 《收藏》2016,(1):72-77
2012~2013年考古工作者对镇江中华路京口闸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时代跨度从唐代至明清。京口闸是江南运河上的第一座闸,堪称漕运咽喉、交通枢纽,历经唐代至清代,民国时期填埋为路。在京口闸元代房屋遗址中出土了青花龙纹鼎式香炉、青釉八卦纹鼎式香炉、孔雀蓝釉贴塑龙纹鼎式香炉,以及枢府釉缠枝牡丹、凤凰麒麟纹双耳扁瓶等瓷供器。地...  相似文献   

6.
高阿申 《收藏》2009,(9):108-113
倘若问,什么是千年来中国最具文化特质的器物?想必很多人会说是文房四宝。不错,纸、墨、笔、砚是文化人须臾不可或缺的用品。但是,与文人精神生活最为贴切的莫过于能包容他们内心世界的香炉。香炉之所以具有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色彩,同炎黄子孙崇天法祖的传统有关,香炉理所当然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李健民 《收藏界》2012,(3):48-48
笔者近日在广西南宁一收藏爱好者家中发现一只民国时期的青花香炉(见图),经考证,这只上世纪九十年代从湖南流入广西的香炉,原为湖南韶山清溪寺的旧物。  相似文献   

8.
姜晋 《收藏》2011,(4):91-92
古时候,用以熏香的各类炉具中,有一种颇具趣味的印香炉。 印香炉是熏香炉的一个特殊品种。何谓印香?顾名思义,印香应与印有关系。宋代人洪驹父著有《香谱》,其中"香之事"部有"百刻香"一条:"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然一昼夜乃已。"  相似文献   

9.
张美芳 《收藏》2009,(1):45-46
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焚香是佛事活动中必有的内容。佛家有一种修持为“经行”,即手捧香炉围着佛像绕行三圈、七圈或更多,谓之“行香”。那么,什么样的香炉更方便随时手执行走,从而达到“无处不生香”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10.
胡秋莉 《收藏》2020,(2):46-47,46
山东博物馆藏有一件明代绿釉香炉,上面刻有纪年、施主信息等文字。现根据炉身记载,结合史料记载,对香炉的施舍者和烧造窑口做探讨分析。香炉大体呈长方形,上宽下窄。高20厘米、口长33.6厘米、口宽20厘米,底长21.9厘米、底宽12.4厘米(图1)。炉口两短边装饰双鼎耳。外口沿深刻一周连续回纹。回纹口沿下又接一周镂刻外翘的如意云头纹。炉四边棱呈凸出的竹节状。竹节棱下部各有一兽头,兽头两侧刻划毛发并与相邻的兽头饰连为一体,成为底边的外层。边棱内层为素面。炉外侧及内口沿施绿釉,其余部分不施釉。炉胎较粗,有明显的沙粒,底部呈火石红色(图2)。炉侧面题写"万历十七年仲秋吉日成造德府施捨"。  相似文献   

11.
在古城西安钟鼓楼西北侧的“回民坊”上,我有幸目睹了一件家传的云朵团波纹饰中嵌有阿拉伯文的铜香炉。该香炉呈紫红铜色,为三足式矮圆柱形,重量1220克,外径13.3厘米,总高度11.1厘米。阿拉伯文纹饰框高7厘米,宽8厘米(图1)。炉底正中有阳文长方形  相似文献   

12.
李铁锤 《收藏界》2011,(12):66-69
近日,看到一个四川都江堰玉堂窑白釉铭戈香炉(图1、图2),直径17.5厘米,刻有70余字.有这么多字的高古瓷器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3.
谭剑翔 《收藏》2010,(4):44-45
此香炉座原藏于曾国藩故居富厚堂,1986年双峰县文物管理局从当时富厚堂所驻单位攸永乡政府征集,为曾国藩灵前献祭的青花五供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李铁锤 《收藏界》2014,(9):62-67
烧香始于西周,用以祭天祭神。汉代普及至民间,唐宋时期烧香民俗之风大盛,给后世留下许多香具艺术珍品,处于四川盆地的巴蜀之地也是如此。图1是件汉代灰陶香炉,炉体与炉盘由三足相连。图2是件隋代青釉瓷香炉,与上图基本形态相似,只是连接处变成了五足,香炉的这种相似形态竟延续了四五百年之久。图3是成都顺达博物馆收藏的陶质绿釉博山炉,博山炉是汉代流行范围很广的熏炉,从图上看,它不仅是熏与炉,还可作为香插使用。图4是件三国至西晋时期的青瓷熏炉,从釉发黄、底发红的情况来看,显然不是青羊宫窑制品,绵阳窑有类似器物。图5的南北朝晚期熏炉,釉面光亮玻璃感强,但已由青色开始变褐,这是青羊宫窑制品这一时期的特征。在隋代以前的巴蜀古陶瓷中,尚未看到专门的香插。  相似文献   

15.
阿尔卑斯山区盛行着这样一种习俗,每逢新年伊始,人们提着香炉在家中走来走去,用苹果、桔子和冷杉树枝制成的条香散发的香气,给阴沉沉的冬日带来欢愉。  相似文献   

16.
藏鉴有约     
鉴定:《收藏界》文物古玩鉴定专家向专家借双慧眼给藏品讨个说法专家依据藏品照片得出鉴定结论,仅供参考。照片鉴定每件收费50元。如需刊登交流,另加刊登费50元。青花山水人物纹香炉口沿与圈足施深褐色釉,并阴刻纹饰。香炉内施半釉,圈足内不施釉。炉体上绘山水人物,笔法粗犷,流畅,青花发色深沉。釉面有莹润感,表面无贼光。时代为清中期。  相似文献   

17.
香炉,即焚香之器皿。焚香起源很早,最初是热带地区的居民为驱臭除秽而焚烧香料,而专门用于焚香之器皿,据目前所知,始于汉代,如著名的博山炉。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势力膨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些世代相传的士族贵族过着锦衣玉食的寄生生活,熏衣敷面,奢华腐朽,因此熏香之炉成为该时期上层贵族生活的必需品。此时的香炉一般并不具备精神上的内涵,只是一种高雅的生活用具。至唐宋时期,随着统治阶  相似文献   

18.
香港法定古迹是受《古物及古迹条例》(1976年实施)保护的历史文物及建筑(相当于内地的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07年6月29日,共有82项。同年9月20日发行《香港法定古迹》邮票全套6种,另有小全张(参见071007)。铜锣湾天后庙在东区铜锣湾天后庙道。传说清初有一个红香炉被水冲到这里(一说戴姓淡水客家人在铜锣湾岸边拾得一具天后像),由戴仕蕃在此建庙,时称"盐船湾红香炉庙"。现存建筑为同治七年(1868)重修,香火鼎  相似文献   

19.
张海军 《收藏界》2014,(9):68-75
长沙窑是一座商业性瓷窑,古称为石渚窑,因窑址在湖南长沙市以北30公里所辖的望城县铜官镇书堂乡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解放后的历次考古发掘和调查显示,长沙窑的窑区除了瓦渣坪之外,谭家坡、陈家坪、廖家坝、胡家垅、蓝家坡、蓝岸嘴等都是遗址区域。长沙窑大致兴起于公元8世纪中后期,兴盛于中晚唐时期,而衰落于五代时期,其烧制时期仅150年左右,但其生产的产品器型之丰富,风格之多样却是当时任何一个窑口所罕见的,长沙窑的香具亦是如此。长沙窑香具上所展现的各种类型文化元素无不体现出了唐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根据对历次考古发掘和调查结果统计得知,长沙窑所生产的香具主要以香炉为主,兼有配套使用的瓷盒,其中香炉和瓷盒均可细分为多种样式,这在1996年出版的《长沙窑》一书中有详细记载,此书主要以1983年的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而笔者所在单位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长沙窑瓷器同样也是以此次调查发掘为基础。根据对馆藏长沙窑香具统计得知,香炉共有27件,瓷盒及盒盖共计两百余件,现针对相关器物的具体造型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
李熊熊 《收藏界》2016,(4):41-45
清初有一款民窑青花瓷画很别致(图1):净素的器物内底上画着一张香几,香几上安放一只香炉,香炉中有一两缕青烟在袅袅燃升(见图2-图10)。这幅看似简单的瓷画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流行一时,表明它的内涵其实并不简单。那么,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寓意呢?本文对此试作探讨。中国古代一直有焚香的习俗。最早的相关记录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当年尧舜禅让,舜接帝位后,"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见《尚书·舜典篇》)文中的"柴",是指烧柴告天,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