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些对于初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恰恰,文章中的过渡句能有效降低概括难度,帮助学生很快厘清文脉,把握文章的主  相似文献   

2.
概括能力是小学生阅读理解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  相似文献   

3.
概括能力是小学生阅读理解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文章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具体方法作一探讨。主要包括:把握文体特点,从整体入手概括;把握文章思路,从结构入手概括;明确概括要求,用精准语言表达这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得抓住阅读教学这个主阵地,从训练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做起。  相似文献   

5.
题目是概括文章内容的,因此把握了题目就等于把握了文章的概括内容.这无论对阅读还是写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作文来说,题目是写作的依据,选材、构思、思路等都可依据题目揭示的信息.对阅读来说,可以根据题目推知文章可能会"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从而在客观上把握文章内容,使阅读者居高临下地阅读文章.阅读时从题入手,能摆脱作者的支配,成为读文的主动者.对学生来说,他不仅可摆脱作者的支配,还可以摆脱教者的支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题入手读文章是一场阅读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正确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从整体感知阅读的概念、整体感知阅读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培养小学生语文整体感知阅读能力的实施策略,以期对提高小学生整体感知阅读能力和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概括主要内容、拟写小标题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它能帮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整体把握"文意""文脉",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从儿童成长出发,开掘编列小标题的意义和价值,探索概括小标题的基本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读懂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其实质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课标”中年级阅读目标中明确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9.
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最活跃的元素,好多词语本身画面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概括性。过去,我们将词语的教学功能定位为"阅读障碍的扫除""内容理解的注脚"是小觑了词语的作用,一组词语可以搭建起一个主要内容的框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整合这些关键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关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学段目标,此目标从第二学段开始,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的梗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界定:第一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是学生在阅读中能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把阅读中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乐于向别人交流。第二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对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中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到底该如何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目标要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一种概括能力,也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样的目标在第二学段的落实,重点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杨乐 《考试周刊》2014,(16):39-39
<正>阅读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阅读一篇美文时,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对文章作肢解性解读。无论是整体把握,还是大量课外阅读,都依赖于学生的独立阅读。我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谈谈体会。1.改革教学方法打破以往"灌输式"、"一味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传统教学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作如下规定:"能给课文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要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这一高度,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只有把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到"能独立阅读",这才能脱离教师的扶持,得到真正的"自由".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潜心研究、不断探索阅读教学的方法,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群文阅读法,是语文教师先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主题,遴选不同的文章,将之组合成一组文章,其后在教师的带领与引导下,组织学生对这组文章进行阅读。群文阅读可以改善小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的例如"阅读花费的时间很多,但是效果很微小""本身就读得很少,没有兴趣往下读""越来越没有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日益下降"等问题。为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就文章阅读体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语文文本阅读能力的进步。本文将就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提问"作为阅读策略,是指读者在阅读中对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从文章中获取信息,掌握文本意义的过程。在说明性文章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示范、引导与感悟""实践、运用与调适""延伸、内化与储备"等阶段演练该项策略,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教育学家Tony Buzan提出以"发散性思维"为基础的多元化思维信息处理方式,也就是现在所称的"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教师通过绘制多元化的思维导图,开展"头脑风暴""解决问题""提炼总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激活灵感、串联信息、把握焦点,充分感知、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文章信息,指导学生高效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整本书阅读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趋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发展阅读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写作"与"说话"三方面的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字词句的运用、对思想语言和口头语言的驾驭。因此,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对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秋连 《教育》2022,(6):86-88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进行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小学生增强情感的体验,能够自主地对文章进行学习,有了初步的理解与认识,也是开展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对阅读文本进行有效的引导,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正>由于年龄、心理特点等因素的限制,小学生在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时常出现语言啰嗦、把握不住重点等现象。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把握文章的主线,抓纲举目,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化繁为简。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会概括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其综合分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和概括能力。笔者现就如何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谈几点自己的初浅做法。一、引导填充法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情节较为曲折,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把握课文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书读百遍",不掌握好方法也难以"其义自见"。面对这样的文章,利用引导填充法可以使学生快速把握课文的主要线索,读懂课文内容,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如《景阳冈》这一课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