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课》1998,(12)
刚刚获得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10月13日表示,他很平常地看待这一荣誉,得奖之后不会改变他的日常生活。 崔琦是在学校为他安排的记者见面会中谈到得奖感受的。这位在学校同事、友人及学生眼中都是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美籍华人崔琦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的母亲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送他外出读书。这一走,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了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佚名 《高中生》2013,(22):25
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有一次采访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母亲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十多岁时将他送出村读书。后来,崔琦又到了中国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但这一走,也造成了  相似文献   

4.
崔琦的眼泪     
凤凰卫视台三周年台庆晚会上,节目主持人杨澜向观众讲述了一个自己在采访生涯中遇到的感人至深、结局又令人惊讶的故事。去年,杨澜去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谈到这里,杨澜间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看到这里,我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种地。…  相似文献   

5.
崔琦的眼泪     
凤凰卫视台三周年台庆晚会上,节目主持人杨澜向观众讲述了一个自己在采访生涯中遇到的感人至深、结局又令人惊讶的故事。一次,杨澜在美国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看到这里,我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相似文献   

6.
美籍华裔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崔琦,1939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1967年取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并在此工作了13年,1982年受聘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任物理学教授.崔琦于198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崔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薄膜电子特征、半导体微观结构和固体物理学等.  相似文献   

7.
香□史慧中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游戏———学习随笔之二□观念与行为港《明报》1998年10月18日《崔琦启蒙于两物理教师》的文章,使我受益良多!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是我们的同胞崔琦。消息传来,我和千千万万同志一样,热烈鼓掌,对为华人争光的崔琦崇敬不...  相似文献   

8.
杨澜去美国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得知他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一 字不识的农民,一家省吃俭用才把12岁的他送到外地读书。杨澜问崔琦,如果当时不外出读书,结果会 怎样?人们以为他会说:“那我就永远成不了名,也许还在农村种地。”没想到崔琦满怀愧疚地流泪答道: “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亲情在科学家崔琦心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由此, 应该认识到——  相似文献   

9.
今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籍华裔学者崔琦、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于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能够揭示有关物质的内部结构以及动力学原理的更多信息,可能会导致微电子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崔琦是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他1939年生于中国河南省。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1982年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物理学教授执教至今。此前获得诺贝尔奖的另五位华裔科学家是:杏林道和林棉…  相似文献   

10.
1998年,美籍华裔科学家崔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崔琦是个孝子,他说他是沐浴着母爱的阳光,从一个贫穷乡村孩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0月,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崔琦教授与美国和德国的两名科学家同获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继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至今,第6位获诺贝尔科学奖殊荣的华裔科学家。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扬眉同庆。对此,崔琦却以十分平和的心态表示“极其幸运”,能从事自己深感兴趣的研究工作。并打趣地说:所谓“研究”,就是做些好玩、有趣及具挑战性的事情。同年,在参加香港中文大学第三届亚太物理会议  相似文献   

12.
在凤凰卫视中文台三周年台庆晚会上,节目主持人杨澜向观众讲述了一个自己在采访生涯中遇到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故事。那是她采访199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当时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的农民,但妈妈很有远见,吃苦俭用,在崔琦12岁时,她便让崔琦离开了村庄。杨澜插话问他,如果你在12岁那年没有外出读书,结果会怎样?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想,崔琦一定会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种地。可是崔琦的回答出人意料:“如果我不  相似文献   

13.
从《星条旗下的文化》问世到《王阳明的五百年》和《中国人的成功学》先后刊行,余怀彦教授耗费的创作时间长达20年。余怀彦教授这三部著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浓厚兴趣,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他“十年磨剑”的做法留给我们很多启迪。  相似文献   

14.
崔琦院士是美籍华人,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从事电子研究工作.1998年10月13日瑞士皇家科学院授予其诺贝尔物理学奖.崔琦院士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的第六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从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的儿子奋斗成长为摘取世界科学殿堂最高荣誉桂冠的科学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体华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15.
崔琦者,何许人也?他是美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98年10月被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为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成为继1997年朱棣文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的又一位华裔得主,也是自1957年以来,在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的第六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  相似文献   

16.
《孟浩然研究》是王辉斌教授继《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之后出版的第三部唐代诗人研究专著。此书动笔于2000年4月,杀青于2001年5月,并于2001年11月在“全国首届孟浩然学术研讨会”上隆重推出。王教授从1985年开始涉足于孟浩然研究这一领地,在此书出版之前,撰写了《孟浩然集中之卢明府探考》、《孟浩然年谱》、《孟浩然入京新考》、《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等有份量的学术论文,因此可以说,这部《孟浩然研究》专著实乃王教授十多年心血的结晶,是水到渠成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7.
乡愁     
余光中爷爷是台湾著名诗人、作家,他的家乡是福建永春。1928年,敬爱的余光中爷爷在南京出生,1949年他随父母迁到香港,第二年到台湾大学外文系学习。1953年,他与覃子豪、钟鼎文等作家创立了“蓝星”诗社。后来他又到美国留学,回到台湾以后先后担任多家大学的教授,现在是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他的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等十多种。余光中爷爷常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于他的诗作之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  相似文献   

18.
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生于林肯郡的一个农村,从小喜欢手工劳动.16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1669年任该校数学教授.他曾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牛顿在华里士求积问题的直接影响下发明了微积分,他开始称为“流数术”.这方面的理论主要记在下面三本书中:《无穷多项方程分析》,《流数术》和《曲线求积法》.  相似文献   

19.
季羡林,语言学家、比较文化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散文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至今,为终身教授。主要著述有《糖史》、《土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大唐西域记)校注》等,并翻译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已出版《季羡林文集》24卷。季羡林从穷乡僻壤走向了世界,走遍了几个大洲、几十个国家,成为见多识广的著名学者。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出众?他在自传中回顾小学到高中的经历时谈到:“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天这一点不管多么单薄的基础不是那时打下的吗?”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他的叔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家长——懂得教育投资,实施严而慈的家教,这对现在的家长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长篇报告文学《台北的忧郁》与诗文集《太阳的葬礼》是王钟陵教授2005年出版的两本创作集。大气、诗性、隽永深邃,是王钟陵教授文学创作的明显特点。古今中西文学的营养交融于王先生的这两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西方意象派及现代派手法的运用,中国古典诗词韵味的糅合,对报告文学、散文、新诗三种文体应如何突破的清楚认识,以及将此种认识在创作中予以成功实践。这些都与作者那学者而兼作家的睿智与才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