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高校理论战线》杂志更名为《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一1136/C(原刊号同时作废),双月刊,每逢单月10日出版,大16开160页。《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反映我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重点刊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基本学科学术问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动态研究等学术文章,为  相似文献   

2.
正为进一步使《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深入高校,了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听取专家学者对办好学术期刊的意见和建议,提升《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的办刊水平,推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更好地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2013年12月27日,《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在复旦大学召开读者作者座谈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辑杨河,副主任、副总编辑杨海英,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明明、中文系教授朱刚、历史学系副教  相似文献   

3.
资讯     
《青海教育》2021,(1):5-8
教育部印发意见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导向、严格底线要求、优化评价方式、加强学风建设、健全长效机制、开展专项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4.
6月26日,《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李卫红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委会主任陈先达,以及来自有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提高刊物质量,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的主题进行了座谈。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辑杨河主持会议。李卫红在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  相似文献   

5.
根据《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座谈会纪要》的精神,结合我院办刊实际,进一步突出我刊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的办刊特色,我刊重点推出“职业教育研究”和“民族研究”专栏。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于 2 0 0 4年 8月 2 6日颁布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 )》 (以下简称《规范》)。《规范》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对明确学术要求、保证学术质量、维护学术尊严、纯化学术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既比较全面涉及了学术规范的方方面面 ,又具有现实针对性。例如 ,《规范》对引文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 ,无论曾否发表 ,无论是纸质或电…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下称《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下称《规范》)和《关于印发(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首批入选学报建设座谈会议纪要)的通知》(下称《通知》),无疑体现了对学报特别是科学报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方法创新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2009,日前在重庆大学隆重举行。一年一度的中国高校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攻关项目计划始设于2003年,是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教育部实施高校哲学社会  相似文献   

11.
张新民教授     
张新民教授贵州大学文化书院院长,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享受贵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省管专家。现任贵州儒学研究会会长、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历史文献研究》编委、《阳明学刊》主编、《新原道》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中华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贵州工作站站长等职务。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撰有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一项、省部级重大课题多项,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人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同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等配套文件.这一系列重要举措,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和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3.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5,(6):F0002-F0002
一、总则 (一) 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相似文献   

14.
为展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启动以来高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所取得的成绩,推动高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不断努力提升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同意,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于  相似文献   

15.
(试行)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 一、总则 (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1月,《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已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标志着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正式启动. 新一轮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是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各项思路和举措的具体行动计划,是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工作抓手.该计划的制订立足当前实际,谋划未来发展;立足高校特点,凸显特色优势;立足提高质量,增强创新能力;立足继承创新,加强统筹协调.计划明确了未来10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7.
为展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启动以来全国高校社科学术期刊所取得的成绩,推动高校社科学术期刊不断努力提升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同意,自1999年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先后举行了四届高校社科期刊的评优活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在1999、2002、2006年举行  相似文献   

18.
本刊拟从2012年第1期起,由现在的双月刊改为月刊。逢单月出刊的为人文社科综合版,逢双月的为现当代文学版。本刊的改版,是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的指示精神,探讨高校学报通过改革创新走出办刊困境的种努力,也是本刊名栏建设的必然结果,其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日前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反对各种简单化的科研排名,维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严肃性。《意见》指出,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中,注重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质量评价导向有待  相似文献   

20.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5,(5):F0002-F0002
(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