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一般两性交往质量与性别角色的关系,从Bem提出的性别角色模式出发,利用钱铭怡主持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和自编的大学生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自编的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各性别角色类型在一般两性交往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化被试在一般两性交往各维度上都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均与一般两性交往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男性化和双性化化对一般两性交往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赣南师范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的466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双性化占34.9%:未分化占32.0%;女性化占17.3%;男性化占15.9%;大学生男性特质与职业成熟度呈显著相关.女性特质与职业成熟度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职业成熟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未分化个体的职业成熟度显著低于其他三种性别角色类型,其他类型两两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的性别角色量表,并探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其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的特点。研究一根据5000多名被试对中国人人格量表项目的反应挑选出男女被试有显著差异的项目,经过因素分析建立了各由30个项目组成,分别由七个和六个因素构成的中国人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并据此将被试划分为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和双性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研究二则比较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表明在中国被试中双性化的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最低、女性化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最好。这一结果与Bem关于双性化的假设是截然相反的。本研究从中国文化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释,提出了中国文化是女性化文化,同时又是反男性化文化的假设,并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采用贝姆性别量表(BSRI),对浙江省745名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化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性别角色各类型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双性化的比例为75.5%,显著高于未分化、男性化和女性化。(2)男生性别角色类型在专业上有显著差异,女生无显著差异。(3)男女生的性别角色差异随年龄的变化而显著变化,女生更加男性化,朝向双性化发展;男生继续向男性化发展。基于此,应开展面向大学生的双性化教育,大学生应接受抗压训练等教育。  相似文献   

5.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正性和负性特质将性别角色类型划分为正性的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类型和负性的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类型,运用心理测量法探查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差异,结果发现: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我国初中生性别角色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的问题和特点,本研究采用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某地区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双性化、未分化、单性化(男性化与女性化)比例各约占30%,双性化替代单性化成为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未分化现象也极为普遍;此外,中学女生双性化发展明显优于男生。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325名学生进行性别角色调查,发现女生在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四个维度上的分布差异显著,并发现护理专业男生与女生在性别角色量表各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而其他专业的男生与女生在女性负性量表上得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对客家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双性化"性别角色发展趋势明显,客家籍与非客家籍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差异不显著;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专业与地区差异,客家籍大学生有着更强的成就动机;性别角色与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相关,男性化者成就动机水平最高,双性化者次之,未分化者最低。社会、学校、家庭应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性别角色形象,弘扬客家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大学生成长与成才。  相似文献   

9.
性别角色划分为四种类型。双性化被认为是更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性别角色类型。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学生的性别类型向双性化和未分化分流,女生双性化比例普遍高于男生,男生男性化比例高于女生女性化。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学生的社会适应好于女性化和未分化,双性化类型学生社会适应最好,未分化类型学生社会适应最差。建议帮助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正确对待;引导中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  相似文献   

10.
了解师范生的性别角色类捌和职业兴趣特点以及性别角色类型对职业兴趣的影响,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职业兴趣测验法对150名被试考进行施测.研究结果显示:(1)性别角色类型依次是:双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和男性化;(2)职业兴趣类型依次为:社会型、艺术型、研究型、企业型、常规型和现实型;(3)不同性别类型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取向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断地改变其性度取向,促进双性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