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道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殊不知,桂林还有一样东西也是闻名天下的,那就是摩崖石刻。 桂林的山以石山居多,到处都有千奇百怪的断崖绝壁,为历代文人墨客提供了“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场所。如今,无论你走到桂林哪座石山上,都可以看到“风雅之士”留下的题刻。难怪有人用“看山如观花,游山如读史”的词句来形容桂林的摩崖石刻。 国内文物界对历史碑刻有着一致的公认:北有西安,南有桂林,并有“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过秦论》中有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对“百越”课本上注为:“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桂林、象郡”文中则注释为:“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  相似文献   

3.
屈涛 《文教资料》2011,(6):100-104
对于汉宣帝时期的吏治.前人研究多集中于汉宣帝一朝所谓“王霸之争”.而较少关注当时地方行政之主体汉吏。本文以为在此变革时代中,身为“两千石”之封疆大吏.其在基层社会之实践亦是促成这一转型之重要因素。故而本文想借区域间社会变化之异同,探讨宣帝时期吏治发展及其特点,进而分析其变化对于未来中国政治体系运作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这一句各注本译本多有异说。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丘的面积很小,不到一亩大,可以装到笼子里占有它。这是形容丘很小,可以一览无余。……笼,作动词用,装入笼中。”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注为:“包笼起来占有它,极言其小巧玲珑之状。”中国青年出版社《历代文选》注为:“笼:包括;笼而有之:全部占有它。”《历代游记选》注为:“整个地占有它。笼,包举。”于在春的普通话翻译为:“正好全部占有它。”  相似文献   

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陶友:大家上午好!秋去冬来好时节,硕果飘香满八桂。桂林,不仅是“自古山如画,而今画似山”和“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甲天下胜景,还是崇学尚文,才子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延续将近1300年历史的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进程里,广西共有12名考生考取状元,其中8位出自桂林;全国历代产生的16名“三元及第”者,广西占了两名,其中1名也出自桂林。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代教育史上,桂林留下了陶行知、雷沛鸿、马君武、马卫之等著名教育家辉煌的教育足迹。  相似文献   

6.
文科博览     
“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自南宋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名言长期找不到最早出处。历代考证中,有人认为是宋代范成大所说“桂林之秀,宜为天下第一”而来;又有人认为是出自南宋末年桂州经略史李曾伯《重修湘南楼记》一文中“桂林山川甲天下”;到了清朝光绪11年,广西巡抚金武祥在《漓江游草》一诗中有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至此,人们一致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出自金武祥之口。 1983年,桂林市一名叫杨寅生的拓碑师傅有一次在桂林名山之一的独秀峰拓印碑文,在钟乳石下发现一块诗碑,其中有一句诗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这首诗是南宋嘉泰改元(1201)9月16日“桂林大比”(科举考试)刚结束时,“提点刑狱权府事四明王正功,为考中的11人宴享礼”所作。这一发现比原来的说法提前了685年。  相似文献   

7.
“秋菊落英”之“落”字之争久矣,文章通过对历代主要关于楚辞注解方面的著作进行对比分析,对主要工具书作探究,参照先秦时期诗文、辞赋等“落”的使用状况,参照部分今人的研究观点,指出“落”字在该句中就是它的本义“零落”。  相似文献   

8.
“秋菊落英”之“落”字之争久矣,文章通过对历代主要关于楚辞注解方面的著作进行对比分析,对主要工具书作探究,参照先秦时期诗文、辞赋等“落”的使用状况,参照部分今人的研究观点,指出“落”字在该句中就是它的本义“零落”。  相似文献   

9.
桂林、南宁、梧州和柳州,是广西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据史载,广西这四人城镇的形成,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期已开始逐渐形成,后经历代的逐步发展,到明清时期已发展成为广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本文拟就它们的形成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和特点,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明清时期的桂林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素以“山水甲天下”而饮誉中外。这里,奇峰林立,绿水萦回,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在祖国的锦绣河山里,它有如一颗灿烂的明珠,被誉为“山水甲天下”,在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但是,桂林之所以成为文化名城,除了山水条件之外,主要是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正如古人说:“(桂林)府奠五岭之表,联两越之交,屏蔽荆衡,镇慑交海,枕山带江,控制数千里,诚西南之  相似文献   

10.
教师职前阶段研究的薄弱和混乱,不单造成了师范生教育教学水平的下滑,也极大地制约了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师范教育在“专业性与师范性之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理论性与实践性之争”、以及“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法之争”中曲折前进。以师范专业汉语言文学方向为研究视角,使得师范教育改革有了一个“落脚之地”。  相似文献   

11.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曹刿论战》“公将驰之”的“驰之”为,“驱车追赶敌人”。江西师院中文系《历代散文选注》曰:“驰之:驱车追赶齐军。之,指齐军。”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07,(5)
历代统治阶级都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如《礼记·学记》中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董仲舒则明确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历代统治者之所以将教育视为  相似文献   

13.
明末宫廷之中,曾连续发生三桩案件:一为万历朝之梃击,二为泰昌朝之红丸;三为天启朝之移宫,当时朝臣为此嗷嗷不休,弄得满城风雨。明朝官吏之中,夙有辨正义之风,也可以说是争意气,皆生死不顾。为宫廷事亦常如此,干受廷杖而无畏。如英宗朱祁镇的皇后陈氏合葬之事和世宗朱厚聪之父兴王称帝的“大礼义”之争,一时皆鼎沸朝廷。“三案”亦然。究其发轫之由,实因“国本”之争。所谓“国本”,即册立太子之事。明祖制,皇嗣立嫡立长,即有嫡子则立嫡子,无嫡子则立长子。神宗朱诩钧无嫡子而有长子,名常洛(即泰昌帝)为王妃所生。妃无宠,生子不进封,故常洛亦失爱。妃郑氏有宠,生子  相似文献   

14.
小引 “清风来拂瘴烟消”,这是经略安抚使程节酬米芾的诗句。程接米诗,如坐清风,瘴烟顿失,其推崇也如此。 北宋四大家——米、蔡、苏、黄,米居其首。他六岁读书,日授唐诗一百首,十岁即能写碑刻,人赞有李北海(即唐书法家李邕)笔意。 米芾二十四岁携画笔游桂林,寓居西山资庆寺,与诗僧绍言游,曾画《阳朔山图》,惜今不传!其在桂踪迹,可传者尚多,石刻方面,计有三件:刻于还珠洞的,有题名及自画像;刻于龙隐岩的有送李端臣之桂林诗。题名与画像,最为艺林珍赏,宋人方信孺,明人邝  相似文献   

15.
“汉宋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宋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宋”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师从的请求来解释这场争论的发生。“汉宋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能之争,它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产物,即“汉学”家放弃了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思想,而将经学蜕变为考据训诂之学,并以考据训诂作为汉、宋学的分界线,从而引发了“汉宋学之争”;其导火线则是戴震在谈到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关系时,以“考核”自诩而视文章为“等而末者”,贬抑了义理、文章,从而引起与姚鼐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面对我国种种社会矛盾问题,在新文化阵营领导人内部发生了分歧,并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这场争论对探索当时中国的出路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回顾“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过程,梳理胡适的思想并对之进行评价,能够为我们解决当前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在对“阬”的字义和史料分类辨析基础上,结合考古遗址及历代文献语言使用情况和历史环境分析,认为长平之战的“阬”有山坡山岗之意,同样也是一种京观现象;现代意义上的“坑人”无不与“诈而尽阬之”有关联;长平之战出现的“阬杀”现象是当时战国的宏观“战”背景和秦称“虎狼之国”的直接反映和体现。  相似文献   

18.
宋词是我国古代艺苑中的一朵奇葩,这种艺术不仅盛行于当时而且泽被于后世,许多名篇佳作,历代传唱不衰。说这些名篇佳作熏染并丰富了我们民族的情感,培养并升华了我们民族的艺术品位,也不为过。明清时代的词论家有许多评论,或论源流,或评词作,他们的言论为我们解读词的艺术,领悟词的精神提供了借鉴。笔者阅读了一些词作和词论,深切地体会到:词的“清空”之美倍受推崇,当世词家多作清空之词,后世词论家也频用清空之语,诸如“词贵清空”、“词以清空婉约为宗”等。所以,拟以短文张扬宋词的“清空”之美。  相似文献   

19.
引言历代史家往往褒扬汉唐为“盛世治世”,贬抑北宋日“积贫积弱”。这种看法不免失之偏颇。平心而论,北宋弱而不贫。北宋人时常夸耀本朝“生齿增息”、“户口繁多”。他们称道“京师至三百万家”,“比汉唐京邑繁庶,十倍其人”,显然属于溢美之词。可是,他们说:“户口之盛无如今日”,“古所不逮”,则是言而有据的。北宋全国户口总数较之唐代几乎增加一千一百八十多万户、四千七百五十多万口,即令从严考究,起码也多出六百八十多万户、三千四百四十多万  相似文献   

20.
书斋是文人佳士读书著说的屋室。给书斋取 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名人书斋名多引人注 目,以下采撷的书斋题名,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或 作为自勉,或表示自己的爱好,或表示自嘲,或以之 寄情,细细品味都别有一番情趣。 陆游的“老学庵”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题名为“老学 庵”。他说:“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 庵。”以此激励自己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