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传统训诂学认为以反义相训为反训。本文对“反训”说赖以提出的原始材料,即郭注《尔雅》和《方言》中的几组反训词,进行分析,认为反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是成立的,但作为一个训诂术语则是不妥的。在古汉语词汇中,有的词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意义,在具体运用时,人们使用的是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但在训释时,学者们则用反义词解释其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究其实质,反训仍然应属于互训或同训中特殊的一种,是同义相训而不是反义相训。  相似文献   

2.
反训例释     
“二义相反而一字之中兼具其义之例”即反训(刘思培《古书疑义举铡补》)。又称“美恶同辞”、“反正同根”、或“正反同辞”。[晋]郭璞《尔雅》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反训”是词义的旁通转移所致。如“臭”字本有“香”、“臭”两个正反相反的意义,由于词义的转移,后世只流行后一个意义。当谈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时,“臭”字要训为“香”,“香”和“臭”的通行意义相反,故称“反训”。其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3.
纪昀的悲剧     
文学史讲明清笔记小说,大都激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而对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颇多微词。他们自有他们的说头,我则更喜欢后者。论思想内容,难以简单地用进步和保守划分高下。蒲作描写了许多活泼可爱的女子,对一夫多妻制却满口生津;纪书有不少“劝善惩恶”的封建观念,但许多篇什至今读来仍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像《民之四害》对吏、役、官之亲属、官之仆隶四种“无官之责、有官之权”的人的清醒认识,像  相似文献   

4.
关于反训,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反训就是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的认为“反训是用反义词相互训释的释词方式”,而有的则认为是“反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无论哪种解释,都包含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内容:同一个词形包括了两个互相对立的词义。如《尚书·臬陶谟》:“乱而敬”,《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以治训乱,训诂学上就称反训,反训是训诂学史上产生得比较早也使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训诂术语,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可寻觅其使用的踪迹。一千多年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引起了不少的纷争,至今仍在进行,因此很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拙稿《古代汉语“反训”举例》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上刊印以来,许多师友驰书函告,谓其对阅读古典文献及古典文学、古代汉语教学不无参考作用,嘱再举数例以明之,闻之备受鼓舞,现仅就管见,公诸同好,疏漏谬误之处,还望指正。 [莫] 本含“不定”义,为不定之辞,然亦有“反训”例,作“定”讲的,如:《礼记·乐记》:“莫其德音”。《左传》襄公三十一  相似文献   

6.
“反训”异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讲了“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向,以故为今,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的话以后,有人根据郭说,创造了“反训”一名,提出了“反训”一说。很多人在郭例的基础上,广搜博求、综辑“反训”词例。但是,也有人不同意郭说,否定“反训”的存在。毫无疑问,这些不同观点的争论对探索“反训”产生的根源、科学地解释这一语言现象,揭示其本质,正确地运用训诂工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篇小文试以郭  相似文献   

7.
明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 关于官、民田之定义,《增城县志》云:“田地故有官、民:官者,官之所有,给民耕之。民者,民自买卖者也。”(顾炎武辑:《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27册“广东”上)。又,顾氏著《日知录》云:“官田,官之田也,国家之所有,而耕者犹人家之佃户也。民  相似文献   

8.
本文先探讨“声训”的内涵及性质问题,然后将《释名》的训释条例归纳为六个方面.认为《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而兼用了义训、形训的语源学专著.本文还对“声训”和“因声求义”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声训”是一种训释条例,其表现形式多为判断式,而“因声求义”则是一种训诂理论和方法,其实质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其运用主要是破假借以求本字,探寻连绵字的流变,确认字词的同源、同族关系.  相似文献   

9.
“反训”传统训诂学术语,学者对其看法不一。我们肯定了“反训”的存在,从本质上看,“反训”是一种汉语词义引中所导致的一种词汇现象;其性质也决定了“反训”的范围只属于词汇学;其产生的根源是“一个词从不同的角度中心引申”,而“引申的结果恰好是两义相反”。  相似文献   

10.
赵苇杭 《学语文》2008,(1):44-44
反训是个训诂学术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有些词在古代含有正反两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古代诗文中有些词语需要反训,即从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否则就会导致对整句话乃至整首诗理解的偏差甚至错误,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旨趣也会变得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教师备课,查阅古书,翻检资料,有时会发现,某些词义的注释,恰巧与该词通行的含义相反。这种现象,传统语言学家叫做“反义为训”,简称“反训”。譬如《论语·泰伯》所引周武王的话“予有乱臣十人”,马融注:“乱,治也”。《周礼·地官》序中讲的“以佐王安扰邦国”,郑玄注:“扰,亦安也”.另外,象把“故往”的  相似文献   

12.
古注的训释很大一部分是文意训释.《左传》杜注中有数十条“某犹某也”的训释,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可分义通和义隔两大类,前者指义同或义近,但又同中有异,后者表面相隔,实际相通,异中有同.两类中又各自涵括多种不同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校1988届汉语史专业硕士、现任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华学诚所著学术论文集《潜斋语文丛稿》,最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的导师、本校刘君惠教授为该书封面题字并作序,同时为该书作序的还有扬州教育学院教授赵航先生。 《潜斋语文丛稿》约23万字,收入十六篇文章,分为四个单元:(一)“反训”专题研究,共四篇,其中《反训研究三题》一文,反映了作者对“反训”问题的基本观点,已故郭在贻先生致意作者称:“大作明晰透辟,有摧陷廊清之功”,(二)《说文》专题研究,共两篇,分别探讨了“一曰”和“某与某同意”两个条例,材料翔实,观点独到。(三)上古语法和古籍校释,共两篇,分别论述了上古汉语里的句  相似文献   

14.
《埤雅》是宋代名的训诂学作,它详尽地探索了声训方法中最高深莫测的“声旁训义”的释义方法,建立了科学的“有声即有义”的声训体系。为宋代人的小学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释诂》《释言》《释训》的特殊释词体例主要包括:“数义同条”的训释模式;利用通语和方俗语转相训释;利用词语的本义(常用义)和假借义转相训释;以今字释古字;训释具体语境中的比喻义。  相似文献   

16.
《周易》“艮”卦卦辞为 :“艮其背 ,不获其身 ,行其庭 ,不见其人 ,无咎。”《彖传》、《说卦传》、《杂卦传》皆曰 :“艮 ,止也”。王弼注“艮其背”为“目注视之义。艮亦为还视之义 ,引申为注视之义。本卦艮字皆当训顾 ,其训止者 ,当谓目有所止耳。获疑借为护 ,同声系 ,古通用 ,艮其背不获其身 ,犹云顾其背不护其身 ,顾其小才忘大者 ,身之将亡 ,背何能有 ,故曰艮其背不获其身 ,行其庭不见其人”。以上诸说 ,释“艮”为“止” ,无义理可寻。高亨在比较“艮”的《说文》篆书和甲骨文、金文形体以后 ,认为“艮”即“见”字的反书 ,当从 ,然而…  相似文献   

17.
同训是《尔雅.释诂》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训释方式。但是,所谓的“同训”并不是如字面上所讲的“同义互训”。有的“同训”是利用释词的一个义素来解释一组被释词,有的“同训”则是利用释词的几个完全不同的义素来解释几组被释词。由于同训方式的不同,这些被释词形成了不同的语义场。  相似文献   

18.
段玉裁的“以声为义”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依据声旁,由声求义”;“不限形体,于音得义”。本文就《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条例,对“以声为义”说及其得失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金文材料,对《诗·小雅·彤弓》中的“贶”的词义进行了研究。“贶”在金文中义为“转赐”,后世典籍用为“赐”。毛亨传训“贶”为“赐”,郑玄笺认为“贶”有“欲加恩惠”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由“欲加恩惠”可知“贶”可训为“善”。本文认为“贶”由“赐”义到“欲加恩惠”,再由“欲加恩惠”导出“善”这一义训,是可以讲通的,不必改读他字。  相似文献   

20.
后世对于《诗经》毛传的研究可谓非常细致了,对单音词的研究却不多,对单音词相训中的"某,某;某,某也"这种特定形式的研究则更少。这种单字相训的形式在毛传中是很普遍的,从意义远近的角度来讲,被训释词和训释词可以有义同相训、义近相训、义隔相训及义反相训等不同的类型。文章从义隔相训入手,对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从引申关系、假借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