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民歌"与"野合"历来关系密切,"花儿会"其实是上古流传之春季男女欢会的风俗余响。本文参照文化人类学所提供的跨文化材料和交感巫术原则,探讨"花儿会"背后的深层宗教意义——先民组织"花儿会",演唱"花儿",其目的就是为了农作物的丰产和人类自身的繁衍。  相似文献   

2.
狂欢与凄婉:“花儿”的对立修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中的情爱及性等羞于言说的欲望,被阻止在意识系统之外,常常处于缺失状态,于是便表现为"花儿会"表面的狂欢。透过狂欢的仪式、诗性的言语组合,可以读到"花儿"内心的凄婉。"花儿"和"花儿会"醉态的狂欢,其实是一种野性的释放,是人类自然本能压抑下自我情感的宣泄。狂欢和凄婉相互交织,构成了"花儿"的对立修辞论。  相似文献   

3.
青海花儿的歌词艺术包括高超的修辞艺术、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整体的谋篇艺术。文章认为,浩如烟海的青海花儿,其各种匠心独运的歌词艺术及其背后的美学精神品格,是青海民间诗艺的"大观园",也是"大美青海"的重要文化因子。文章从语言学和美学的角度,对青海花儿的歌词艺术美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被称为我国西北之魂的"花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等自身价值。"花儿"以其分布地域广、历史悠久、特点鲜明、价值丰富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原生态、文化、宗教、会议商务等旅游价值,但在开发"花儿"时应该准确把握其形象定位、开发策略和宣传营销策略,才能做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姜荣秀 《辅导员》2010,(10):55-55
什么是高效的语文课堂?我粗浅的理解,应该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体味和能力的锻炼。要想课堂上"高效",功夫应下在课下,正如"每一朵盛开的花儿,都是成功的缩影;每一个缩影的背后,洒满的都是奋斗者的泪泉"。只有经历过这样的洗礼,才会有花儿的"明艳"。  相似文献   

6.
校长工作千头万绪,但不管怎样繁忙,校长也必须开好"三大会议",即:学校领导班子的"通气会",班主任队伍的"提醒会",全校师生的"动员会"。这三大会议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会",开好三大会议,对于理顺学校各方面关系,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有着重要作用。领导班子的"通气会"每学期结束时,  相似文献   

7.
1月13日 晴 谜面是"冲线",谜题要求猜一成语,其谜底是"争先恐后",此灯谜容易理解。如果把谜面改为"战栗",谜底也是"争先恐后",有的人就会觉得莫名其妙。原来,可这样解释:"战栗"的"战"是"争"之意思,排在"先";"栗"是"恐惧"之意,排在"后"。  相似文献   

8.
石文秀 《考试周刊》2011,(79):77-78
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阶段,不仅要考虑到练习的"质",而且要考虑练习的"量"。"质"就是本质,即练习需要体现出所学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重点,"量"就是数量,"质"与"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味追求练习的"质",而没有一定的"量",就达不到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目的;反之,如果一味增加练习的"量",而不追求"质",光搞"题海战术",就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相似文献   

9.
周婉慧 《考试周刊》2011,(46):68-69
在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做学生的引路人,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努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四变":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相似文献   

10.
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思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从某种角度来说,"怎么教"属于技术层面,而"教什么",则关系到价值判断和思考。对于"中位数和众数"这节课,如果只是将"教什么"定位于"会求中位数、众数",带来的结果可能只是关注技术层面的练习,这是不够的。理解概念的本质含义比"会求中位数、众数"这个技术更重要,甚至可以说,"会求中位数和众数"也是理解概念中的一部分。"教什么"确定了,再来思考"怎么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大胆取舍,上课才能应对自如,可进可退,把握火候。思考"教什么",有很多相关途径和要素。  相似文献   

11.
魏杰 《考试周刊》2011,(71):28-29
"无巧不成书,有奇方可传",引人入胜的小说情节发展常常运用巧合因素,富有传奇色彩。但是无论是"巧",还是"奇",都要合乎生活常理,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否则,情节发展就会失去真实性,而情节失去真实性,小说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小说家的技巧首先在于会说故事"(伊丽莎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会说故事"就要使情节发展有信度。欧.亨利的名作《最后的常春藤叶》,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12.
自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新"三观"思想后,全国上下再次学习"三观",弘扬"三观"已成为一种潮流,而作为祖国栋梁的大学生们,应更好的践行"三观",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确立什么样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正确的践行"三观",才能更好的规划人生。  相似文献   

13.
吴季 《辅导员》2010,(10):52-52
如何让一年级学生爱上说话写话?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有一个"大家都在说"的氛围,只有"有话可说"才会"要说",只有"有例可仿"才"会说",只有"有成就感"才会"爱说"。在激发一年级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方面,我作出了大胆尝试,基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个性创作——画画,引导学生"用语言画画",看到什么?像画画一样一点一点地说出来,说出样子、说出色彩、说出自己心中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钟卫根 《考试周刊》2012,(12):48-49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而设计的学习环境,称之为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作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思维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们一直在倡导"重读"。比如,重读"杜郎口",重读"洋思",重读有效教学。当然,以后我们还会出重读课程改革的其他经验。  相似文献   

16.
许多数学老师在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数学学习情况时,总是评价孩子"粗心",尤其是计算题出错时。不仅仅是孩子,家长们、老师们也往往会把错因归结为"粗心"。似乎数学上的错误都可以归因为"粗心",至少计算错误可以归因为"粗心",然则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7.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付琼 《语文知识》2010,(1):67-69
《莺莺传》之"会真"、"玉人"二词在西厢故事的发展中存在着被误解的现象,本文旨在对二词进行重新辨析。"会真"即"会仙",一方面表明女主人公崔莺莺貌若神仙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真实地传达了崔张对儿女云雨之乐的美妙体验。"玉人"不是指张生,而是崔莺莺自喻。莺莺为张生"代言",《会真诗》运用的是一种"换位思维"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林庆杰 《考试周刊》2014,(58):50-50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及时生成不断涌现,随时会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意外",从而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待"意外",顺应"意外",分析"意外",探究"意外",才能生成课堂精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指导学生小说阅读题答题技巧训练的教学实践中,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况,"套话"正是基于此产生的省时有效的办法。指导学生读懂小说"写什么",解题"需要什么",可用"套话"法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