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整体把握———通顺关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争当“小小剪辑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内容来个剪辑梳理,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例如教学《灰雀》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领悟:1.默读:画出你能读懂的句子。2.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联想: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初步理解往往都是点滴零散的,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灰雀很可爱;有的说:我知道灰雀不见了,是小男孩把它抓走了;还有的说:我知道列宁很喜欢灰雀……  相似文献   

2.
听课一得     
教例三年级《灰雀》(师出示句子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多好的灰雀呀 ,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师 :同学们想一想 ,列宁为什么要“自言自语”?生 :列宁很喜欢灰雀 ,灰雀不见了 ,他心里觉得可惜 ,嘴里就自然说出来了。师 :不错 ,除了这点 ,还有其他意思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生 :我想 ,列宁是有意说给小男孩听的 ,列宁可能猜到小男孩捉了灰雀。师 :列宁为什么要“自言自语”呢 ,反过来直接问一问小男孩是否捉了灰雀 ,再让他放了灰雀不行吗?生 :如果直接问 ,小男孩一心慌不承认就难办了。生 :直接问会伤害了小男孩的自尊心 ,就算他听劝…  相似文献   

3.
教学中会出现许多与我们教师教学设计不同步的“插曲”,这就是课堂生成超过了课前预设。在学生生成的各种状况中,教师只要能把握住教学的主要目标,就能够与生成共舞。在执教《灰雀》一课中就产生了有趣的一幕,让我感慨颇多。师:同学们,这只灰雀的确漂亮,列宁先生也非常喜欢它。它到底哪里去了呢?(抛给学生一个可以争论的问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找到学生认识的“闪光点”,以便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生1:飞到别的地方去了。生2:可能是让猎人捕走了。生3:是让小男孩给捉去了。……(面对踊跃发言的学生,我有些暗自着急,学…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在上二年级的时候学过《诚实的孩子》一课,知道了男孩列宁是诚实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学习《灰雀》,看看这篇课文讲了关于列宁什么样的故事,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会有收获。(师播放影碟,生用心观看。)师:(出示画有三只美丽的灰雀的挂图)通过观看影碟和挂图,灰雀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我看到有两只灰雀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特别好看!生:通过刚才看碟片,我知道了灰雀像其他可爱的小鸟一样,可以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师:(出示小黑板)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小黑板上的练习要求:读句子,说说用上…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在上二年级的时候学过《诚实的孩子》一课,知道了男孩列宁是诚实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学习《灰雀》,看看这篇课文讲了关于列宁什么样的故事,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会有收获。[师播放影碟,生用心观看。]师:[出示画有三只美丽的灰雀的挂图]通过观看影碟和挂图,灰雀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我看到有两只灰雀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特别好看!生:通过刚才看碟片,我知道了灰雀像其它可爱的小鸟一样,可以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张《惹人喜爱。师:[出示小黑板]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小黑板上的练习要求:读句子,说说用…  相似文献   

6.
《灰雀》围绕灰雀这一小动物,记叙了小男孩在列宁的感染之下,把灰雀送回大自然的一个小故事,突出反映了列宁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类的美德和小男孩诚实的品质。怎样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呢?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文本教学解读 《灰雀》讲述了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的失踪与小男孩有关,他没有直接批评小男孩,而是通过交谈的方式让小男孩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回了被捉的灰雀.故事赞扬了伟人列宁善解人意、对小男孩尊重与呵护,以及小男孩的诚实与可爱.  相似文献   

8.
教材: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上册。《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文章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  相似文献   

9.
《灰雀》一课中,列宁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了解小男孩由说谎到内疚,再到后悔,这前后的心理变化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对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0.
《灰雀》是一篇讲读课文。纵观全文,共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以列宁喜爱灰雀→不见灰雀→重见灰雀这一线索为明,以小男孩捉灰雀(回家)→矛盾的思想斗争→放灰雀(回公园)这一线索为暗。课文重点写了列宁不见灰雀后与小男孩的对话和小男孩放灰雀回公园这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1.
理解课文内容训练逻辑思维《灰雀》一课教学尝试□湖南一师二附小汪春秀《灰雀》是一篇充满了童趣又颇耐人寻味的文章,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言行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鸟又放回树林的故事。列宁爱鸟,但更爱诚实的孩子。文章的主题含而不露,需要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仔...  相似文献   

12.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这句话在文中很重要,起着过渡的作用。从上文对话中可看出列宁的爱鸟之情引起小男孩由犹豫、逐步悔悟,到告诉列宁“灰雀会飞回来,它还活着”,到坚定回答“一定会飞回来”,准备将灰雀放回自然怀抱的这种心理转变过程。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小男孩满带负疚之感,是“一定会飞回来”对自己将灰雀捉回置于家中惭愧心情的继续和加深。“灰雀又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文中没正面写小孩放鸟归园,而用的是讨论方法:小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一定会飞回来”  相似文献   

13.
教完《灰雀》一课,我不仅被小男孩的诚实和勇气所折服,更惊叹于列宁的教育艺术。当列宁发现公园里丢失的灰雀与小男孩有关时,他不是质问,不是批评,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灰雀》时,我没按教学参考的现成答案(小男孩捉鸟是错误的,小男孩放鸟是知错就改的表现)进行教学,而是立足课文,紧贴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另辟新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文中的实情是天气严寒,灰雀怕冷(列宁说的话)。在此基础上理出课文的明线:列宁喜看灰雀(一种成人的爱延伸发展)驻足仰望→面包渣和谷粒喂养→担心惋惜→焦急寻找→归来问好。借助想象,激发兴趣,各抒己见,理出暗线:小男孩喜爱灰雀(经常来看)→捉养(是爱的深化,决不等于伤害)想象小男孩恐怕灰雀被冻死,捉回家里小男孩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争当“小小剪辑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内容来个剪辑梳理,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例如教学《灰雀》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领悟:1。默读:画出你能读懂的句子。2.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联想: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足球场上,好的进球往往需要大家的配合。没有合适射门的位置,就把球及时传给队友,队友在对方的堵截之下也有可能再把球传回来,就这样一来一往,创造了机会,脚起球进,让对方防不胜防。我们把这种传球称为“妙传”。教学有时也要借鉴这种“妙传”。教学中遇到一个难点,在学生启而未发之际,教师一般不去解答,把“球”传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这样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得一位教师执教《灰雀》一课,在初读课文后,学生提出了问题:“列宁为什么会说那只灰雀一定能够飞回来?”如果在此时教师向学生讲解列宁早…  相似文献   

17.
以读代讲突破难点──《灰雀》一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江苏洪泽县实验小学唐文国《灰雀》一文是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同时也写了一个小男孩在弄宁的爱鸟思想影响下,把捉回家的灰雀又放回公园,列宁...  相似文献   

18.
《灰雀》是一篇讲读课文,我这样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梗概。读后提出: (1)这篇课文写了几个人物?都是谁?(两个人物,一位是列宁,一个是小男孩。) (2)课文中通过一件什么事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丢失一只灰雀) (小结:通过灰雀的丢失和再飞回来,反映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情)  相似文献   

19.
1.一个焦点 《灰雀》一课的大意是:白桦树上有三只灰雀,活蹦乱跳爱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可是有一天,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课文先渲染了灰雀的活泼可爱,然后笔锋陡转,灰雀不见了。由此引出列宁与男孩之间的一段对话。最后以灰雀的失而复得为结尾。全文始终围绕着“灰雀  相似文献   

20.
《灰雀》是小语课本第五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在该文中共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列宁,一个是小男孩。有些老师认为该文中描写列宁的笔墨很多,因此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列宁,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我倒认为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小男孩,理由是:一、从课文的主要内容看。该文主要叙述这样一个事件:灰雀欢跳—→灰雀失踪—→灰雀复现。而这一切的“幕后操作者”是一位小男孩,由于他的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