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间,在我国有多种称谓,包括课间休息、课间活动、课间文化等等,其实质都是指学校课与课之间的间隙,持续时间10分钟,上午一般都会有一个大课间,持续时间20-30分钟,而学生在这段时间里的生活即是课间生活。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尚小、认知水平有限,他们的课间生活离不开成人的监管,这也是中外许多研究课间的学者们的共识。监管的内容主要涉及:安全问题,防止出现攻击行为和欺凌事件;场地问题,学生课间活动的场地无非是教室、楼道和操场,各个地方都要  相似文献   

2.
给课间增加5分钟是否可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推进,课间10分钟的作息制度已经显示出某些弊端,我们认为应该给课间增加5分钟,改为15分钟。课间10分钟的弊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课间10分钟有以下弊端:1.半数以上的学生因为课间时间短而不出教学楼,身心得不到休整。下课铃响之后,学生起立,师生互致问候,教师走出教室,学生坐下收起本堂课的用书和笔记,再拿出下节课的书本,就需要近3分钟。然后才能有秩序地走出教室。上下楼还得占用5分钟。这样,一个班内常常有近半数的学生不出教室,得不到阳光的沐浴,无法参加兴趣活动,眼睛也得不到调…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个案例:作为访问学者的李希贵先生了解到美国中小学的课间只有5分钟、3分钟、2分钟甚至1分钟,为学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无法上厕所而深感疑惑时,沃特福德高中的校长便很是疑惑于李先生的疑惑:"为什么让孩子们都在课间挤厕所?"对于沃特福德高中校长的这一疑惑,毫无疑问,会使得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中国教师产生更大的疑惑:如果课  相似文献   

4.
热点话题辅导员带着我们算了一笔帐,每天从早上9:00到校到下午 4:00离校一共是7个小时(420分钟),减掉每节课40分钟的6节课和课间操、晨检什么的,大约有100分钟左右是我们自由活动的课间时间。我们农村学校大多数是平房,出门就是操场,活动空间大,可大家下了课除了喝水、上厕所外就是闲聊天,或者追跑打闹,还有的同学在座位上干等上课,没意思极了。胡  相似文献   

5.
女儿上一年级时.有一次课问由于太贪玩没有听到上课的铃声,更没有意识到课间10分钟早已经过去.等她意识到而赶回教室时,课已经上到了一半(一节课只有30分钟).  相似文献   

6.
课间10分钟的弊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课间10分钟有以下弊端:1.半数以上的学生因为课间时间短而不出教学楼,身心得不到休整。下课铃响之后,学生起立,师生互致问候,教师走出教室,学生坐下收起本堂课的用书和笔记,再拿出下节课的书本,就需要近3分钟。然后才能有秩序地走出教室。上下楼还得占用5分钟。这样,一个班内常常有近半数的学生不出教室,得不到阳光的沐浴,无法参加兴趣活动,眼睛也得不到调节保健,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的近视率上升、身体发胖、体质变弱等问题。2.10分钟的课间时间仅仅能够完成生理需求,而“无…  相似文献   

7.
“丁零零!”下课铃响,一节课又结束了,迎来的是让学生解除疲劳紧张、放松心情的课间10分钟。我们可别小瞧了它,它的作用可大着哩!因为学生在课间能否得到身心的放松,是下一节课学习效率高低的重要保证。如何安排好学生的课间10分钟呢?我们学校是这样做的: 1.充分利用学校的电教设备:信息技术的普及,使  相似文献   

8.
教育涌动着人的生命,教育的每一分钟其实都在生成和创造着人的新的生命活力。为此, 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每分每秒都“惜时如金”,精心安排,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每天上8到9节课,合计起来,课间十分钟的休息和大休息的时间,一天大概有90分钟左右。这宝贵的90分钟,是学生在校时间的六分之一,更是他们在疲劳的上课之后难得的放松、宣泄时间。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1.课间活动有多长课间活动主要是指课间休息时间以及学生提前进校到上课这段时间。课间休息时间是固定的,以每天上、下午各三次课间休息、每个课间10分钟计算,全天就是60分钟。小学生提前进校的时间虽不相同,但是,上、下午合计至少是30分钟。所以,小学生每天的课间活动时间实际在90分钟以上。  相似文献   

10.
汤璐 《上海教育》2024,(7):66-67
<正>课间10分钟不仅是两节课之间的转换,也是学生休息和运动的时间。《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赋予了中小学生休息权,对于“休息权”的理解,我们有必要从“课间休息”的视角,认识理解广大学生的这一权利。课间10分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调节活跃身心,二是赋予愉快情绪,三是增进学生感情。课间10分钟的活动原则1.主体全体性原则:课间10分钟要真正放权给学生,学生是10分钟活动的绝对主体,同时,课间10分钟要设法使全体学生都能在10分钟课间学会多种形式的休息调节——特别是积极休息调节的方法,真正动起来,形成人人参与课外文体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不断变化的,要集中并保持其注意力,就要研究注意力与节奏的关系。在不同的阶段注意力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1至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心理上处于上节课或课间活动兴奋的影响之中。  相似文献   

12.
女儿上一年级时,有一次课间由于太贪玩没有听到上课的铃声.更没有意识到课间10分钟早已经过去,等她意识到而赶回教室时,课已经上到了一半(一节课只有30分钟)。老师为了“惩罚”她,就没收了她辛苦得来的8张奖片。因此,她没能第一个“入队”,也因此,她牢记了“还要上课”还要有“时间概念”。想一想,女儿也够“冤枉”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学生来说,课间十分钟显得十分重要,如何科学利用课间十分钟呢?心理学上有过“倒摄抑制”理论,说的是后面过强的记忆,会抑制前面的记忆,因此像一些同学那样一下课就疯玩疯闹肯定不行,这样过强的刺激,只会使上一堂课的内容化为乌有。专家认为不妨将课间十分钟分成“343”三个阶段,做到科学消费这十分钟。即前3分钟回味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如果有不懂的疑难问题,最好现场向老师询问,力争当场解决。中间4分钟,由于此时教室空气污浊不堪,且大脑经过一轮“轰炸”,已显得十分疲惫,这时走出教室,活动活动身心,显得十分必要。可以适…  相似文献   

14.
课间活动该不该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间活动有多长 课间活动主要是指课间休息时间以及学生提前进校到上课这段时间.课间休息时间是固定的,以每天上、下午各三次课间休息、每个课间10分钟计算,全天就是60分钟.  相似文献   

15.
郝煜 《课外阅读》2012,(10):32-34
别样的课间文化下课铃声一响,冲出各个教室的学生如洪水般汹涌!以前在国内看电影时我就纳闷,美国的学生怎么一下课就没了命地往外跑。现在我才知道,原来课间只有4分钟的休息时间,学生们需要准备好下节课用书并火速赶到下一个教室(可能在另一栋楼里)。对了,忘了介绍,这儿的每  相似文献   

16.
我到了许多所学校,发现不少乡村小学在学生的作息安排方面,不太科学.如有的学校晨读拉的过长,上课较迟,放学较晚,甚至整天无课间操、眼保健操和课间歌咏;有的学校几个活动连续安排在一起.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育.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早晨到校后最多只能进行三十至四十分钟的朗读练习,第一节课也不应迟于上午九点.上完第二节课要安排课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可学生真的动起来后,却出现这样的情形——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但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动起来的课堂为什么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操作没有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教学中的几个“一分钟”。一、组织教学一分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抓好课前一分钟,就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学生在课间充分释放情感,情绪上属于玩乐状态,注意力集中在课间活动上,上课伊始马上展开教学则…  相似文献   

18.
这学期一开学,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的学生感觉有些不一样,仿佛一切都在改变,这些变化让学生们兴奋不已。用四年级学生朱世尧的话说,这是因为:课表上少了我惧怕的数学思维课,多了我喜欢的诵读、诗韵飘香、金工木工课。每节课上课时间缩短了5分钟,课间时间增长了5分钟。你可别小看这5分钟,我能从容地喝水、上厕所,还能在教室里和同学们好好玩一会儿呢。  相似文献   

19.
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开设了音乐系列化 自办节目。有“课间音乐欣赏”、“点歌台”、“课前五分钟,开心小舞台”等活动,其中后者成效最为显著。具体做法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学生轮流担任主持人、演员、策划等。每节音乐课,  相似文献   

20.
ACD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学会听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学业成功的关键环节。那么怎样听课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一、课前准备要充分——首先要准备好学习用具。把课本、笔记本、作业本、文具盒等准备齐全,上课前只把与所讲科目有关的书本放到桌面上,其他书本放在书包里。其次,课间活动要合理利用。有的同学课间活动过于激烈,打闹得浑身是汗,上课铃响后,兴奋劲还没消失;有的同学课间10分钟抓紧时间做习题,大脑未得到适当休息,也会影响下堂课的听课效率。因此,课间活动应做些轻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