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极重农事,与之相关的礼仪颇多,先农坛即是为祭把农耕文化的创始者神农氏而设。关于神农氏,旧有种种解说,历代先农坛之制亦不尽相同。兹就有关史料略加考述,以明其演变之迹。一、神农氏与炎帝就现存典籍来看,有关神农氏的记载不算很早。《孟子·胜文公上》谈到:“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膛。”《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于天,俯则现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署,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  相似文献   

2.
董姓源流     
董小康 《寻根》2010,(3):126-127
董姓起源“董”字在《说文解字》里作“蕫”,从拜童声。汉代通儒杜林在《仓颉训诂》中说:“董为藕。 ”“蕫”正式变为“董”字来使用应始于东汉。据王钧《说文解字句读》里讲: 至董卓时,童谣云:‘千里草,何青青。’知之为董,自东汉始矣。从释字来看,  相似文献   

3.
说“婴”     
修订本《辞源·女部》“婴”字条的第一个义项是:“初生的女孩。《玉篇》引《仓颉篇》:‘男曰儿,女曰婴。’”也就是说《辞源》的编者认为“婴”的最早义项是“初生的女孩”,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此释义有误。古多称初生儿为嫛婗,《释名·释长幼》:“人始生曰婴儿??或曰嫛婗。”唐·张谔《三日岐王宅》诗:“玉女贵妃生,嫛婗始发声。”  相似文献   

4.
炎帝八世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炎帝八世考□何光岳一世炎帝神农氏。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易·疏》作“任巳”,《北堂书钞》二十三引“佳巳感神龙,而生神农”,“佳”即“任”之误)。有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常羊(《易·...  相似文献   

5.
中国明火     
孙机 《中国文化》2014,(2):39-46
我国古代曾以阳燧将日光反射聚焦引燃艾绒而取火,因为此火“从天来”(《论衡·说日篇》),乃称之为“明火”。《周礼·秋官·司垣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斋、明烛,共明水。”郑玄注:“夫遂,阳遂也。  相似文献   

6.
焦姓与焦国     
胡焕英  常军  胡小平 《寻根》2008,(1):123-125
一 焦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关于焦姓得姓起源,主要有两处。 1.出自姜姓,上古神农氏后裔,以国为姓。《史记·周本纪》载,周灭商后,“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郦道元在《水经注·河71《注》(卷四)也有“焦国,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的记载。《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由此看来,周初所封者为姜姓焦国。  相似文献   

7.
陈宏作品     
《中外文化交流》2008,(9):68-69
陈宏,1962年生,字东长,号风流布衣,陕西白水仓颉故里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员,长安大学客座教授,中华教科文出版社毛学编辑委员会特邀编委。自幼受仓颉文化熏陶,酷爱书画,其作品《仓颉鸟瞰图》被载入《仓颉文祖》,《长城雄风》被载入《当代书画名家大典》,《一马当先》被载入《中国百杰书画精品集》。  相似文献   

8.
汉代的冠     
汉代的冠黄强古人在狩猎活动中,从鸟兽的冠角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冠。“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帽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以为首饰”①。冠冕发明的功能是装饰美化,兼有束发作用。《释名·释首饰》云;“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  相似文献   

9.
释"如"     
吉霞 《寻根》2007,(6):54-55
如,甲骨文写作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认为,“如”是“女”字的后出分化字。“女”,甲骨文写作“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此说流传甚广。《甲骨文字典》对女字的解释为:“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于内居处之常见姿态,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  相似文献   

10.
吉氏的根源     
吉家林 《寻根》2009,(3):115-117
南朝齐·王俭在《姓谱》中说:“古帝中有吉夷氏。”按詹招琳《中华姓氏源流通谱》之释,在远古之时中华大地的。五方”都分布着很多以氏相称的先民原始部落,主要有:浑沌氏、葛天氏、女娲氏、伏羲氏、赫胥氏、东户氏、皇覃氏、启统氏、吉夷氏等。不过,这些“氏”是指中国远古时期大的氏族、部落的称呼,与后来由“姓”而分出的“氏”是有所区别的,“吉夷氏”与古代中华吉氏不是一回事,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血统联系。  相似文献   

11.
许竟成  李新堂 《寻根》2008,(3):123-127
皋陶李氏本为“理氏”,源于尧帝时皋陶之理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新唐书·宗室世系》记载:“帝颛项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屏风一、屏风的起源《物原》说:“禹作屏。”此说虽早,但无据可证。《三礼图》说:“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此说虽有根据,但还有比其更早的记载。《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忧患”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反映了当时人们以史为鉴、努力实现长治久安的自觉性。忧患意识,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指人们身处太平顺达的境遇却不忘记出现危险祸患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李中华 《寻根》2003,(2):26-31
在中国,“文字狱”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所谓文字狱,当然是以文字而获罪、入狱、遭受刑罚、甚至株连亲族朋友的案件。《淮南子·本经训》有记载说:“仓颉作书……鬼夜哭。”高诱注:这是因为鬼害怕为文字所纠劾,故而夜哭。此说始终不能令我信服。在我看来,鬼神大概早有预感:文字的发明,将耗去文人多少的心血,带给文人多少的苦难啊!这中间便包括着历代屡见不鲜的文字狱。中国最早的文字狱已不可考。通常认为,汉代杨恽被腰斩一案,是以诗文取祸的滥觞。杨恽,字子幼,其父在昭帝时曾任宰相,其母是司马迁的女儿。杨恽从小才能出众…  相似文献   

15.
作为第一部探寻华夏象形文字起源的长篇历史小说,《仓颉密码》不仅真实再现炎黄时期原始氏族社会的历史风貌,塑造出众多丰厚立体的远古人物形象,更是深入到人性、存在与生命的层面发掘民族精魂,近乎完美地实现了史、诗、思的融合,呈现出华夏文明起源时期文化史、心灵史与个人史的多维交织,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展现东方美学艺术价值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郑金洪 《寻根》2008,(6):126-130
洪姓出自炎帝神农之后的共工后代,居住在黄河两岸,黄帝时起其首领就担任治理天下水利之官,被人尊为水神。江西乐平《洪氏家谱》载:“共工官者,共理百工之事也,子孙以官为姓。”洪迈《容斋三笔·共工氏》云:洪氏出于共工氏,本曰共,“后又推本水德之绪加水干左而为洪”。《元和姓纂》亦云:“共工之后,本姓共,后改为洪氏。”共加水为洪有二说:一曰颛项帝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字起源非常悠久,是全世界文字中最古老最富有特色、也是生命力最为强盛的文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圣人或神人造字的传说曾是中国古代人们对文字起源的唯一看法。圣人或神人造字说在世界范围内也广泛存在,世界上有文字的民族大多有圣人或神人造字的传说。中国有仓颉造字和  相似文献   

18.
《仓颉密码》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回溯中华文明源头,全方位再现了炎黄时期氏族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凸显出厚重的远古历史文化底蕴。其文化书写呈现出三种向度:一是全方位再现炎黄时期原始氏族社会文化;二是塑造以仓颉为代表的文化人格;三是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仓颉密码》率先将仓颉与炎黄文化作为文学表现题材,避免了文化寻根小说的艺术缺失,开拓出独特的文化寻根路径,不仅契合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敬祖情感,而且激发起民族凝聚力,成为远古历史题材小说中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9.
在《史记·六国年表》中经常可以看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太子从某国归”等类似的字句。《说文解字》日:“质,以物相赘。”又云:“赘,以物质钱,从敖贝。敖者,尤放贝当复取之也。”从许慎对字义的解释中可知,“质”最早指的是交换过程中物品的抵押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中秋节的起源杨琳起源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秋节是何时出现的?二是中秋节是在什么基础上形成的?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流行的观点认为中秋节出现于宋代。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中秋节”条中说:“及至宋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