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一再强调形象思维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对文艺创作特殊的思维规律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毛主席的这一指示也是对我国自《诗经》以来源远流长的优秀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然其中亦有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毛主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肯定了形象思维这一艺术创作的规律,并指明比、兴是诗歌创作中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法,这是从我国历代诗歌创作经验中总结出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3.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然其中亦有比、兴。”毛主席的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运用形象思维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进行诗歌戗作的艺术规律。毛主席的诗词正是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创作的光辉典范。下面,试就毛主席诗词中的比、兴和赋的问题谈点粗浅体会。“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打比方,即根据类似的联想和对事物关系的认识,选取他事物来描绘本事物的内在特征。这是我国民歌和古典诗歌创作的传统表现手法之一。《文心雕龙》“比、兴赞语:‘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圆览”,就是观察  相似文献   

4.
一.赋、比、兴研究之回顾有关赋、比、兴的专题研究建国初期就开始了,如胡念贻的《诗经中的赋、比、兴》(《文学遗产增刊》第1辑,1957年出版),但总的说来尚未蔚为大观。“四人帮”粉碎以后,毛泽东同志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了,信中谈道:“诗要用形象思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这封信推动了对中国古代有关形象思维的理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由此可见“比”和“兴”两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比”“兴”呢?“比”和“兴”虽然极为接近,有着密切联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介绍诗歌创作的文章中,说“比”“兴”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表现手  相似文献   

6.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我国古代诗歌最早突出地运用“比、兴”的是《诗经》中的作品。《诗经》运用“比、兴”和其后的诗歌颇有不同。本文拟就《诗经》运用“比、兴”的特点和其后的发展情况,初步地探索它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这充分说明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比"?什么是"兴"?二者的异同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又怎样?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宋代的朱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可见赋、比、兴,尤其是比、兴两法是形象思维和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因此弄清赋、比、兴的含意和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赋、比、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开始采用的重要表现手法,后来研究《诗经》的人将它概括出来,并作了各种解释。《周礼·春官·太师》有“六诗”之说,《毛诗大序》则称“六诗”为“六义”,这就是指《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此后,“六义”的称法一直为历代所沿用。但《周礼》和《毛诗传》对“六义”之间  相似文献   

9.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生前非常关心诗歌工作,关心诗歌的创作和发展,曾多次对诗歌工作作过极为重要的指示。毛主席的关怀和指示,成为推动诗歌创作的强大动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最近,重读了《红旗歌谣》,深深感到写诗“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毛主席这一指示对于进一步发展新诗创作,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讲《诗经》必讲“六义”,讲“六义”必讲赋、比、兴,而讲赋、比、兴者,当以朱熹的观点为正宗。朱熹解释赋、比、兴,只立观点,不做阐述,而后人又要尊之用之,所以不得不对他的观点补充释义。他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后人先是纳闷:“难道随便拉个‘他物’就可以引起下文吗?”但接着就发现,原来每首诗的“他物”和“所咏之辞”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这一点,朱老夫子可没有说透。他说:“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这个比怎么个比法,此物与彼物之间的联系怎样建立,这个问题朱老夫子又未阐释。后人经过研究又有发现:原来比的内容是很…  相似文献   

11.
说“兴”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毛主席在这里正面肯定了我国古典文论中作为艺术手法的比、兴的提法;而且,把诗歌创作中比、兴两法,与形象思维直接地联系起来,为我们准确地解释比兴的涵义,批判地继承我国丰富的古典文学理论遗产.繁荣社会主义诗歌创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我国的文学理论批评,最早是从论诗开始的。比、兴两法,源远流长;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普遍运用,《周礼》就是从古代民歌中最早概括出文艺理论上比、兴概念的。①以后,楚辞,汉乐府,魏晋六朝的五言诗及民歌,直到诗歌鼎盛的唐代,诗人们一直采用,也为历代评论家所肯定。  相似文献   

12.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 喻客体,打比方,“写物以附意”;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即“触物以起情”。当以兴为主,兼有 比喻作用,就合指比兴手法。古诗文 中有许多运用比兴手法的名句。如 《诗经》中爱情诗《周南·关雎》一诗  相似文献   

13.
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芙蕖》一文中“是芙蕖也者”一语,课文注释为:“这样看来,芙蕖这样东西。‘是’,如此;‘也者’复指芙蕖”。把“也者”当成重指代词。江文同志对此提出不同见解。认为“‘也’在古代汉语中不能用作代词。‘也者’合起来作用代词的例子也未尝见闻。”其说甚是。惟谓“‘者’字虽可作代词,但必须与实词或词组直接结合,不能用虚词隔开。此句‘者’在虚词‘也’之后,显然不能看作代词”。则尚须商校。本文拟就“也”“者”二字的词性及“也者”连用构成的句式,略作辨析,以与江文同志商校,并就正于古汉语研究前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学中“物我关系”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提出的,与康德“为我之物”中的“物”、“我”不是一回事。说陆九渊哲学体系中“‘心’和‘物’的关系是颠倒的”、“‘心’就变成世界万物的本源”的评论,毫无事实根据,纯属虚言妄说。“如镜中观花”是一个比方,与禅宗思辩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八五年十一期发表了萧寿海同志的《文言难句辨析》一文,其中说,“《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前面的‘策之’、‘食之’都是动宾结构,而‘鸣之’则明显地不能理解为动宾结构”,并赞同王泗原先生的说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个之字误衍……策之,食之是人驱策马,人饲养马。鸣是马鸣,鸣下不可用之……鸣字下面的而字表明了“鸣’和‘不能通’是两个方面,这也可以看出这个分句与策之、食之两个分句的不同。”对上述意见,笔者不能苟同。首先,从文脉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接上面两个排比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作者从使役(策之)和饲养(食之)两方  相似文献   

16.
一、“以啮人,无御之者”其中“以”字,有的当作介词,有的看成承接连词,而一般视为假设连词,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1980年)主张“解作假设连词‘若’”的同时又附带提到:“‘以’通‘已’,解作‘已啮人’也通。”于此,廖先生失之眉睫:贯通上下文来研究,此“以”字只应解作表已然之“已”。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写道:“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这里明确指出了文艺创作要用形象思维这一根本规律,同时也着重说明了诗歌创作的特点在于运用比兴。诗用比兴,这是对我国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高度概括,也是为繁荣社会主义诗歌创作总结为宝贵经验。我们结合这封信的学习,重温光辉的毛主席诗词,深深感到毛主席的诗词创作堪称“形象思维第一流”的杰作。在比兴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正> 陈白夜同志的《“白日”与“红日”》 (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写道:“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除‘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经·匏有苦叶》)和‘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卷阿》)以外,都是以单音节词‘日’的面目出现,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伯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诗经·君子于役》)等等。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19.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20.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教材中“名词的语法特征”里有这样一段话:“指人的普通名词后面加‘们’,表示复数。例如‘同志们、战友们’、‘老师同学们’。名词加‘们’以后,不能再受表示确定数目的数量词组的修饰,如不能说‘三位同志们’。但可以受‘许多、好些’等表示不定数量的词修饰,如‘好些孩子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