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创作感悟     
书法创作线条的生命不仅仅靠技法的熟练,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滋养,这往往说的就是字外功的体现。 书法创作的谋篇布局要有全方位的大思维,这就是艺术的高度,任何机械式的摆布只会陷入僵硬。  相似文献   

2.
书法书写中潜意识的形成以扎实的基本功和渊博的字外涵养为支撑点,经典的“过去经验”是书法创作者潜意识形成的基本的材料。书法创作者的心态环境是潜意识外化的基本条件。成功的书法创作是书法作者潜意识充分外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章法是书法创作的关键,是书法“字外功”的体现,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才能创作出章法美的书法作品;而书法作品的幅式是多种多样的,选取什么样的幅式,应该根据所书内容和作品的悬挂环境而定。幅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师晖 《教学研究》2006,(4):310-312
书法书写中潜意识的形成以扎实的基本功和渊博的字外涵养为支撑点,经典的“过去经验“是书法创作者潜意识形成的基本的材料.书法创作者的心态环境是潜意识外化的基本条件.成功的书法创作是书法作者潜意识充分外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正>书法创作作为近现代书法理论中出现的概念,从字面含义来看,它由"创"与"作"两个方面构成。所谓"创",有"首创""独创"之义;所谓"作"则有"操作""书写"等解释。因此,笼统地讲,书法创作是指书法创作者生产、制造独特书法作品的活动过程。而在中国传统书法理论中,并没有"创作"这一概念,古人更多的使用"书""写"或"作字"来指称今人所谓的"书法创作"行为。其实,这两种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昭示着古今不同的书法立场与追求。传统书法理论更多使用"书写"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6.
周俊杰 《中学教育》2007,(8):F0003-F0003
张其凤是当代难得的创作、研究双擅的青年书家。在研究上,他是国内公认的刘墉研究专家;在创作上,他涉足诸体,可谓书法实践上的综合。他在所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又旁涉哲学、历史、书画鉴定,并在诗歌、散文上时有新作发表,可谓书外功上的一  相似文献   

7.
在书法创作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常用的汉字少算也有七八千字之多。在书法创作中,如何做到个个不同,字字有别,单靠下死功夫记古人的字型,是根本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的。只有总结出简便易行的书法结构总原则,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千变万化的创作中自由驰骋。书法的结构总原则应归结为:一个心,两种方法。一个心,即字心,字心要凝聚。两种方法,即一收一放。  相似文献   

8.
我与书法     
本文是作者对从事书法学习和创作八十余年的总结,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了书法本体、书法哲学、书法与社会、书法与治学、继承与创新、作字与作人等一系列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9.
最近,部分书法成绩较好的学生提出如何从临帖过渡到创作这一现实问题,本人结合历代书法家的创作经验,并根据自己多年从事书法教学和书法创作的一点体会,从以下三个方面粗略地谈一谈这个问题。 临帖到了一定阶段,可与创作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用笔、结字与整帖作品的把握能力,还能增强学习书法的兴趣和自觉性。 通过临帖,我们对某种具体技法比较熟练掌握之后,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根据文字内容按照一定的格式书写作品,这种独立从事完成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劳动就是书法创作。 书法创作,除了掌握用笔、结字等技巧之外,还必须懂得章法、格式等有关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正奇崛峻伟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多艰,才华呈现于诗文书法之中,为"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之一。在其作品中,用字精准的诗词创作与线质多变的书法结字,相映成趣。黄庭坚行书拓本《水头镬铭》为宋拓残本,书于北宋元二年(1087年)七月。计16面,共27字,帖心高22厘米,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此帖由  相似文献   

11.
集字练习课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运用,体验书法创作的过程,感知传统书法作品的内涵,体会学习书法的成就感,提高毛笔书写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它是一种重要的书法技能教学训练创新课型。基于区域整体教学模式,结合书法集字练习课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学本五步集字练习"课堂教学范式,通过对北师大版《书法练习指导》的教材分析,理清"学本五步集字练习"课堂教学范式的基本定义、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书法教学需要引导学习者进行情感的体验,从而感知书法艺术蕴含其中的美好价值,实现书法美育的重要功能。而让学习者与古往今来的名帖创作者、当代创作者以及自我创作者进行时空对话、直面对话、内心对话,则能够增强学习者对书法艺术的内在感悟,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历代书法理论家有很多论述都涉及"书外功"。如唐张怀瓘《书议》:"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明王绂《书画传习录》:"要得腹中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清杨守敬《学书迩言》:"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简经纶《书法漫谈》:"盖字本为文人之末技,而书字之本,在能书外求之,乃称上乘。"综观历代书法名家,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5,(9):78-84
《怎样学书法》虽是费新我专著的一本普及书学著作,但它的书学经验对今日之书法仍有方法论意义:书法艺术形式美的创造必须以写好字为基础,习字与学书互不矛盾,辩证统一;书法学习宜以唐楷入手,继而汉魏六朝碑刻,再而行书、章草,但亦不拘泥;书法创作贵在融会贯通,但再搏进一步可追求个人风格;书画即为内理相通的艺术门类,书法创作能参酌中国画、篆刻的技巧形式,对提高书法作品的格调气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书理     
书理在书法艺术中发挥着总纲和统领的作用,而书理的研究是为了启发书法创作者和学习者深入理解书法、研究书法以及从本质上把握书法。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和研究书理,其一,从书法艺术史的学习研究中思考书理;其二,从具体的书法技法论、创作论、鉴赏论、批评论等专业知识中抽绎出具有普遍性的书法艺术原理;其三,从具体的书法艺术实践中总结和抽绎出书法艺术的一般问题和一般规律,从而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书法艺术原理。在此基础上,对其中因果关系、主次关系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从而获得新知。  相似文献   

16.
书为心学——论心理诸因素在书法创作中的活动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作主体的心理因素对书法创作有重要影响。根据对书法创作活动影响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我们可以将心理诸因素在书法创作中的活动规律归结为五大方面:动机关乎书法创作的乖合,情绪酿就书法创作的气韵,思维提升书法创作的效能,气质影响书法创作的风格,价值观奠基书法创作的品质。关注书法艺术创作心理,有利于我们创造出更符合科学规律和历史检验的佳作。  相似文献   

17.
在运用计算机对书法字评价时,首先需要采用扫描或拍照的方法将书法字以图像格式输入计算机,但在该过程中往往因为拍摄角度造成书法字歪斜,传统书法字评价方法需要人工干预才能完成书法字图像校正,因此采用基于最小包围矩形的方法对歪斜的书法字图像进行校正。首先提取待测书法字与标准书法字的独立笔画,对每个独立笔画进行基于细化的矢量化,得到矢量化骨架,并通过旋转待测书法字骨架得到骨架包围矩形,根据最小包围矩形可以得知图像校正需要的旋转角度,通过逆旋转进行待测书法字图像校正。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便捷有效地对书法字图像进行方向校正。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鉴赏要从微观剖析和宏观把握两个角度进行。古诗词鉴赏的微观剖析是对字、词、句的具体细致分析,宏观把握是顾及全篇及上下文的联系,大致了解创作者的全部创作及其经历。  相似文献   

19.
艺术作品的生成,可以说是艺术家与创作客体的完美结合。同时又是创作者的外在显现。然而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赋予了时代的烙印,更是作家整体素质的体现。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个人因素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如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所崇尚的书法乃心学也。然而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是,项穆把"中和"这一概念贯穿始终,不仅仅表现在创作主体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创作客体的客观因素中,更重要的是审美标准的形成,可从接受者的角度加以体现。各个方面无不渗透着项穆的这种"中和"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是书法离不开的根本。这个根本如果具体化,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第一个角度,我认为生活是书法发展的"命题者"。回顾中国书法史,可以说历代中国书法的变化,所有重大的创新特别是大规模的风格创新、时代创造,其契机一定来自生活。即便从宋朝开始,书斋式的文人雅玩成为书法的形态,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创作者在创作时即便没有现实的索求者,也同样存在虚拟的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