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茅盾于1920年底到1922年间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本文对这一时期《小说月报》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进行了分析,由此对作为主编茅盾于新文学上的贡献及缺憾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2.
《申报·自由谈》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现代报刊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支劲旅。在主编黎烈文的精神感召之下,鲁迅曾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诸多优秀杂文,将批判矛头直指蒋介石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这也使鲁迅迅速成为左翼文化阵营中的精神领袖。作为一种办刊宗旨鲜明的文艺杂志,《申报·自由谈》在鲁迅后期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其反抗现实的有效平台,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小说月报》说成是“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代用机关刊物”或“会刊”。其实,这些说法是不对的。为弄清问题,必须回顾一下这些说法的由来。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下,1921年1月,与文学研究会成立同时,《小说月报》全盘进行革新。革新后的《小说月报》第一任主编、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茅盾,曾想把《小说月报》办  相似文献   

4.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文学团体,一九二○年十月正式成立于北京,由沈雁冰、郑振锋、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小说月报》为该会的机关刊物。后移至上海。文学研究会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文学;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沈雁冰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  相似文献   

5.
《申报·自由谈》是中国近现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文艺副刊。况周颐晚年移居上海,卖文为生,积极挥墨于报刊这种新型媒体,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1924-1926)里,他于《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词作30余首。这些词作以题画、咏物、酬赠为主,亦庄亦谐,艺术精湛,雅俗共赏,体现出况周颐词的最后辉煌与深远影响。况周颐逝世之后,《申报·自由谈》刊载《况蕙风先生外传》、《况蕙风遗稿》以志纪念,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况周颐及当时的世风人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语林》原名《自由谈半月刊》,系《申报·自由谈》的"姊妹刊"。鲁迅与徐懋庸等新进青年的友谊,成为《新语林》创刊的直接动力。在《新语林》上,周扬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中国左翼文艺界"照搬"苏联"拉普"的一种重要文艺理论,它影响了左翼文学乃至后来共和国文学的创作。作为一本"杂志年"年间集约精简的小杂志,《新语林》内受"化大众"和"大众化"的思潮影响,外受1934年"文化剿匪"及其自身的党性规约。透过《新语林》,我们可以管窥"左联"在20世纪30年代的运思理路以及上海文学生态环境的存在情状。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20年代初,茅盾成功改革了《小说月报》,使之成为中国期刊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期刊和新文学的主阵地。笔者主要探讨了其改革《小说月报》的三方面特点:建立一套系统性的运作模式:强烈的读者意识;“想象‘现代性’”的编辑立场。探讨这些,会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8.
新文学倡导者胡适的白话诗“一颗星儿》在上海“小报之王”《晶报》首发,引发该报一场有关新诗的论争,这是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发现。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佐以《小日报》上新发现的材料,考证《一颗星儿》确由胡适本人供稿且由《晶报》首发;同时以《晶报》“毛瑟架”栏新诗论争为线索,通过对论争双方话语的考掘,探讨“五四”至1920年代初“新”“旧”文学场域间的文化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9.
现代副刊的诞生是作为主体的正刊进行自我革新的产物。《申报·自由谈》的问世便是如此。《申报》编辑理念的创新、编辑水平的增强为《自由谈》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申报》出版与发行宗旨的大众化转型为《自由谈》奠定了坚实的读者基础;《申报》的综合改革扫清了副刊编排的理念障碍;《申报》市场化运作的经营策略解决了《自由谈》的运作资本瓶颈;《申报》的版式设置为《自由谈》提供了最初的范式。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代的《申报·自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2年12月1日,《申报》副刊《自由谈》改组,由刚从法国回来的黎烈文接任主编。自此,《申报·自由谈》革故鼎新,在编辑方针上实行改革,并且在社会上掀起了继《新青年》后的又一散文写作新潮。其后,仿效此法的刊物无数。致使1933年被称为是“小品文年”,1934年被称为是“杂志年”。同时,改革后的《申报·自由谈》包容兼蓄,不仅使左翼作家有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以写《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而蜚声中外的陈子展先生,有一次与文坛新秀唐弢论及《申报·自由谈》时,曾说过这样一番很耐人寻味的话:如果要写现代文学史,从《新青年》开始提倡的杂感文不能不写;如果论述《新青年》以后杂感文的发展,黎烈文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又不能不写,这样才说得清历史变化的面  相似文献   

12.
《论“五四”新文学》是我的第一本书,收入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新人文论》丛书。我找出这本书,书页已泛黄。翻翻,没有翻完。再版《新人文论》丛书,出版者当有对“意义”的评估:回顾?纪念?而《论“五四”新文学》真不值得再版。收入《论“五四”新文学》的几篇论文写于1980年代前期。那时,伴随着国家形势的戏剧性转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奇迹般地成为显学,而“五四”是显学中的显学。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况周颐寓居上海,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里(1924—1926),他发表39首词作于报纸副刊《申报·自由谈》上,其中37首未收入刊印的个人词集,是他的散佚词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辑录、考论《申报·自由谈》上刊载的况周颐晚年的佚词,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蕙风词创作,促进对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1期上发表的《胡山源生平与创作年表》,(以下简称《年表》)文中涉及个别史料的时间、发表作品的刊物与实际史料有所出入,这里提出来,供参:考。一、正误 1.《年表》记载:“1922年,胡山源曾以‘丝环’的署名,翻译过一篇题为《Everlove》(常恋),发表在《小说月报》上。”此种说法不确切。其一,建国前曾出过三种《小说月报》。第一种是1907年1月创刊,上海竞立小说月报社出版的《小说月报》;第二种是1940年10月创刊,上海联华广告公司出版的《小说月报》。以上二种《小说月报》,从时间上推断《常恋》一文不可能在此刊物上发  相似文献   

15.
1986年以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河南师大学报》、《南充师范学院学报》、《湖州师专学报·茅盾研究增刊》、《绍兴师专学报》、《徽州师专学报》先后披载茅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的“佚文”数十篇。辑注者是一位在全国较有影响的茅盾研究工作者。全国唯一的一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还在“学术动态”栏内作了介绍,可见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春蚕》是我国三十年代艺术画廓中的一件珍品,它的作者茅盾则是我国老一辈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一九二八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茅盾早在“五四”前夕就开始了文学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即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和倡导者。一九二一年他和叶圣陶、郑振铎等人组织了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同时还主持了《小说月报》的全面革新工作,使它成为“五四”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的泰晤士报",《申报》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就了众多名人志士,一代名编周瘦鹃也是从《申报》开启自己一生的主编事业。周瘦鹃在担任《申报·自由谈》主编期间,对其进行大胆改革,增添新内容,创作新版式,为《申报》带来了更多的读者和更广的市场。  相似文献   

18.
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究竟是哪一篇?有人说是《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有人则持异议,认为“茅盾干一九二○年一月十日以笔名‘佩韦’发表的《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刊于《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一号)应是他的第一篇文学论文.”(见《新文学史料》)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应该是刊登在一九二○年一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一卷上的《小说新潮栏宣言》,署名“记者”.同期还登有署名“冰”的茅盾的另外三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孩子》是陶行知写给次子陶晓光和三子陶刚的家信,发表在1931年10月2日《申报·自由谈》上,陶行知在这封信中谈了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如何把握科学教育目的,开展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家长如何对儿童进行合理的科学教育,它对目前科教兴国大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0.
1962年,德国哈贝马斯出版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氏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英、法、德三国新兴资产阶级在同特权统治阶级斗争中产生的一种理想模式,是在一个国家政权和社会之间形成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干涉,从而间接参与公共事物,影响国家权力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