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态德育观与德育生态观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学、教育学、伦理学的相互交融碰撞产生了新的德育工作观。早在20世纪就开始盛行的生态德育观与当前提出的德育生态观是两种不同的德育工作理念。本文主要对二者的形成背景、内在涵义和具体内容加以比较,阐明二者的概念之别。  相似文献   

2.
德育目标论     
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向德育实践转化的中介,它的科学合理,是德育富有实效的一个基本前提,德育目标必须建立在对其定位,性质,内容,途径,结构,体系和依据充分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生态德育观与德育生态观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教育学、伦理学的相互交融碰撞产生了新的德育工作观.早在20世纪就开始盛行的生态德育观与当前提出的德育生态观是两种不同的德育工作理念.本文主要对二者的形成背景、内在涵义和具体内容加以比较.阐明二者的概念之别.  相似文献   

4.
韦兆钧 《文教资料》2007,(17):165-166
当代德育实效不佳的根本动因是我国德育呈现伪圣化、抽象化、工具化、功利化等倾向所致。因此,当代德育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实现从物化走向人化的德育理念嬗变,确立起当代德育的人学观;从德育的层面而言,人学不仅是哲学的当代形态,更是一种人文的信念,是以一种自觉的方式表达人文基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德育人学观的确立,既能达到对德育本身的正确理解,又能使德育在实践活动中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相似文献   

5.
论德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关于德育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德育问题已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如何进行德育创新的问题已经摆在我国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面前。德育创新不仅关系到个人伦理的实现 ,而且攸关社会伦理的实现 ,因为人不仅是个体的人 ,而且是社会的人 ,只有在社会中 ,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化为现实。人心的善恶与民风的好坏等 ,都与德育紧密相关。笔者认为 ,德育创新的关键在于德育观念的创新与德育行为的创新。一、关于德育观念的创新(一)概念分析观。是指德育创新必须以逻辑概念明确为基础 ,也就是说 ,德育创新首先在于概念明确。在教育理论界 ,人…  相似文献   

6.
陈艳 《教育探索》2002,(6):78-80
本从素质教育入手,针对我国学校德育现状,提出了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德育,系统地构建德育目标体系,调整充实德育内容,实现德育内容系统化,增强德育信度,提高德育工作自身素质,优化德育形式,营造德育氛围和建立健全德育网络等几方面改革的构想,以促进德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和谐根源于人的观念、品德、行为的和谐,而和谐的理念与行为要想扎根于人们的心灵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和谐德育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和谐德育观问题,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生本德育”的实质1.“生本德育”的定义。生本德育”是指“以生为本”的现代德育观和方法论、是指以学生为教育本体的学校德育 ,“生”指学生 ,“本”为人本、本体。“生本德育”是指学校德育理念、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均以学生为本体、为根本的出发点。以教育对象为本体 ,围绕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主体精神实质特点、行为实际表现而展开和实施。它既是德育理念、又是德育实践 ,且区别于传统的“师本德育”。就大德育观而言 ,学校德育其范畴 ,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纪律教育等。无论…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突出自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德育似乎存在不少误区。一方面,人们总习惯将德育的过程看成是强制性地灌输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过程,似乎是教育者一方面完成的;而同时,人们又发现,教育者付出巨大的努力,让受教育者熟知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及其意义,而德育的实效却很不理想。是德育内容没有穷尽,还是德育方法不尽恰当?笔者认为都不是。造成德育实效差的根本原因是德育观念的问题。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启示,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笔者在对传统德育观的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德育的“自我教育观”,同时提供一个典型案例与同行商榷。一、传统的德育…  相似文献   

10.
浅谈新课程下的德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观念,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人本”的德育观、生活化的德育观、整合的德育观和发展的德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