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的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并不意味其着基本问题与观点的改变,而只是其思想表达策略的自我调整。在关键的1929年出现关于无的探讨是解开转向之谜的钥匙。撇除基督教因素的限制,神秘主义者埃克哈特关于神性之荒漠的思想预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无之问题的经典范本。与埃克哈特作为动力之源的无相对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德格尔如何在畏的生存论分析上重蹈《存在与时间》的覆辙,又如何转换方向,"从本有而来",终而达及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2.
《艺术作品的本源》以"存在者在其存在中成其本质"的存在主义立场、以"回到事情本身"和"直接呈现"的现象学方法考察了物、作品、艺术、真理、存在等问题。作为海德格尔思想后期转向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与《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道开启了海德格尔"思"与"诗"的对话,并明确表述了对艺术和诗所进行的本质的思考、本真的追问",乃出自一种思的必然性"。在哲学史、美学史上,《艺术作品的本源》有着重大的"事件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思想存在着一个前、后期转向(Kehre)问题,并以1930年《论真理的本质》的演讲为标志,被国内外诸多学者所承认。同时,海德格尔本人在《给理查森的信》中似乎也已认可了理查森的海德格尔Ⅰ和海德格尔Ⅱ的划分。但如何理解这种所谓“转向”的内在意义,以及这种“转向”在海德格尔思想历程中和西方哲学思想历程中的内在意义并不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本文试图根据海德格尔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无蔽”——的理解,来对这种“转向”作一分析,以期凸现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解读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中对"良知""决心""时间性"等主要概念的分析与阐释,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华彩部分做出深入的理解。在阅读其哲学思想的同时,从《此在与时间性》中窥探《存在与时间》的整体写作模式,总结海德格尔所擅长的"我想—我行—我断"的行文结构,继而深入他所创造的哲学概念世界。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是一位研究"存在"问题的哲学家。他不但关心这一研究目标,而且致力于探索达到这一研究目标的方法,这使海德格尔的哲学呈现出很大的原创性和启发性。本文拟从他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着手,对其中主要思想作出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闫伟 《惠州学院学报》2015,35(1):84-87,93
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部分,海德格尔认为厘清存在问题必须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解构。解构意味着我们已经对存在已经有了一个本真的理解。这种本真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是通过现象学实现的。为了回答现象学何以如此?海德格尔探讨了现象和逻各斯这两个组成现象学的语词,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现象学的现象即是存在,故现象学是存在论;现象学的逻各斯是存在在此在的生存中的展开,故是此在的释学。  相似文献   

7.
从海德格尔哲学论著《存在与时间》出发,对海德格尔"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进行了论述,指出诗人陈修元出版诗集《还乡》是诗人引导现代人寻找家园的救赎行为。  相似文献   

8.
真理问题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个问题.在传统哲学中,真理问题被定位于认识论范围,"符合"是真理的本质.海德格尔力图为真理奠定-个存在论基础,揭示了真理的本质是自由.海德格尔前后期对真理有不同的说法,从中可看出前后期思想转向.本文旨在分析这种转向,以及这种转向在海德格尔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历程中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前期的现象学-存在论思想,体现为生存论。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已经涉及了"技术"现象,只是技术还不是主导性的问题。从海德格尔前期的生存论立场来看,即从"在世界之中存在"来看,器具显示为上手性的存在,技术显示为对器具的上手性的揭示。作为揭示的技术的本质和根据,来源于此在的"在世",此在的在世生存要求着技术,通过技术让器具上手,通过技术"在世界之中"生存。同时,技术也维系着世界的结构即"意蕴"。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意义追根溯源,揭示了"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差异,批判了传统本体论的实质所在。海德格尔从此在(人)的日常生活切入,运用现象学方法,追问和阐释此在的"存在"的意义及其时间性。由此,海德格尔对此在(人)进行的生成论剖析为当代哲学开辟了新的思考地平。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在《时间与存在》中将时间表达为"之间",即疏远与切近中的到达。这一时间现象学思想是切入《阿那克西曼德箴言》的门径,即作为"之间"的时间对理解箴言中的dikē与adikia起形式指引作用。在海德格尔后期时间现象学的视域关照下,对dikē与adikia的解读有助于研究者走出对dikē与adikia作知性形而上学理解的误区,这一误区将dikē与adikia单纯地理解成"裂隙"与"嵌合"。  相似文献   

12.
在海德格尔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与后期代表作《哲学论稿》之间,隐含了一条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的情调之路,具体体现为从畏到惊恐的道路。对这条情调之路的揭示,既显示了海德格尔作品中的情调具有开辟道路的作用,也表明了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情调特征。这也为重新把握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之内在关联提供了一种可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与时间》与《林中路》无疑是最能代表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变化的著作。两部书都充满了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对存在及其状态的追问,但其中介却展示出由此在向语言的流变。正是在这种流变的过程中,我们窥探到了一代哲人“在路上”思考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在发表了《存在与时间》之后,其思想发生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转向.在语言哲学方面,后期海德格尔继承欧陆人文语言哲学的思辩传统,从对传统的西方语言观的背离,逐渐走向对现代技术状态下语言观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系统地阐述了一种丰富、深刻而独特的语言观,对现代语言哲学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一、对传统语言观的背离海德格尔语言观的形成过程包含着对西方传统的语言科学和语言哲学的质疑.这一质疑在其后期  相似文献   

15.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观念,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在他看来,“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源始的生存论结构是此在之空间性的可能条件,对此在之空间性具有源始的建构作用,此在通过去远和定向的生存活动而获得了自己的空间位置。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海德格尔通过时间性来解说空间性在其思想架构中有其逻辑必然性,但是也面临着严重的理论困境。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了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一空间”。在《艺术作品的起源》《物之追问》《筑·居·思》《艺术与空间》等后期作品中,海德格尔通过对位置和物这两个概念的析解,揭示了空间存在本身的意义,最终指出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重心有过两次大的转变,从关注方志的艺文著录转向关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从企图在方志书志部分保存掌故转向方志"志"体与掌故分立,而每一次转变都与对《周官》有关问题的认识密切相关,对于《周官》相关问题认识的深化是促成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7.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工作之上,海德格尔重新向存在发问,使现象学发生了解释学转向,由此终结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开启了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思想的“移居”.这意味着现象学的主题、方法和思想路向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殊与差异.澄清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胡塞尔现象学批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转折,他由古典主义转向了现代,转向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从现代主义者代表海德格尔的视角出发,这种转向就表现得更加鲜明:比如,当我们从此在的角度来翻译Dasein时,对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就会有一种新的理解;当我们从技术的"集置"性来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时,就可以更深刻地把握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的原因;当我们结合海德格尔的"思"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时,也许能更好地实现理想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的分析,堪称是此在存在论的基石。正是在这节中,引入了"此在"概念,并对其加以初步的定义。它不仅是"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一节的自然延伸,也为其后的存在问题在存在论及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的论证作了必要的铺垫。在此试着重新讨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之问的问题结构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嘉映  田春雨 《大学生》2016,(Z1):112-113
陈嘉映,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其学术贯通欧陆现象学与英美分析哲学,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语言哲学》《价值的理由》等;翻译了二十世纪西方重要的两部哲学经典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近日,陈嘉映出版了《何为良好生活》,这不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专著,而是一部有关"我该怎样生活"的通俗哲学读本。陈嘉映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我该怎样生活"这一问题展开探究。他认为,所谓良好生活,首要维度是有所作为,所有的德性都是在作为中体现出来的。其中,德性也需要不断学习,以求自我与有德融合,最终实现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