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朝鲜农村青少年教育主要通过中央农村振兴厅领导下的基层新农村青少年会组织实施.提起新农村青少年会,它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早在封建王朝末期,由基督教传教士将国外的青少年运动介绍到朝鲜半岛,但这时并没有成立青少年组织。“8.15”光复后,以京畿道为首开始组织初期的“兴农会”,后来改称“青少年俱乐部”,也称“4-H俱乐部”,在道内开展广泛地组织活动。“6.25”以前已建立了1900个俱乐部,会员达5万余人,1952年该俱乐部在南朝鲜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急剧的社会转型中,在中国尤其是广大农村基督教的传播呈方兴未艾之势。那么,基督教作为现代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它在中国广大乡村迅猛发展的根源是什么?文章试图对其在我国农村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初步探寻,认为国家宽松自由的宗教政策、信仰多元化、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威弱化、社会公共福利和精神文化建设等政府服务与农民的期望存在差距等,是农村基督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农村青少年乡村情怀的核心是对乡村的爱与责任。传承红色文化之中国乡村精神,以红色文化培育农村青少年乡村情怀,其德育价值在于有利于增强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及乡土文化自信。要以红色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青少年德育精神坐标,形成信念导航、课程融合、大课堂体验的德育运行模式,多方位培养农村青少年热爱乡村、建设乡村的责任意识和恋乡情怀。  相似文献   

4.
斯达克的皈信理论认为宗教皈信是理性行为,目的是增加或保持社会资本。但该理论源于西方陌生人社会,对中国农村社区这一熟人社会中的宗教皈信难以做出有效解释。对一个村庄的调查表明,农村社区存在需求性和习得性两种皈信类型。需求性皈信是理性行为,但并不是为了增加社会资本;习得性皈信可以保持社会资本,但并非理性行为。需求性皈信属于"需求—供给"关系,信徒的"匮乏"以及宗教的"补偿"功能是需求性皈信的关键。但基督教发挥的"补偿功能"是可以被其他宗教甚至非宗教的民间组织所替代的。伴随着其他宗教的发展以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基督教的补偿功能有可能被替代,需求性皈信在农村基督教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可能会降低。习得性皈信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文化濡化,这种传播机制不仅会影响现在的家庭成员,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子孙后代。在未来农村基督教发展中,这种传播机制发挥的影响可能会更久远。  相似文献   

5.
一、本土化———基督教与民族文化之整合基督教与民族文化的差异会使基督教与民族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但这些差异不会成为达成综合的鸿沟,而只是必须加以克服的障碍。本土化是基督教的在整个社会中占据一定地位的途径。基督教在与民族文化调和方面是充足够柔韧的,在政治和意识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记文学并非源自基督教文化,但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传记的发展和自身传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基督教经典文献是西方古典传记的重要成就之一,也蕴含着丰富的、将在后世充分展开的传记传统。“圣徒传记”是中世纪西方传记文学的最主要形式。在西方传记走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基督教文化是重要的推动力,并为传记解释提供灵感。借助基督教神学解释学视野,某些传记理论问题的结构和层次也能够得到更清楚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艺术视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老舍曾经领洗入教,参加教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其文化心理及文学思想、艺术思维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塑造宗教形象,表现宗教人物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张扬耶稣的人格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老舍也通过传教士和教徒形象塑造,对基督教表示了明确的批判和拒绝。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拒绝、赞赏与批判是同他的爱国热情、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改造国民性格、检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的基督教传教士们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之际,儒家思想对其有所接纳,也有抵制。二者的冲突,也突显了中西两种文化在交汇初期的差异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再次审视基督教在中国明清时期的传播,对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差别固然存在,但取长补短的中西宗教文化的交流才是促进儒家思想和基督教共同发展的利器。  相似文献   

9.
李继江 《广西教育》2014,(43):17-18
对当前农村赌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应铲除赌博不良风气滋生蔓延的土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青少年。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村教育,在农村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抓好农村学校德育工作,要抓好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必须认识农村德育工作的特点,掌握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才能真正抓好农村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一、农村青少年学生的行为特点要搞好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认识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我们认为,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1.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青少年学生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现代文明的影响。父母是青少年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对学生的后天发展具…  相似文献   

11.
贫困地区农村校外青少年教育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国十省贫困地区1843名农村校外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农村青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遇到挑战,要实现国家对农村地区"普九"的既定目标任重而道远;家庭贫困依然是贫困地区农村青少年辍学的主要原因,但厌学是辍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和落实,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而随着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结构的消解与重建,传统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也处于失落与重建的过程中,此时农民群体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精神的迷惘而导致的精神状态的失衡,直接导致了皖西北农村的“基督教热”。此外,基督教本身独特的传教方式也适应了农民群体的生产、生活习惯并且能够弥补其文化生活空白。目前,皖西北农村基督教信仰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组织对信教群众和宗教活动持放任态度,缺乏有效管理;私设聚会点和自由传道人屡禁不止;对基督教传道者的再培训工作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在美国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基督教的教义对美国文化及美国人的思想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虽然《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都没有明确提及耶稣基督,但从这两个文件的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基督教的身影。而圣经的影响也遍布美国教育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老牌名校都是教会学校或起源于教会学校,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因此,基督教对美国人的道德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对文化具有持久的渗透力。  相似文献   

14.
对当前农村赌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应铲除赌博不良风气滋生蔓延的土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青少年。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信仰在中国农村传播开来。对原有的乡村产生了不小冲击。基督教作为一种洋教,和佛教传入中国一样,经历一个本土化过程。很多教义教理都随之发生改变。但是中国人信仰的功利性依然未变,很多人在经历了生活的重大挫折后,原有的信仰已不再能保证他过上平静的生活,因而他们选择了新的神——耶稣。笔者认为,基督教传入中国农村,并不需要过多的焦虑,而因作为一种民众信仰神的一个补充。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犹太——基督教传统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开始流行的术语,美国人用来突出其不同于欧洲文化的独特的基督教文化,同时也突出美国新教传统中对《旧约》希伯来精神的继承,和美国社会对犹太教、基督教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但并非所有的美国基督徒和犹太教徒都认同这一术语。因此,犹太-基督教传统这一术语在美国依然是一个概念不很清楚,也未被普遍认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青春期性教育长期处于缺失状态,导致部分农村青少年出现异性交往困扰、自我认同困难、焦虑、强迫及性罪错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理应担负起农村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的主要责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在尊重农村现有的文化心理环境基础上,先对家长进行教育和辅导;适时、适量、适度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注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重视青少年兴趣爱好的激发和培养;加强法制教育.预防农村青少年性犯罪。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在农村盛行,女性群体不容小觑,她们扮演了重要的传教角色。以甘肃省A村某女信徒为个案,通过对其皈依基督教的过程和宗教生活的深描,展示农村女性基督徒信仰的真实状况,以期获得基督教在农村如此迅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教会内部传播、报刊出版传播和网络空间传播。虽然这三种传播途径往往是共时存在,但仍然存在着一条线性的发展历程。考察这个发展历程,一方面可以解读基督教文化在新时期以来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观念变化。而中国基督教文学则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坚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缘、亲缘关系,基督教由传教士从泰北地区传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哈尼族地区,通过有效的方式传播福音。而部分哈尼族也因各种需要皈依基督教。在调查过程中机体的短缺是多数哈尼人皈依基督教的原因。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哈尼族社会产生了影响,其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信仰及观念的变化有积极的方面,但其消极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影响到家庭成员关系,亲属关系甚至整个哈尼族社会关系,由于两种文化的对垒,分化了哈尼族群体,不利于团结。另基督教的传入对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冲击,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