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于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关键概念“Dasein”,目前学术界已有很多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译名,但都不够准确。“Da”既非“此”,亦非“彼”,而是“存”。汉字“存”与德文“Da”具有生存论上的一致性。“Dasein”及其中文译名“存在”在语言实践和哲学发展中经历了相似的命运。“Dasein”的汉语翻译可以越出海德格尔哲学之外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性。“Sein”应另作他译。  相似文献   

2.
王庆节 《高校理论战线》2014,(2):40-54,157,158
应当从西方形而上学历史的演变及其批判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核心概念Dasein。Dasein有别于传统形而上学"主体"概念,具有四个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汉语学界现存的关于Dasein的三个主要译名进行了具体的意义分梳和利弊辨析。就理解方面言,对上述三个译名中某一个含义的过分强调都是不贴切的,而三者合起来也许更能体现海德格尔Dasein一词的完整意义;就翻译方面言,应当对长期以来遭到忽视的"亲在"译名以及这一译名可能的思想开显意义给予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生成论思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从其整个思想脉络来看,这种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前后两期Dasein(生成性存在)和Ereignis(自身之生成)两种思维方面.而且这两种思维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即都是"存在"之思.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向着存在本身开放的"绽出之生存",以此为依据,他认为以往的人道主义都是一种形而上学,因而都遗忘了存在.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也属于一种形而上学,但由于提出了"异化"理论,它比其他哲学都优越.异化理论正可以成为我们对海德格尔的评论进行回应的出发点,由此也可以理解海德格尔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一些相关差异.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批判传统形而上学,认为传统哲学没有能理解存在,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因而提出了他的现代存在论;海德格尔还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观,以及分析哲学的语言观,认为它们都把语言当作了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他则把语言与存在联系起来,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家",并把这种与存在相关的语言称作为"本质的语言";而诗与思的语言就是这样的显示存在的"本质的语言",因为诗歌给存在以命名,因而它是"存在之家",伽达默尔则进一步把它称作为"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存在论上的独特的生死观的分析和追问,揭示了"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所来、不知所往的"平均状态",意在使我们重新回到哲学的始点——通过存在者追问存在的意义,达到自我"领会",因为"在世总已沉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转折,他由古典主义转向了现代,转向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从现代主义者代表海德格尔的视角出发,这种转向就表现得更加鲜明:比如,当我们从此在的角度来翻译Dasein时,对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就会有一种新的理解;当我们从技术的"集置"性来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时,就可以更深刻地把握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的原因;当我们结合海德格尔的"思"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时,也许能更好地实现理想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起源与实质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通过对《存在与时间》、《现象学之基本问题》和《哲学献文(从本有而来)》等著作的分析可知,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实质不是从"存在与时间"转向"时间与存在",而是向"本有"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对生一词及其主要思想直接来源于张祥龙教授对海德格尔的研究,但它却是普遍地存在于中西古今的各种哲学思想中。在与二元对立思维进行区分中可以显示出对生思想的"前二元对立"性,从而筑造起了其与海德格尔哲学进行对话的平台。而在对生思想与海德格尔哲学遭遇式的对话中,海德格尔的哲学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是著名的现代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集中展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他从存在出发,建立了与传统哲学不同的"存在本体论"。他认为对存在的追问,不是"是什么",而是"何以是":前者要解决的是存在的性质、本质、属性等,后者要解决的是存在的展示、显现、澄明、在场。在诸多存在者中,此在最能展示、显现存在,因为此在不仅与存在最"亲近",而且具有生存论的特点与优点。海德格尔反对传统哲学只研究"有"而没有"无"的地位,从多种角度证明了"无"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海德格尔不同意传统的语言观,通过阐述思、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以及诗、说与存在的关系,深刻地阐释了"语言是存在的家"。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