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1 毫秒
1.
蔡梦虹 《传媒》2018,(10):54-56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海外华文媒体的移动时代业已开启.作为我国"大外宣"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文媒体在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方面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因此,海外华文媒体的移动转化不仅有利于其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的革新,也有助于加强中国声音在海外地区的宣导,并逐步改善其与西方声音的并峙局面.本文探讨了海外华文媒体移动转化的主要机遇与当前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冀望促进华文媒体的移动转化进程,增强其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主义产生的载体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印刷技术和印刷产品。印刷术的熟练掌握使大面积复制语言成为可能,语言的固定化,使得当地的群众更加紧密地联合在一起。1950年代以来,东盟华文媒体逐渐成为了当地华人族群维系情感和文化认同的载体。由于东南亚国家政策导致华文教育的衰减,使得华文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华文媒体运营状况不佳。2013年,随着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新华人移民进入东南亚,有更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传统媒体转型创造了技术支撑和潜在的读者,这使得东盟华文媒体有了新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发展路线图指出,丝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主要内容,应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海外华文媒体作为连接中国与当地民众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一批以新媒体为特征的新生华文媒体集团开始涌现,积极传播中国的形象,更是把民心相通往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4.
《华风新闻》立场相对独立,信源为多个国家、地区的多种媒体。因为自采新闻较少,在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时,对报道题材、议程的择选是一个主要的渠道。通过对政治、社会领域有所侧重,同时关照到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对华报道,《华风新闻》建构了一个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经济合作参与度不断提高的理性大国形象。同时,在对外关系方面,有时会呈现与利益相关国的对立关系,中国仍会被一些国家视作军事上的威胁,"台独"问题、"港独"问题比较棘手的负面形象也有所体现。社会新闻方面还建构了多种社会问题频发的中国形象,同时经济发展也总体有所放缓。这对我国面向海外华文媒体做好宣介工作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5.
叶虎 《东南传播》2018,(7):83-8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并步入务实合作阶段,中国高铁已成为这一倡议的强大助推器。文章以2014年泰国批准高铁项目的新闻报道为例,选取泰国华文媒体《星暹日报》和英国主流媒体《卫报》(The Guardian)(网站)的相关报道作为语料,运用批评性话语理论,从词汇选择和使用、信源和引语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予以分析,并对《星暹日报》的报道进行角色反思,以期对海外华文媒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泰国华文文学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五四”运动影响的不断深入,华文文学逐渐发展。当时在泰国的华人知识分子大多来自中国,他们并没有将自身融入泰国社会,而是更多地受到中国政治风云的影响。这一批作家以新文学为武器,在1925—1927年间,在华文报刊上发表小说、诗歌及散文,将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使新文学在泰国扎下了根。  相似文献   

7.
曹旺儒 《传媒》2018,(9):61-63
自1854年《金山日新录》在美国旧金山创刊发行以来,作为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独特力量,海外华文媒体历经了百余年的发展.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的海外华文媒体一向是华人华侨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以美国为例,近八成华裔经常阅读华文报纸,而25%左右的华裔偏好华语电视节目胜过英语节目.近年来,随着我国构建新型对外传播格局不断深入,海外华文媒体的作用日益显著,特别是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下,海外华文媒体扮演了"先锋军"的角色.从整体上看,华文媒体遍布世界五大洲,只要有华人社区的地方,就能看到华文报刊、华语电视和广播.但就个体而言,由于人力、资金、观念等方面的制约,许多华文媒体的影响力有限,一些华文报刊发行量仅有百余份,出了几期便草草停刊.海外华文媒体肩负着向华人华侨传播中国故事、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责,并在宣导"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如何透过有效手段改善其生存状况、提升其传播影响力至关重要.作为海外华文媒体的代表,《欧洲时报》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本研究将总结其运营经验,为其他华文媒体提供《欧洲时报》在发展中的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8.
张寅 《出版发行研究》2018,(6):86-88,92
海外华文媒体数量多、分布广,但大多数规模小、影响弱.近年来,华文媒体在我国对外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如何透过有效手段改善其生存状况、提升其传播影响力至关重要.《欧洲时报》凭借建构全媒体传播渠道、强化与国内外媒体合作等有效举措,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果,值得其他海外华文媒体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9.
申雪凤 《传媒》2016,(1):78-81
海外华文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中国社会事件的关注,并在受众面前塑造“真实中国”形象.本文通过对联合早报网《读者调查》栏目的内容进行分析,从区域调查数量、调查题材、受众参与情况、问题倾向性四个方面考察其中国情节,并由此分析其在塑造“真实中国”形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朱巧梅 《今传媒》2024,(1):139-146
从东南亚各国移民的历史来看,泰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移民的聚集地之一,华人百年来身份重构时间大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文教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再中国化”,二是“断层阶段”,三是“再华化”。泰国华裔青年作为华语传承的中坚力量,随着中泰两国多渠道、多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其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这有利于华语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对泰国华语传承的基本情况、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研究设计、调查结果汇总和分析,以及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相关的调研数据得出:影响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因素主要有中国与泰国政治、经济的合作交流,泰国本土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身魅力及其流行因素,以及家庭语言环境教育,旨在助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海外华文媒体及国家形象的概念进行阐释,从客观的角度说明了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的历程及在世界传媒领域中所占据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详细阐述了海外华文媒体在跨视觉下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泰国是当前"华语热"最典型的国家之一。纵观历史,泰国华文学校经历了萌芽、初兴、波折、衰落、复兴五个阶段。通过对泰国华文学校发展历史的梳理,发现受国际和中泰政治形势及泰国政府和皇室对华态度等因素影响,泰国华文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演变过程。相应地,泰国华文教育对华文学校、华人华侨、周边国家以及对中泰教育交流和文化交流产生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泰国的华文教育工作必将取得更突出的成果,为汉语推广工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3.
5月22日至6月10日,泰国’90世界华文书展在曼谷市中心的河上城市隆重举办。泰国皇室诗琳通公主殿下为书展剪彩。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应泰国南美公司的邀请,派出了以副秘书长龙文善为团长的中国出版代表团一行4人参加了开幕式。是届泰国世界华文书展  相似文献   

14.
方超 《东南传播》2018,(8):56-59
"他者"视域是一种独立于本体外的视角,而对于国家来说,本国国家形象在他国媒体上的整体呈现,则构成他国视域中的本国形象.作为与中国制度相同、文化相亲、山水相连的邻国越南,其主流媒体越南之声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如何,关乎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与认同,以及对中国影响力的态度,在2017年中越加强交往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下,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竞争和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场域.东南卫视的《中国正在说》节目采用电视公开课的形式,围绕"新时代中国崛起"这一主题,宣扬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引导观众对国家产生制度认同和价值认知.该节目为泛娱乐化传媒环境下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了借鉴参考,但其也存在现场互动环节偏呆板、对外传播层面的运营推广偏弱等问题,有待从赋予节目多义性、灵活性及趣味性等方向上寻求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尚毅 《新闻爱好者》2022,(4):102-104
以海外华文教育课堂教学为分析样本,从中考察海外学生受众群体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形态,提出中国国际传播多元化体系建构中海外华文教育四方面的补充赋能作用及其场景传播效应提升方式,助力中国主流媒体营建良好国际舆论环境,赋能国际传播"五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档专门针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新闻栏目,《华人世界》已成功运行11年有余,栏目在塑造海外华侨华人形象,加强海内外华侨华人情感联系,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其在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今年9月,我随中国报业协会赴泰国代表团,考察泰国的报业。这里我想介绍一下在泰华人创办的华文报纸经营情况。泰国的报纸主要使用3种语言:泰国语、汉语和英语。其中泰文报纸种数最多,发行量也最大。第二种发行量多的属华文报纸,因为在泰国5500万人口中,10%是华人。目前,注册登记公开发行的华文日报,有《京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南海仲裁案"出发,对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和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关于"南海仲裁案"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从形式特征、报道内容、报道倾向三方面分析《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如何报道南海仲裁案,揭示重点报道内容所蕴含的意义,分析其建构的中、美、菲三国不同的国家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深层次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1992年12月,记者随中国报业协会代表团访问了泰国。这次访问,是应泰国报人公会主席班迪先生邀请的。由于我们的这次访问事先即被泰国华文报界获悉,出访前就按照他们的要求,电传去了代表团全体成员的中文名单。因而为泰国华文报业界所悉知。在泰国有限的逗留期间,我们除了参观《曼谷邮报》(英文)、《泰叻报》(泰文)报社外,还有机会走访了《中华日报》、《新中原报》、《京华日报》、《星暹日报》和《世界日报》5家华文报社。从而,在匆匆忙忙的“走马观花”中,多少获得了一点泰国华文报业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