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范小玲 《传媒》2022,(3):60-61,63
近年来有关京剧的电视节目引发受众追捧,并生发出相关网络综艺、网络剧等新的表现形态.网络综艺《瑜你台上见》以京剧脱口秀的形式与网络剧《鬓边不是海棠红》彼此辉映,不同的节目形态与诉求相互交融,在提升网络文化节目内容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了戏剧与影视的共赢,拓展戏曲传播的新路径,开辟了网络剧与网络综艺跨类型互动融合的新范式.这种相同题材下不同节目形态的相互交融是一种新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陈启霞 《视听》2016,(6):77-78
在影视剧传播渠道多维化的今天,网络剧由于播放媒介便于携带、支持即点即播和允许点评互动等特性受到一众年轻观众追捧。除了贴近网络、反映生活的网络时尚短剧外,将热门网络小说改编为网络剧播放也开始流行。从众多当红明星加盟、拥有强大原著粉丝基础的《盗墓笔记》,到演员阵容可以说是默默无闻、只凭口耳相传的《纳妾记》和《无心法师》,到底是明星效应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李华 《记者摇篮》2006,(10):24-25
互动是当代大众传媒最时尚、最有效的与受众沟通的一种手段。互动得最充分及时的首推网络。受众在阅读了网络传播的信息之后,可以立即发贴子进行议论,或直抒胸臆,或大发感慨,甚至发泄胸中长久积淀的郁闷。从网络上的议论看一篇稿件的反响如何,可谓立竿见影。近几年,紧随网络之后的是电视。特别是电视台的大众娱乐节目,大都设手机短信类的竞猜项目,有的节目干脆现场与受众对话。电视节目的互动已成为众多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手段。至于像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艺术人生》等节目把受众请到现场,受众干脆成了所传递的内容的组成部分。传播…  相似文献   

4.
网络剧植入广告:E时代的新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美新 《东南传播》2012,(8):146-148
从2000年大学生自编自演的一部《原色》到2010年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四夜奇谭》、《欢迎爱光临》等,网络剧逐步从自娱化走向商业化,从粗俗化走向专业化。本文以植入式广告为切入点,结合几个简单案例分析了网络剧植入广告的发展之道和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在整合营销传播时代,网络剧作为植入式广告很好的载体,可以建立产业价值链,在注重剧目内容的同时整合渠道,联合优秀制作方,打造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刘翼  李琼琳 《青年记者》2016,(27):34-35
以弹幕平台作为网络互动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这种互动会使受众态度产生变化吗?本文选择1998年版电视剧《还珠格格》为研究对象,选取活跃于弹幕社区并且具有二次观看《还珠格格》视频经验的网友为研究样本,分析网络荧屏互动对受众理解角色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梁红岩 《记者摇篮》2006,(12):50-51
每天早晨打开电视,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在新闻播报前,首先会向受众传递当天的互动话题,请受众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与之互动。走入网络,在阅读网络所传播的信息后,受众可以立即发帖子跟进,发表自己的见解。打开广播,受众更是可以直接与主持人对话,把自己的感受、困惑,直接与主持人交流。凡此种种,就是互动。时下,媒体已从主观的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发展到媒体与受众之间互动,通过互动,使节目的参与性不断加强,受众的忠诚度越来越高。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互动,已成为传媒与受众沟通、交流的最直接的手段,互动,直接牵制着媒体在受众…  相似文献   

7.
尤达 《传媒观察》2023,(9):102-110
当下,随着海外传播力的不断提升,网络剧已经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新锐力量。基于此,本文从“传播力”的概念着手,以国际视频平台YouTube为观测点建立研究路径,对网络剧海外传播力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主动型思维的主体策略、坚持融合化思维的内容策略和开拓共事实思维的受众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方  陈群 《传媒》2014,(16)
正互动媒介是大众媒介的新形式,可分为网络互动媒介、平面互动媒介及电波互动媒介三大类。它的主要特点在于传播模式的不同,由传统的单向传播演变为交互式传播,即受众能够通过通信工具发出自己的声音或付诸行动,对传播内容带来直接的影响。例如,常见的短信或微博互动,就是利用通信平台将受众拉进节目中,由受众来决定节目的走势。如《中国好声音》的复活赛,观众投票直接决定复活人选。在互动中,商家或媒体达到了吸引关注的目的,受众  相似文献   

9.
正网络自制视频节目的媒介特点陆地在《网络自制视频节目发展的特点和空间》一文中指出,网络视频的内容形态主要有三类:网络自制视频节目、微电影、网络剧。如果微电影和网络剧是传统视听节目形态的网络化包装,那么网络自制视频节目就提供了一个打造新型视听节目形态的机会。表现在制作主体的更加多元化,更广泛的素材来源,更大规模的传播范围,以及与网民更便利的互动。网络自制视频节目至少可以从四方面深挖网络的媒介特征:其一是将记者站开到论坛与微博上,把网络作为素材收集的重要渠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以往的单向传播模式。社会多样化、多极化、多层化的发展使得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传播者和受众的共同参与和双向互动成为网络传播的一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电视新闻传播都是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如今,网络的崛起给电视新闻提了个醒,要拓展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空间,就需要在“互动”上下功夫。目前,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时间》、香港凤凰卫视的《媒体大拼盘》、浙江电视台的《小强热线》、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  相似文献   

12.
新闻网站多媒体发展之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新闻广播包含着广播的网络化和 网络化广播两个从属概念。到现今为止的网络广 播还基本着眼于改变广播传播的方式,为电台节 目的传播提供一个新平台,这可谓之广播的网络 化。而网络化广播则是新闻网站借鉴传统广播方 式实现互联网多媒体制作和传播。两者的传播本 体不同,受众对象不同,交互方式也不同。网络 化广播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网民为第一性、在 线主体直播、节目互动交流、凸现网络主持、全 面网上点播等。本文讨论新闻网站如何借鉴传统 广播的节目形态,利用网络媒体的互动优势,实 现更有效的超时空受众传播,从而建立一种全新 的网络多媒体广播模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络剧看似"井喷"的繁荣盛况之下掩盖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背离了传播伦理和社会的价值导向,甚至触犯了国家法律法规,具体表现为艺术创新意识匮乏,商业上植入广告泛滥以及网络剧为了吸引受众关注,不惜触及道德底线,泛娱乐化倾向严重等问题.本文在对其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网络剧的价值导向及规范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看法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孟傲 《青年记者》2016,(11):64-65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和传媒产业的激烈竞争,导致了新型媒介形式的出现,剧情广告、网络剧、网络自制节目等纷纷应运而生,以自身独有的形式特点博得受众的广泛关注.传播产品的高产出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如今用形式占领市场的现象,先人为主的形式成了打开受众认知的敲门砖,也是作品在受众中建立的第一印象.因此,传播媒介的形式之美愈显重要,将先于人们接受的传播内容被接纳.  相似文献   

15.
杨锐冰 《视听》2022,(2):57-59
近年来,悬疑网络剧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一度占据了类型化网络剧的头部地位,赢得大量观众喜爱.但其在尺度把控、社会价值引导、专业严谨性方面存在责任缺失,且依附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对以青少年为代表的年轻受众的社会认知、价值观树立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形成涵化效果.直到2020年,现实主义题材的悬疑网络剧口碑与品质双丰收,利用...  相似文献   

16.
媒介融合不仅是一种媒介设备提供多种媒介功能的技术过程,更代表互动文化转型。从2005年《超级女声》开启选秀节目热潮到2016年以网络选秀节目为模式的新超女,不同媒介的沟通与融合,受众的互动性、参与性被深度挖掘。从而带动了由下而上的多样性的互动传播实践。本文将从2016年《超级女声》节目模式、互动传播特色、节目问题及借鉴意义、网络选秀节目发展趋势方面对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络选秀节目互动研究,并提出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信息·数字     
正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旨在进一步完善管理,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防止内容低俗、格调低下、渲染暴力色情的网络视听节目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补充通知》强调,从事生产制作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的机构,应依法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互联网视听节目服  相似文献   

18.
向宁  向志强 《今传媒》2015,(4):42-4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彻底改变了人际之间信息传播的方式,新媒体的高度信息扩散和多向互动特点给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搭建了一条民间通道.本文通过对柴静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的回顾,从传播学的角度审视事件的始末,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模式为框架,并且结合经典传播学理论对《穹顶之下》走红进行解读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郭晓真 《传媒》2019,(1):54-57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赋权为媒介生态带来了显著变化,其突出特征之一便是社交型短视频的迅速走红。社交型短视频平台以其“生活化、实时化、社交化、互动化”等特点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传递情感、社交互动的方式。然而,社交型短视频平台所具有的娱乐化、碎片化的文化氛围也催生了媒介依赖度极高的传播生态环境。在这种受众过度依赖媒介的新型传播生态环境中,精英文化的话语权逐渐被瓦解,娱乐性和非理性信息增多,受众的批判意识逐渐消解,受众的媒介素养也迎来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的便是媒介、受众与社会三方系统的失衡。  相似文献   

20.
梁福春 《传媒》2019,(2):53-56
自优酷首部网络剧《嘻哈四重奏》出品以来,国产网络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崭露头角”到“遍地开花”的发展嬗变,“互联网+网络剧”产业融合发展局面应运而生。随着“BAT入局”,网络剧政策红利支持,传统影视公司大举进军国产网络剧产业,以《太子妃升职记》《白夜追凶》《延禧攻略》《双世宠妃》为代表的国产网络剧及以《如懿传》为代表的电视发行转网络发行,纷纷取得了成功,市场与口碑双丰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