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英国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有效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刻.政府和媒体的目标应该说是一致的:全力以赴解决突发公共事件.让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在突发公共事件时刻.政府和媒体需要共同合作.共渡难关。处于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人们.对信息的需要特别迫切。不实信息是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的不安定因素.一旦谣言混淆了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如何处理好舆论安全问题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在这方面.美英等国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政府与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突发公共事件逐步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时,政府与媒体对它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收集了大量关于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媒体如何应付突发公共事件以及政府与媒体两者间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文献资料,对政府与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所呈现出的关系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3.
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政府在此过程中的媒体应对变得异常重要。目前,政府的媒体策略方面有着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有着一些失败的教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对此。政府必须拥有科学的媒体应时策略,高处入手,化解危机,塑造形象,消除影响。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分析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的媒体应对,以及应该采取的策略。通过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分析。总结出了时间效率、政府形象、媒体议题引导、软硬兼施等策略,以更好地为政府媒体应对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面对越来越多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对政府与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发起了更高的挑战。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虽然政府及主流新闻媒体在社会舆论引导中仍然起着主要作用,但随着社会多元表达平台的不断发展,政府在强大的社会多元表达力量面前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应对时而显出其薄弱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随着杭州5·7和8·4两起标志性交通肇事案的发生,闹得全国舆论波涛汹涌。突发公共事件一时又显得此起彼伏,为各媒体热议。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呈现海量、快捷和恣肆的流动特征,传统媒体在采擷过程中已被逼出了一个抢的业态,而网络传播又显示出其快捷、灵动、无孔不入的特征,导致政府在处置这些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总  相似文献   

6.
【目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为确保新闻时效、抢占新闻第一落点,并使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起到关键作用。【方法】笔者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特征,探讨了主流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对策。本文借助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典型案例法说明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特征和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作用。【结果】提出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对策,对提升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能力及防范舆情风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突发公共事件具备突然性、不可预见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时,主流媒体应具有为政府提供风险预警、引导舆论走向、整合社会资源等作用。本文针对有效提升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能力,推动社会秩序恢复平稳状态也提出了一定对策。  相似文献   

7.
弓伟波 《新闻知识》2012,(12):60-61,70
本文以两起相似度很高的公共事件杭州"5·7"飙车案和深圳"5·26"飙车案为例,探讨公共事件中政府与媒体的互动,指出更具包容性和法治精神的平等双向互动是较为理想的政府与媒体互动之道。  相似文献   

8.
当一起公共事件突发时,信息公开透明,媒体及时跟进,是政府和媒体的共同责任,是消除恐慌、稳定人心的正确选择,也是媒体维护政府公信力、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机遇。这个规律已经被“非典”、雨雪冰冻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当中的新闻实践一再证明。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视以受众人数广泛、媒体影响力大、传播能力强的特点成为有效实现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引导力,体现了广播电视媒体独特的优势和个性魅力。广播电视在公共突发事件中传播效应,通过设置议程,实现预期的目标和功能。广播电视机构和媒体人员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中担当社会的责任,通过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与公众的互动沟通,共同发挥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0.
论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媒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公共事件是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事件特性以及媒体基本功能等因素的制约,媒体对事件处置既有认识、激励、警戒和平衡等正面作用,又具有破坏、煽情、瓦解和腐蚀等负面作用。在充分认识事件处置中媒体积极作用的前提下,宜由政府通过法制保障、搭建信息平台为媒体创造有利外部条件;媒体自身应正确定位职责、注重时效和策略,积极参与事件处置;并通过长效信誉建设,以保障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充分发挥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特殊的社会心理丛生的中国社会转型期,网络、手机、视频等新媒体和传播手段的高度发达.导致的信息泛滥,资讯传播形式多样、渠道复杂.大大增加了政府和媒体紧急处置和有效化解突发公共事件与危机事件的难度。尤其在当今社会,媒体的功能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进展和演变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如何发挥媒体的作用以及加强对媒体在紧急情况下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为此.笔者以海报为例就突发公共事件下媒体作用与管理研究提出以下观点。  相似文献   

12.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应运用自身规律来平复混乱的现状,帮助政府缓解以至化解公共危机事件,引导社会走向正常的秩序。  相似文献   

13.
阐述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的主体结构发生改变,公众、媒体和政府共同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立足政府管理视角,提出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法制化、专业化、公共性和灵活性,并从体制创新、机制完善、策略优化和技术应用四个层面对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与管理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很多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交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广播媒体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比如,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交媒体虽能抢占信息发布的第一源头,但是虚假信息难以有效根除,相反广播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依然值得信赖。广播媒体在舒缓灾区群众心理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广播媒体依托政府的力量,能有效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参与救援。  相似文献   

15.
从2003年非典爆发,2004年禽流感事件,2005年四川猪链球菌事件、松花江河水污染事件,到2006年一次比一次强劲的台风的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仿佛都象征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突发公共事件的频频发生既考验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同样也向各大媒体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那么,媒体怎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受众对媒体过去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表现有何评价和看法呢?带着以上的问题,笔者近来对1281名广州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代表了不同领域的广州市民意见。调查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了解广州市民对媒体进行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作用评价,一方面为媒体和政府的工作提供参考意见,另一方面可以从中了解受众的产品诉求方向,为增进媒体和受众之间的沟通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6.
提升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听祥 《视听界》2009,(4):40-42
对于媒体来说,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既是责任,也是机遇。经过一系列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历练,新闻媒体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逐渐成熟。结合江苏广电总台近年来的经验,新闻媒体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必须遵循“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承担起媒体的信息发布者、舆论引导者和舆论监督者三种角色。在实践中深化媒体角色内涵,提升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能力与日俱增,突发的公共事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广大媒体是公共事件的主要传播者,会对公共事件问题做出大量的报道。但是现阶段,有的媒体在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时,存在不专业、不具体、含有虚假成分、"博眼球"等问题,这样的报道一旦发出,将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本文结合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实报道进行分析,探究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与媒体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初的这场暴雪,是继“非典”危机之后,我国面临的又一巨型突发公共事件。这场暴雪的洗礼,不禁让人们思考起一个在新闻学、传播学、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等多学科都有交叉的话题,那就是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与媒体的着力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晓芳 《新闻前哨》2010,(11):15-18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媒体在报道这些事件时经常处于一种欲报不能欲罢不忍的困境:这里有体制、观念、新闻管控和自我设限等方面的原因。要突破这种局限,需要从政府转变观念,管理者提高媒介素养,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着手,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20.
徐菱骏 《新闻世界》2013,(7):248-249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国内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研究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传统媒体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机制,网络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突发事件、媒体与政府关系。由此,本文主要围绕这三方面展开,分别就其研究现状、特点、问题等进行概括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