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它用生动形象的符号将一个文化形态传播出去,比单纯的文字更能达到文化间沟通的目的。本文以张艺谋的三部商业电影文本为样本,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解读之,运用"冰山理论"观察其在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吴靖  云国强 《现代传播》2005,16(2):13-17
本文认为,媒介批评是文艺批评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延续,也是文学公共领域乃至政治公共领域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元素.但是在学术批评的专业化和传媒批评的商业化双重压力下,媒介批评的空间正在缩小,其培育公共理性的启蒙作用也日趋衰弱.作者批判性地梳理了学院媒介批评的主要流派和视角,指出现存媒介批评范式在关注范围和切入角度上的局限.本文认为,媒介批评的对象应该扩大到所有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文本,尤其是通俗文化和边缘文化的文本,而不仅仅限于机构化的大众传媒所制造的话语;并且批评的切入点应以剖析文本所折射出来的权力关系及其变化,或解释文本的社会现实意义为指导,而不是拘泥于从既有理论框架推导出对文本的标准解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媒介批评的包容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3.
邵奇 《新闻大学》2002,(2):70-72
电影与电视作为视听结合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冲击力强于单视或单听的传播媒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现实社会的需要,早于电视问世的电影其综合影响力不仅远逊于电视,其受众面也小于单视(报纸)或单听(广播)的大众传媒。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电视对电影的冲击以及电视如何传播电影从而扩大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4.
唐蓓 《今传媒》2013,(1):76-77
"免费午餐"是在"郭美美炫富事件"导致传统公益模式备受质疑的当下,由媒体人、知识分子、企业家及社会众多爱心人士联合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发起的民间公益项目。本文旨在用受众与舆论监督、传媒与政治生态等传播学理论对"免费午餐"的传播途径与传播过程进行解读,以期分析民间探索何如引领国家行动,中国公益将如何开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上海大学传媒研究院吴信训教授、金冠军教授主编的《中国传媒经济研究1949~2004》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客观反映新中国建国以来新闻传播业界、学界对传媒经济规律及其理论与实践孜孜以求历程的奠基之作,是继往开来研究传媒经济的基础理论平台。本书对建国以来新闻传播学类、影视艺术类、广告学类、经济学类的核心期刊及部分为学界业界关注的重要期刊上刊载的,有关传媒经济与经营管理的约7000篇论文和主要著作进行了查阅分析,依时间顺序,按行业领域,对各种研究见解、观点的提出,进行了梳理,从而使读者清楚…  相似文献   

6.
电影史研究的唯杰作传统,已经习惯于把文革电影看作是破坏的时期、倒退的时期、黑暗的时期。然而,传播学视角所关注的却不是电影在艺术上的惨痛教训和发展上的种种恶果,而是电影传播独特的现象和问题。文革电影构成中国电影传播一个奇观的时代。它从早期对十七年电影的禁止传播到样板戏电影的独占银幕,再到后期观众对阴谋电影的错位反应,都在表明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特性。因此,它和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一样,也具有社会公共领域的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为首的西方魔幻电影风靡全球,在我国当代大学生中也大受欢迎。本文运用传播学中拉斯维尔的5W模式,结合调查研究,从"传者"、"文本"、"受众"、"传播环境"等方面对西方魔幻电影在大学生中走红的原因及其传播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全媒体"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媒体"是近年来中国传媒业界十分关注并在传媒实践中积极应用的核心概念.但是,对于这一整合媒介形态和媒介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全新传播实践活动,相较于传媒业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中的突破,传播理论则显得有些滞后.对全媒体传播的理论探索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从全媒体发展的实践应用出发,试图对全媒体概念及内涵进行辨析,分析全媒体传播的基本特点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引起传播学界对全媒体研究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黄宝富 《新闻界》2007,(6):84-85
本文通过对电影文本《云水谣》影像符码的局部解读,分析电影媒介在社会传播中独特而深刻的意义播撒.  相似文献   

10.
电影《小时代》也许很小,但以此为枢纽,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传播场域。借助传播学5W研究框架,可以大体了解其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审视其催生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以及给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什么样的新元素。《小时代》电影在学术场域的传播也值得关注,学术界借此探讨电影产业、电影美学、电影价值观、电影与社会等多种话题,论题相当丰富,学科背景繁杂,研究视野开阔,共同促进对中国电影乃至社会文化的辨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叶子 《今传媒》2006,(9):9-10
大众传媒与文化艺术的关系是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当代大众传媒给文艺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克服、防止文艺偏离人民根本利益和基本价值坐标的倾向?带着这些问题,《今传媒》记者最近走访了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先生。《今传媒》记者:当代大众传媒给文艺构筑了怎样一种生态环境?肖云儒: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先进科技手段为基础、大众传媒和现代市场合谋的时代。传媒、市场、科技,当代世界最强势的三大元素纠合于一体,交叉覆盖,在人类的头顶笼罩了一层传播文化膜。这个文化膜隔离与遮蔽着主体与社会,造成了一种比…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生活中,大众传媒在文化的传播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全面而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大众传媒也不是被动地承担传播任务,大众传媒在经过口语传媒和印刷传媒两个阶段之后,已进入大众传媒文化阶段,其发展也成为社会文化前进的一种力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政府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需求,城市营销也搭载上电影的新渠道.由于受众解读的能动性以及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诉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影营销对城市形象的解构.本文从传播学和符号学的视角对传统营销渠道进行比较,就城市植入电影所产生的意义以及电影对城市新形象的传播与解构作用加以分析,进而探讨在新的城市传播营销区域中,应当如何合理利用电影媒体、拓展全新的城市形象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4.
“剩女”是当代社会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学界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剩女”成因的不少,从传播学角度讨论“剩女”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媒的生产与制造,及其所隐含的性别与社会意义,却无多。究竟“剩女”是而且应当是当代传播的焦点,抑或它主要是传媒出于某种偏向所制造和生产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和传媒大众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是大众传播活动的中介物,广义包括的较多,狭义是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通讯社、新闻性期刊等。传媒大众化,则是指媒介的传播形象、传播取向、传播定位。提出研究并重视传媒大众化倾向这样一个问题,是新闻理论及实践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传媒大众化,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反映时代、反映时尚、适应大众的一种传播形态。传媒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包括媒介文化、通俗读物、流行音乐、广告文化及时装模特等亚文化,其倾…  相似文献   

16.
一部电影审美意义上的完成不在于其被公映播出,而在于公映之后不同阶层、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文化立场的社群集团对它文本、影像所进行的文化批评。在受众审美意趣和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杂糅化的今天,电影的受众文化批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批评、精英文化批评和大众文化批评。以《战狼Ⅱ》为分析对象,探究不同受众群体的"读者导向"文化心理,在研究当前主旋律电影方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传播学视野中,恐怖信息通过大众传媒接近受众,与传媒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国内外学者研究传媒对恐怖事件的反应,主要集中在政治、法律或心理的后果等层面.从语言学和语义学的维度分析信息传播与传媒的关系,可为全面认识这一关系开辟新的思想通道.  相似文献   

18.
由于大众传媒的组织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存在频繁互动,因而对大众传媒的组织文化类型进行分类必须重点考察大众传媒的组织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据此将大众传媒的组织文化分成四种类型:操控型、引导型、追随型、独立型。分属不同文化类型的传媒组织所采取的传播策略也往往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对象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众传媒话语分析具有语言符号学和文化符号学两个理论向度。前者涉及到对传媒话语的表层结构、言语行为、会话含义和修辞策略等方面内容的分析,后者涉及到对传媒话语的意识形态及文本“深层结构”的探讨。可以使用的研究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认知分析法、社会文化分析法、批评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传媒话语分析是将普通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新领域,随着与此相关的研究在我国逐步展开,这一研究领域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正>在传播界,对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经典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是受传者对信息刺激反应,这种反应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态度的和行为的四个层面。”这种判断暗含着这么一个假定前提: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恒定的,或者说这一互动关系的变化是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AC尼尔森、央视索福瑞等收视视听调查权威机构的数据表明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因变量,其变化情况与不同受众的社会经历、教育文化背景、生存状况、所处社会阶层等因素密切相关。要使这个因变量正向发展,就必须去了解大众传媒是怎样在情感上和价值定义上将受众和大众传媒所传播的语境联系起来。英国传媒学者约翰·汤姆林森、梅罗维茨及霍舍斯等认为是体验的能量将受众和大众传媒的语境联系起来,受众是通过体验大众传媒提供的语境而产生效应,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即传媒体验是大众传媒构建国民价值观念的中介环节,影响着大众传播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