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发宝 《中国广播》2014,(11):93-93
我国广电媒体要想在当下的媒体生态环境中继续确保主流媒体地位,必须探索一条有广电特色的媒体融合之路。这条路径应为:紧紧依靠广电媒体内容制播优势和品牌优势发展新兴业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重构广电媒体流程,通过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层融合、一体发展,实现传统广电媒体的整体转型和能力升级,最终引领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2.
媒体融合发展成为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然路径,其中存在不少深层次理论实践问题。媒体融合形势下,传统媒体存在具有独特优点,媒体融合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传统媒体需加快与新媒体融合,要学习运用互联网思维,才能完全掌握媒体发展趋势,促成媒体融合需要在传播手段,资源配置等方面改进。基于广电媒体优势特征,探索传统媒体践履互联网思维的发展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董年初 《新闻前哨》2012,(3):57+60-57,60
媒体生态环境剧变挑战传统广电 近几年,广电总局在出台的多项政策中,不断强调传统广电媒体要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选择,是广电基于媒体生态环境的急剧变革所做出的响应。仅以以下两点事实说明这一问题:一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载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相似文献   

4.
2014年,中央关于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犹如进军号,解放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思想,各级广电媒体从不同的路径向媒体融合发展挺进,重建互联网时代广电媒体机构的优势和竞争力,出现了多种融合形态,展现了融合发展的生机、成效与走向。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并纳入国  相似文献   

5.
周瀚石 《传媒》2021,(11):44-46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普及,视听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广电媒体转型也势在必行.分析芒果TV的发展路径,思考媒体融合发展的关联因素,有利于推动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媒体融合趋势之下,广电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升,不仅为广电事业发展提供了方向,也对广电媒体机构的工作提出新要求。而广电媒体在媒体融合中的发展还存在行业监管不足、行业机制与环境不相适应、融合发展理念滞后以及核心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将重点针对广电媒体在媒体融合中的创新发展策略展开分析,旨在助推传统广电媒体迎合时代发展趋势,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石翠琴 《今传媒》2016,(7):74-75
新媒体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媒体形态,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点,而与新媒体融合是广电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媒体的概念和其七个主要的特征,然后从受众基础、广告市场、人才分流以及媒体格局的角度详细讨论了新媒体对广电媒体发展的巨大影响,并分析总结出:广电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最后阐述了广电媒体发展与新媒体融合时应该实施的方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8.
王羽 《传媒》2017,(16)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广电媒体不断把广播电视传播力、影响力向移动端拓展延伸,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巩固和拓展了我国网络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这些客户端的探索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互联网思维,真正开始"一体化"融媒体布局,成为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助推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大大提升了我国广电媒体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9.
"三网融合"四网融合"或"多网、多屏融合",显示出从国家提出融合发展战略以来,广电与互联网之间就有脱不了的关系.从"互联网+"到"广电+"、从"多网合一"到"多屏合一"、从"两微一端"到"融媒云平台再造"、从"全媒体"与"融媒体"、从"融媒时代"到"智媒时代"……,在广电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总有与互联网脱离不开的技术与服务;而在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也总有抢占或抢夺广电媒体与媒资的劲头与势头.在彼此融合发展的今天,谁也不让着谁,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离开谁了.广电与互联网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变化和影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4K、VR/AR,各种先进技术的发展,以及全媒体、融媒体,各种媒体资源的融合整合,带给人们的是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享受到的"超高清"3D和5D"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智媒时代"与"智慧生活"……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传统媒体造成了颠覆性的改变,一方面,传统媒体业态、格局迅速瓦解,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成为社会舆论传播和监督的主体力量。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带动媒介改革,从平面、广电媒体发展到互联网媒体、移动智能终端媒体,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基于此,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既存在博弈也存在合作,如何促进双方的融合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这一论题展开研究,并提出合理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新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以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产品运营为例结合城市广电特点展开探讨思考,分析城市广电如何在媒体融合大势中积极布局,加快新媒体平台建设的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顺应时代变化,顺应传媒变局,顺应受众需求的变化,积极构筑主流媒体互联网宣传阵地,抢占新媒体发展先机。在媒体融合新形势下,广电宣传的一次成功转型,是开放互动式办广电的再一次起航,是主流媒体自觉的历史使命和应有的历史担当。重庆万州广播电视台作为一家区级台,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提出了"311+N"的融合发展目标和融合路径,从"谋篇布局,搭建平台;注重融合,重构流程;拓展阵地,转型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媒体融合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受互联网冲击,广电媒体被推上了全媒体舞台,无论是战略定位、制播机制还是传播方式、商业模式,都在以网络为代表的双向互动视频的人类信息化革命的涅磐中浴火重生,融合与发展已经成为广电传媒的共识.本文对城市台在媒体融合实践过程中的探索、思考、效果及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出广电传媒在融合驱动下的应对措施及误区,用于指导广电编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4.
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思维将会有效促进媒体间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思维主要包括:平台思维、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和社会化思维等。广电媒体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主要做法是:树立平台思维,再造业务流程和竞争新优势;转向用户思维,服务用户并黏住用户;建构跨界思维,着力布局融合业务和拓展服务领域;建立社会化思维,思考创新监管体系和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勇 《东南传播》2018,(4):8-12
互联网思维有效促进了媒体间的深度融合发展.平台思维、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和社会化思维等构成了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影视集团媒体融合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福建广电微信矩阵内容介绍和平台推广为例,提出互联网思维下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打造融媒体中心的形式,唱响舆论引导的主旋律,既能有效地转危为机,又能切实地开拓传播渠道。如今,短视频、直播等传播形式在各大互联网平台普及开来,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也到了新的阶段,本文将从技术赋能、内容加持、形式多元、经营多样等角度剖析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傅峰春 《传媒》2018,(9):19-23
当下,受到互联网视频和新媒体发展的冲击,广播电视台普遍遭遇了断崖式的广告下滑,暴露了广电媒体长期以来以线性为标志进行的产品设计、组织运行、机制流程、产品经营等生产体系中的本质问题,体现了新媒体"非线性"思维在于广电媒体"线性"思维竞争的绝对优势.事实上,广电行业多年也在试水新媒体,但推动媒体融合的成效欠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内容、技术、经营等层面的"两张皮"顽疾,更无法从根本上真正建设成"媒介融合生态".因此,笔者认为广电媒体必须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通过转型升级完成融合发展的生态模式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有效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提高传播力影响力,是摆在广电媒体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实行内容和技术双轮驱动的角度,探究广电媒体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出路。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开启了纸媒、广电、互联网等不同媒体的融合进程.原本相互隔离的竖井式传播渠道已转变为立体化网络传播格局.纸媒、广电等传统媒体力推数字化、网络化,以挽留日渐流失的受众和市场,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一方面通过在内容、渠道、终端等不同领域的渗透和扩展,逐步争夺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市场,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创新内容制播、文化消费的方式方法,推动媒体融合向更高层级、更深程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玮  李婷 《传媒》2023,(S1):18-21
伴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互联网传播呈现出视频化趋势,从中央到地方,广电媒体全面布局短视频主阵地,一些广电媒体通过成立MCN机构,探索出了一条轻量化转型的新路径。现在,MCN正在成为广电与市场、平台相连接的重要中介。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河北广电MCN的转型动因与实践路径,并以此展望广电MCN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广电媒体MCN转型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