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思维与科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认为中西方传统思维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虽有其弱点,但不能以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为标准去评判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能完全将中西方科学上的差异的恶果归于思维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空间讲求塑造意境,而塑造意境的方法很多,既可靠实物映衬,也可靠诗词点醒。而不同的营造和理景空间往往也依其需要创设不同的意境。中国传统空间意境的创造和产生,深究一下,则要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水墨创作的思维方式偏重于经验性和直觉感悟,经验性即对直观经验的确认和概括,而不去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直觉感悟是通过心里体验,不离开直观经验而达到对于事物的理解。而中国传统空间营造的思维方式也是如此,设计是通过在基地上做确实地或想象地漫步中产生的。不进行任何理性的平面构图,对于内部的记忆也没有一个单一形象,甚至没有建筑物的形象;记得起来的是重重叠叠的空间。这与现代西方景观设计讲求的空间行为叙事有些相似。任何文化都承受不住现代文化思潮的渗入,融合甚至破坏,在现代西方设计思维方式和方法泛滥的中国,如何追逆传统,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3.
晏昀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S):147-147,102
中国传统空间讲求塑造意境,而塑造意境的方法很多,既可靠实物映衬,也可靠诗词点醒。而不同的营造和理景空间往往也依其需要创设不同的意境。中国传统空间意境的创造和产生,深究一下,则要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水墨创作的思维方式偏重于经验性和直觉感悟,经验性即对直观经验的确认和概括,而不去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直觉感悟是通过心里体验,不离开直观经验而达到对于事物的理解。而中国传统空间营造的思维方式也是如此,设计是通过在基地上做确实地或想象地漫步中产生的。不进行任何理性的平面构图,对于内部的记忆也没有一个单一形象,甚至没有建筑物的形象;记得起来的是重重叠叠的空间。这与现代西方景观设计讲求的空间行为叙事有些相似。 任何文化都承受不住现代文化思潮的渗入,融合甚至破坏,在现代西方设计思维方式和方法泛滥的中国,如何追逆传统,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4.
在戴震、阮元等汉学考据学者的性理学说中,始终认为汉儒的训诂学是寻求义理的唯一途径.阮堂金正喜深受此风影响,他的经史考据学思想主要来源于清代儒者.  相似文献   

5.
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在历史演变和沉淀中,形成了两种特质各异的文化基因——西方科学和东方文化。本文以文化基因为切入点,以历史发展为轴线,剖析东西方文化基因的形成背景,从两者的传承、演变、碰撞到交互、突变、融合的过程,对东西方的科学传统和思维方式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话题,特别是在"天人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天人合一"思想,西方文化主流是征服自然和"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天人关系"理论的阐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内涵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民主进程的推进,西方"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内涵与形式在20多年经历着不断的演变,从以科学共同体为主体的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到科学共同体、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科学理解公众.本文通过回顾、总结"公众理解科学"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分析和研究了科学与社会、公众的关系的演变过程以及变化的原因、解决方案,并提出了其对我国科技政策领域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走出管理理论的丛林——基于管理哲学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学家孔茨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管理理论丛林"的问题,然而到现在人们都无法走出这个丛林,管理理论的这种乱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通过对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哲学规律的梳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中国系统思维方式来进行管理理论创新的方法,探索走出管理理论丛林的有效途径,也从理论上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传统思维方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特征的分析,结合近现代科技革命与其发生的影响,说明中国人思维方式在其变革过程中所作出的调整和呈现的特点。借此寻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即缺乏科学的理性和信仰。这应该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业已出现的各种经济、政治和教育等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提出中国传统思维变革的有效路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而以近现代西方科学精神为其内容的现代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不同,元极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当代展发出新的生命力,元极学的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与和谐性,天人合一为其思想核心,探索宇宙奥秘为其根本任务。元极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将使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文化产生于近代西方并逐渐传入中国,但中国的思维中一直保留着原始思维的印记,科学的理性的思维缺乏,功利性、实用性思想十分强烈.中国未曾经受科学革命,缺少科学文化的洗礼.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缺乏科学文化的因子,因而在移植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便存在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德育","自我管理""中庸"等方面,这对我们仍有很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文化的冲击和挑战越来越深刻。这种冲击体现在对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影响上,对大学办学理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构成的挑战上。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是中国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应对策略主要体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文化和加强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徐琰 《科教文汇》2009,(3):232-232,235
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话题,特别是在“天人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天人合一”思想,西方文化主流是征服自然和“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天人关系”理论的阐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肖尚军 《科教文汇》2007,(10S):170-172
科学文化产生于近代西方并逐渐传入中国,但中国的思维中一直保留着原始思维的印记,科学的理性的思维缺乏,功利性、实用性思想十分强烈。中国未曾经受科学革命,缺少科学文化的洗礼。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缺乏科学文化的因子,因而在移植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便存在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6.
科学思维与伦理思维衡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重点讨论和比较了人的两种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与伦理思维。首先 ,笔者界定了这两种人们所熟悉的思维及思维方式 ,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这两种思维方式所关涉的内容及其指向。其次 ,笔者对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 ,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于 :指向或目标、表现特征、动力基础、发展步调的不同 ;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主要在于 :科学思维与伦理思维关涉一个共同的区域 ,即作为伦理关系及其事实部分。而这一部分则是过去人们所忽视的 ,也是伦理与道德两概念的区别所在。之后 ,笔者进一步探讨了作为科学的伦理思维 ,即相似于苏格拉底式的伦理思维方式。借助于这种科学意义上的思维方式 ,又追溯了中国传统伦理思维文化的特点及缺陷 ,以及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下 ,当前科学的伦理思维的培养和道德教育改造的方向。其中 ,我们倡导那种在优秀科学家身上可以看到的科学思维与伦理思维的密切结合的关系 ,以及之间必要的并行不悖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阿柯夫以传统运筹学研究为起点,对运筹学硬系统方法论的哲学立场、社会理论基础以及组织管理思想的演变进行反思,逐渐形成了一种解决社区或组织管理问题的软系统方法论。他将之命名为"社会系统科学","交互式规划"就是将这一方法付诸行动的主要工具。本文在梳理管理科学方法从"硬"到"软"演化进程的基础上,介绍了阿柯夫社会系统科学理论,并肯定了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物理模型的建构是形成科学思维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方法,而高中物理教材中建模方法十分丰富,应深入建模方式方法,采取合理的策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建模过程,掌握建模方法,逐步形成建模思想,发展学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环境(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方法可以粗略地概括为伦理道德意义上的"类"与"共同体"向自然的扩展。其理论论证的逻辑起点可分为从自然出发和从人的规定出发两大类型,分别表现了西方分析哲学与形上哲学传统的影响。环境伦理学在西方有其思想和观念基础,但从理论和逻辑论证来看,还存在根本性的问题。系统、深入地总结、反思环境(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方法、思想基础与论证逻辑,对更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发展使餐饮业开始了新的变革,传统餐饮企业面临严峻考验,不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必然受到严重冲击,甚至被市场淘汰。而"体验营销"是传统餐饮企业突出重围的核心武器,以差异化、数字化的思维实施"体验营销"为消费者带来独特的餐饮消费体验才是王道。星巴克以体验为王建立的咖啡帝国,为我国传统餐饮企业的变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