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突破性技术发明在企业参与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如何通过知识搜索和重组形成突破性技术发明仍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知识搜索重组视角和社会网络理论,考察知识元素网络搜索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关系,并基于团队学习理论揭示发明人团队特征的调节作用。然后,利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1995-2010年纳米技术领域6132条授权发明专利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知识元素的网络中心度越低,占据结构洞位置越少,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概率越高。(2)与合作发明人相比,单独发明人搜索网络中心度较低和结构洞较少的知识元素创造产生突破性技术发明的概率更高。(3)发明人团队技术经验越丰富,搜索网络中心度较低和结构洞较少的知识元素创造产生突破性技术发明的概率越高。本研究从知识元素网络和发明人团队视角系统揭示了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形成机制,对企业面向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发明人团队构建及知识组合战略实施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高影响力中国海外发明专利的引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异兵  孔妍 《科学学研究》2009,27(5):678-681
 近年来专利引文广泛用于测度区域、行业和企业间的技术创新中的知识流动,但关于中国的实证研究不多。为分析中国高影响力自主创新的特征,我们构建了中国海外专利专门数据库,并选出被引数在10次及以上的76项高影响力中国USPTO发明专利。以这76项专利为样本,设计“创新活动”、“知识来源”、“创新影响”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探讨中国高影响力专利所反映的技术创新特点。结果发现,研究团队大小、研究合作、发明幅度和与科学的关系,均与中国高影响力专利质量(被引数)没有高相关性;中国高影响力海外发明专利的知识来源主要来自美国,与日本和其他区域无密切关联;这些发明专利对美国技术创新有较大影响,对周边区域有一定影响,对其他区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突破性技术发明在企业参与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如何才能创造产生突破性技术发明仍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知识搜索重组视角和团队学习理论,重点考察知识组合多样性、新颖性对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直接影响程度和交互影响效应,并揭示发明人团队规模对知识组合特征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1989-2012年纳米技术领域的8334条授权发明专利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与知识组合多样性相比,知识组合新颖性对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同时,知识组合多样性与知识组合新颖性对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2)发明人团队规模对知识组合多样性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对知识组合新颖性与突破性技术发明形成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从知识元素和发明人视角系统揭示了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形成机制,对企业面向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发明人团队构建及知识组合战略实施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管理》2017,(2):28-32
测度重大发明创造的专利合作特征,对推动重大突破性创新具有重要的决策指导意义。以高被引专利代表重大发明创造技术;以中被引专利代表中型发明创造技术;以零被引专利代表微型发明创造技术,运用发明者共现分析方法,对三个频段专利合作率与合作强度测度结果显示,重大发明创造具有更高的专利合作率与合作强度特征。定量分析的结果,对专利技术研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基于专利的交互影响分析(patent-based cross impact analysis)方法,根据专利的IPC分类(国际专利分类)及其所属技术领域信息,构建识别不同纳米技术领域交互影响模式的分析框架;利用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专利数据,对比分析了美国、日本、德国与韩国的纳米技术发展模式,并通过探讨中国纳米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纳米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研究提出运用客观数据和系统的方法来识别颠覆性技术并提高识别精准度的方法。基于颠覆性技术理论,重新修正颠覆性技术特征,从创新性、扩散性和转轨性三方面构建一种采用搜索路径统计数(SPC)算法、专利吸收率和专利扩散率测度的新方法对颠覆性技术进行识别和判断;并利用1970—2020年间1 985件专利的数据对智能语音领域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识别出强化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是该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而端到端的神经网络算法是该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栾春娟  程昉 《科学学研究》2016,34(12):1761-1768
探索技术的市场潜力测度与预测方法与指标,将有助于把握新兴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基于专利组合分析方法,选择技术颠覆潜力和技术成熟度两项综合指标,利用Relecura知识产权分析平台的四象限图示分析模型,以医疗领域新兴技术细胞免疫治疗为实证,对其技术领域、技术子领域、国际专利分类代码IPC和联合专利分类代码CPC等进行了实证分析。与以往的专利组合四象限分析相对比较单一的指标分析模型相比较,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的指标和方法,具有更强大的技术市场潜力测度与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单要素效率理论,测度30个省份技术创新转化的单要素效率,得到我国技术创新转化中专利的单效率是0.34。由于专利转化效率具有空间相关性,基于技术相似度、区域经济关联度及制度相似度等设定多重空间权重矩阵,使用多种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专利转化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发现专利转化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估计的空间溢出系数存在差异,其中技术相似度和区域经济关联度构建的空间权重空间溢出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刘凤朝  马荣康  孙玉涛 《科学学研究》2012,30(10):1500-1508
基于技术共现网络分析方法,利用专利的IPC分类(国际专利分类)及其所属的技术领域信息,构建纳米技术演化路径分析框架;采用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专利数据,分析纳米技术分支领域的演化路径,考察纳米技术与相关技术领域融合发展的实现模式,揭示纳米技术演化的规律,为我国纳米技术发展战略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勇  王露涵 《科学学研究》2020,38(7):1227-1235
本文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基于2006-2015年发明专利合作申请数据,构建了我国发明专利合作网络,测度了发明专利合作网络的网络中心度、结构洞、集聚系数和小世界性等特征指标,分析了我国发明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发明专利合作网络规模扩张迅速,网络合作关系日益增多,连通性越来越强,高等院校和大型国有企业在网络中占据核心位置,发明专利合作网络中的最强连接子网具备明显的小世界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对1985—2014年间陕西发明专利跨30年统计的基础上,采用IPC分类体系,运用内容分析法和专利地图法,对陕西地区专利技术的总体构成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明确陕西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与薄弱区、重要专利权人群及其技术构成和优势所在。并通过集中度测度,对陕西的创新技术格局变化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米尔  刘喜美  李海鹏 《科研管理》2021,42(10):140-147
唤醒专利是特殊类型的专利,由于技术内涵的超前性,在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处于罕有引用的休眠状态;在经历多年的沉寂后,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最终受到关注并获得高引用而被唤醒;作为大器晚成的专利类型,唤醒专利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亟待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选取无线通信网络领域的专利作为研究样本,基于专利引用的时序特征分析,研究构建唤醒专利的识别方法;运用该识别方法筛选唤醒专利,剖析其典型特征,研究提出利用唤醒专利特征,分析和监测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关于碳交易机制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分析缺乏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2009—2016年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专利数据,以2013年末在7个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三重差分的估计方法,通过对比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前后、试点省市相对于非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相对于低污染行业的企业绿色专利申请占比的变化情况,探究碳交易机制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异质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相对于非试点省市和试点省市的低污染行业,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提高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的企业的绿色专利申请比例。(2)相比于发明类绿色专利,该政策对绿色专利中的非发明类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强。(3)相对于国有企业,该政策对试点省市上市公司中非国有企业的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加显著。此外,本文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增加高污染行业企业的科研人才引进和提高科技研发支出、提高企业资产净利润率,进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中国实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提供一定经验支持;为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更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We develop a valid definition of technological radicalness which states that a successful radical invention is: (1) novel; (2) unique; and (3) has an impact on future technology. The first two criteria allow us to identify potentially radical inventions ex ante market introduction; adding the third condition, we can ex post determine if an invention served as an important change agent. Empirically testable condition selected 6 of 581 tennis racket patents granted between 1971 and 2001. Two of the identified patents - the oversized and the wide-body rackets - are considered radical inventions by industry experts. Applying our definition and operationalization would allow researchers to achieve greater generalizability across studies, avoid endogenous definitions of radicalness, and study predictors of market success for radical inventions.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temporal returns of patented inventions using estimates of patent value obtained from German employee inventors’ compensation records. The paper finds heterogeneity in the mean age and dispersion of the annual returns by technology and cumulative patent value. While the returns earned by most patents dissipate rapidly, high valued patents tend to receive significant returns through the latter part of the patent term. These high valued patents which account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realized returns, further can be identified based on past returns, relatively early in the patent term.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while shortening the length of the patent term could substantially reduce realized returns, graduated maintenance fees may not adversely affect returns, as firms would be able to identify and selectively renew the subset of high valued patents.  相似文献   

16.
卢娣 《科研管理》2017,38(7):137-144
当前,在专利申请量激增和技术快速更新的背景下,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国家的专利系统均面临日益严重的审查积压挑战。本文以2003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数据为分析样本,利用生存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IPC分类数、专利引文数、申请来源国是影响我国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的保护因素,而权利要求数是危险因素。为此,本文提出可以通过设定准确界定IPC分类的义务、提高引文标准、提高权利要求附加费标准、实现差异化的政治倾向等措施缓解审查积压,提高我国专利授权系统的运行绩效。  相似文献   

17.
We set out to determine if independent inventors can be considered “heroes” or “hobbyists”, that is, if they produce the most or the least influential inventions in a product category. We study patented inventions by independent and firm-based inventors by comparing patents along four dimensions: Patent citation impact, detail, scope, and maintenance. Examining 225 tennis racket patents granted in the US between 1981 and 1991, we find that independent inventors are a heterogeneous group who generate inventions that are overrepresented both among the most impactful and the least impactful patents. The metrics we develop provide insight into ex an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inven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