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莫军苗 《考试周刊》2009,(34):29-30
姚斯和伊塞尔确立的接受美学方法认为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重视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鲁迅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的创作正与接受美学的理论暗合,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特征,重视期待视野,拉开了审美距离,从而使作品散发出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的代表姚斯认为,期待视野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种相对确定的界限,它决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本文将结合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术语"期待视野",从内容期待、结构期待以及期待视野与情境交融入手,对期待视野在影视艺术鉴赏中的运用进行阐说。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关注读者及读者视野,主张艺术创造的终极目的在于召唤读者的期待,实现读者期待的不断重构。美国文坛新秀丹.布朗运用接受美学的思想创作了小说《达.芬奇密码》。丹.布朗运用密码式信息,使小说情节交织,悬念迭起,推动读者不断产生期待,扩展期待视野。文章作者以《达.芬奇密码》为文本,对丹.布朗小说创作的手法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4.
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创立,驱逐了作者、作品的文学主体地位,建构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读者理论的开拓昭示了传统创作理论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契机。读者是文学的归宿和最终决定因素,文学创作与接受即为作者与读者的视野融合。现实读者的审美要求通过隐含读者诱导作家创作,规范作家写什么和怎么写并转化为内在构成,潜化为艺术思维和艺术传达,因此,读者的期待视野就制约了一定的创作水平;而读者又必须在与作品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获具一定审美视野,读者期待视野的提升必然受制于作家一定的创作水准,因此导致创作与接受的二律背反。明确创作的这种二难处境对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推动文艺创作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在台湾地区上映后引起广泛关注,而在内地则反响平平。运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造成两岸不同播出效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海角七号》具有独特的美学表现,其对受众期待视野的构建与超越、空白的合理运用与巧妙设置体现了接受美学在影视创作上的借鉴意义,亦为当今影视创作提供了另一种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6.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指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这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常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是读者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即阅读前已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也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读者因为生活的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不同,必然…  相似文献   

7.
在广告翻译中,读者的接受至关重要,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对广告翻译有重要启示。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广告翻译应重视读者"期待视野",分析译文中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相似文献   

8.
李文辉 《现代语文》2008,(12):117-117
在作文教学生生互评互改成为潮流的今天,同龄读者的期待视野,对学生作文“写什么”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所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西方学者姚斯认为,读者常常用他读过的作品做标准来进行接受,这就是“期待视野”。我国学者童庆炳则认为,“期待视野”还应包括“读者受教育的水平、生活经验、审美能力、艺术趣味等”,以及“读者所处时代、民族、阶级、阶层对读者欣赏倾向和趣味的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要求文章的内容不超过读者自身的接受范围。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文学的核心,文学应为读者服务,适应读者的期待视野。网络穿越小说的点击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首先是作者在创作时与读者交流互动,适应读者的审美期待;其次是作品内容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期待心理,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0.
李韵 《海外英语》2014,(5):237-238,262
近年来,影视剧字幕大量使用网络词语,古诗词等本土化词汇的趋势愈演愈烈。然而受众群体和媒体对这种"二度创作"翻译褒贬不一。因此,为了探讨娱乐化改写所带来的"添花"和"添足"的观众效应,以热门影视字幕翻译为例,在以期待视野为基础的接受理论的关照下进行研究,对完善字幕翻译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影视剧进入中国大众视野,并迅速占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和大批的大学生观众。这些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价值观,有的反映出韩国文化的优秀性,有的夹杂着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消极因素。在我国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正确分析和把握韩国影视文化的各种潜在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文化意识的觉醒以及区域性收视市场的开掘和地方传媒的崛起,在影视剧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方言的运用.试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方言在影视剧中的关学特征:表现真实的生存状态;反映地域特色;造成一种新奇和喜剧效果;创作者意蕴的表达;发掘方言本身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3.
现实题材反腐影视剧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崛起后,其主流叙事模式表现为清官反腐。最终说明的是惩治腐败要靠公正廉洁的党和国家干部。这些党和国家的干部具有我国古代传统清官公正廉洁的典型品格.因而该类影视剧蕴含着浓厚的清官文化精神。这种有着古老传统的清官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它是我国现行政治法律生活的真实演绎,是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内圣情结”的合理演绎,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老百姓“清官梦”的集体无意识延伸。  相似文献   

14.
以尧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十分关注文学阅读活动中的读者,学界多据此肯定其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范围,此乃将接受美学与之前的美学流派比较而得出.然而,深一步认识接受美学的创新与意义可以得出:接受美学并非滞于对读者的重视,更将阅读活动视为一个生命实现的过程,阅读活动将文本从僵死激活,呈现为主体间性对话.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乃审美主体感性展示过程,这种感性的主体间性对话,既张扬了美的感性特征,也为颠覆传统美学观的现代艺术的合法地位进行了理论注解.  相似文献   

15.
媒介生态下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核心,具有数字化、交互性、以受众为中心等典型特征。教育电视媒体作为新媒介生态下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亦由传统电视发展为网络电视、互联网协议电视、手机电视等多种形态。教育电视新媒体体现出来的突出特点是以受众为中心,强调受众参与创造信息,因此,互动成为教育电视新媒体研究的核心问题。教育电视新媒体包括基于受众需求的选择式互动、基于受众行为模型的信息推送式互动、基于受众参与的角色扮演式互动三种形式。目前支持电视媒体交互的常用技术有IPQAM和IPTv两种,但两者支持交互的传输机制有所不同。前者将音视频信息和互动回传信息通过不同的通道进行传输,后者均使用IP信道进行传输。为了提高教育电视媒体互动的质量,我们应采取积极的互动策略,如促进各种信息渠道融合,加强互动过程监控,精心设计互动内容,吸引受众长期注意等。  相似文献   

16.
话本小说叙事模式从宋元到明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嬗变,其叙事视角、叙事体制、叙事结构、叙事精神和叙事态度等均有变化,这些变化是创作者迎合受众接受期待、重视"看官"内心体验和满足其欣赏趣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美热播电视剧叙事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荧屏之上,电视剧始终精彩纷呈、最受观众追捧,无论中国还是大洋彼岸的美国,电视剧都是荧屏上最璀璨的花朵,然而并不是每部电视剧都能够获得观众们的认可,因此便诞生了“热播剧”这一名词来概括被人们争相观看的优秀电视剧,随着传播渠道的拓宽,美国热播剧也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并受到大量中国观众的追捧,那么,中美热播剧又有什么样的异同呢?本文从叙事策略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电影、电视、网络等都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它们以其独特的媒介特性吸引和影响着广大的受众。借鉴发达国家通过电视、电影及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其语言和文化信息来增强国家实力和提高国际形象的做法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的中国影视,是世界多样性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几千年的社会性别文化传统积淀与种种挣扎、变化的思想情感,通过具体的影视作品呈现出来,形成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世纪之交的中国影视作为多样性文化存在,其中的女性叙事话语既是民族的中国特色的、又是国际的具有人类普适性的文化状态;研究、分析和关注的目的,是促进实现男女两性间的协调发展、促进性别平等、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电视发展进程中,栏目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让栏目独具个性、风格鲜明是电视人共同的追求目标。通过对原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栏目音乐包装的解析,可以发现,音乐是风格定位的先行者、引导者和艺术形象的塑造者,是提升电视栏目辨识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电视栏目配乐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配乐选择单一、个性特征缺乏等问题。鉴于此,在选择电视栏目音乐时,应结合栏目内容、频道风格、受众心理,运用本土原创以及民族经典等多样化的风格音乐,有效提升电视栏目的辨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