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建春 《科研管理》2017,38(3):128-134
本文使用2001-2013年197个经济体制成品数据和98个经济体服务贸易数据,测算了我国制成品和服务贸易的进口技术复杂度,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就二者的经济增长效应做了实证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制成品和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均对经济增长显示出正向驱动效应;相比制成品而言,我国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所展现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更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2001-2013年197个经济体制成品数据和98个经济体服务贸易数据,测算了我国制成品和服务贸易的进口技术复杂度,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就二者的经济增长效应做了实证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制成品和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均对经济增长显示出正向驱动效应;相比制成品而言,我国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所展现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更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生态足迹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琰  由黎  赵淳  胡荣华 《资源科学》2010,32(7):1289-1295
本文将生态足迹核算方法运用于进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计算了我国1994年-2007年进出口贸易的生态足迹,分析该时段中国对外贸易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结构的合理性,从而说明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发现:1994年-2007年期间,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逐渐优化。出口的商品中初级资源类商品逐渐减少,电子通讯、电气机械等产品的出口不断增长,而进口的商品中能源类产品和林木的增长迅速。我国已经从自然资源的净输出国转化为净输入国,且输入的生态足迹逐年增长。可以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对外贸易状况是有利于改善本国生态的。对Stefan Gossling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后发现,2002年全球七大贸易区中北美和其他欧洲地区存在贸易盈余,其余五大贸易区均为贸易赤字。其中西欧的赤字最大(-0.49亿hm2),亚太地区最小(-0.02亿hm2),整个亚太地区的贸易可持续性还需加强。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贸易国,更应关注贸易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气候环境     
正中国废塑料进口禁令减少了全球环境影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温宗国教授团队在废塑料进口政策对全球环境可持续性影响的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定量化了由中国废塑料进口禁令引起的18个主要国家(地区)、6种塑料类别的贸易流动及处理模式变化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及生态成本,并通过情景分析预判了出口量下降、回收率上升等长期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基于经济学视角,结合上海、长三角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从时空两个维度剖析了进博会带动效应和溢出效应的理论机制、传导路径和形成机理。进口博览会对上海的带动效应主要有促进产业升级、带动消费升级、推进"全球购物天堂"建设、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以及加快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等;溢出效应主要包括促进长三角一体化、促进我国供给侧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推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贸易平衡等。基于此,从多个层面就如何利用和放大进博会带动溢出效应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区域之一,其中包括土壤侵蚀、坡耕地比例、水资源污染、岩溶干旱、生态修复、协同碳汇、城市化生态效应、石漠化治理指标、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性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文章将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综合成土壤侵蚀、坡耕地比例、水资源污染、岩溶干旱、生态修复、协同碳汇、城市化生态效应、石漠化治理指标、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性评估等10个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它们有助于解释在喀斯特生态修复方面实现可持续性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文章也指出了解决办法。它们构成了一套核心原则,可以指导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应对喀斯特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可持续性挑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进口的资本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从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比重却不断上升,形成了从技术发达国家向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态势。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对1996—2009年间我国资本品进口相对集中的六大制造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进行分析,通过构建CH模型,研究我国资本品进口来源国这一转移过程中技术溢出效应发生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品进口来源国转移对我国技术溢出不利。针对这一结论,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豆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世界大豆生产大国的我国在大豆生产和贸易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大豆进口量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大豆的竞争力进行分析显得十分迫切。通过对比我国与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大豆生产及贸易发展情况,指出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对于来源国效应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我国产品类别调节来源国效应对产品感知质量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是将产品类别分为高科技与低科技,研究其对来源国效应的调节作用。通过文卷调查法与实验法,运用SPSS19.0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来源国效应及产品类别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不同的产品类别会调节来源国效应,高科技产品会强化来源国效应对产品感知质量的影响作用,低科技产品会弱化来源国效应对产品感知质量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近年来我国大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保障大豆安全供给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根据2011—2020年我国大豆消费和供给状况,分析了目前我国大豆国内供给严重不足、国际供给依存度高及进口渠道较集中等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大豆科学研究提高我国大豆产量、开展大豆国际科技合作及拓展大豆生产国际布局等提升我国大豆产业水平、拓宽大豆进口渠道的政策建议,以实现提高我国大豆供给能力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抗除草剂大豆属于转基因大豆品种,我国已大量进口,但没有开放种植。本文结合我国除草剂大豆种植现状,对该品种大豆种植决策的因素做出研究分析,主要从大豆市场的分类选择、消费者购买意愿、国产与进口种类自由选择、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的保证及生产者的自由选择几个方面为切入点,讨论抗除草剂大豆种植决策问题。在对该品种大豆种植和食用危险性没有明确证实的情况下,抗除草剂大豆种植的推广是我国大豆产业提高发展的尝试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有关公共政策的讨论很少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缺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的深入研究。文章指出对可持续发展强调的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存在着并列模型、交错模型、生态限制下的包含模型3个不同的模型,讨论了不同模型对于中国发展的政策意义。认为作为可持续发展一般原则的并列模型,虽然强调发展必须考虑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的效益,但是3个方面的简单加和,即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加上末端治理导向的环境治理,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而体现弱可持续性的交错模型,虽然强调提高资源生产率,但是在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不改变的情况下,不可能克服反弹效应问题实现生态文明所要求的减物质化发展。提出需要建立基于生态限制原则的可持续发展的包含模型,提出了包含模型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政策创新的目标、原则和路径,强调中国未来的转型发展,需要更多地考虑地球自然资本的边界和我国自然资本的约束条件,从追求物质资本的扩展转向追求人类福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贸易中的虚拟资源生态要素估算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才志  汤玮佳  邹玮 《资源科学》2012,34(3):589-597
本文从国际和区际两个层面上对我国2000年和2008年粮食贸易导致的虚拟资源要素(虚拟水、虚拟耕地)、虚拟生态要素(虚拟化肥、虚拟农药、虚拟农膜)流动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无论国际还是区际虚拟资源生态要素的流动量均呈扩大趋势。区际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结果表明,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最主要的调出区,而华南、西南地区则是最主要的调入区。对粮食贸易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产生的资源、生态、经济效应分别进行探讨,发现虚拟资源生态要素调出区在为保障国家整体利益及调入区的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自身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农业生产挤占绿水资源而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并且经济发展也蒙受着较大损失。最后从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水资源援助战略、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和绿色农业以及利用国际资源五个方面对我国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的维持机制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由于各国资源禀赋条件和生产、消费水平不同,各种资源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有利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全球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但出口国为了提供出口商品,需开采本国资源,这一方面降低了本国资源的保障程度,另一方面出口商品的生产和本国资源开采加大了本国的环境压力;为发展本国经济发生的进口则对进口商品来源国的环境产生压力.因此国际贸易总是伴随着环境负担的转移.为了定量衡量实物国际贸易中附带的环境负担转移,本研究运用生态包袱概念和算法计算了中国1990年~2002年国际贸易对本国环境和别国环境引起的环境压力,并对中国这一时期的实物国际贸易做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2002年间以重量计算的中国的物质进口量为每年1.0×108t~4.0×108t,年增长率为11.3%;进口商品所附带的生态包袱为每年4.3×108t~25.0×108t,年增长率为15.6%;出口量为每年0.8×108t~1.9×108t,年增长率为7.5%,出口商品的生态包袱为每年3.0×108t~12.5×108t,年增长率为11.2%;实物贸易平衡(进口盈余)为每年0.25×108t~2.1×108t,总体趋于增长;生态包袱平衡(进口物质附带的生态包袱-出口物质附带的生态包袱)为每年1.1×108t~14.3×108t.1990年~2002年间中国每进口1t的物质对物质来源国的环境造成约4.2t~6.7t的环境压力,而中国出口1t的物质对本国环境产生大约3.9t~8.3t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由贸易隐含碳失衡导致的"碳泄漏"问题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构建贸易隐含碳失衡模型,对2000-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进行测算.结果显示:①中国各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均高于日本,并且绝大多数行业差距巨大;②总体上,虽然中国处于对日贸易的逆差方,但是在贸易隐含碳方面却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即中国同时处于对日贸易及贸易隐含碳的"双失衡"局面;③从行业来看,中国各行业对日贸易隐含碳均处于失衡状态.其中,纺织业,电气机械/光学设备制造业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最大.在此基础上,采用SDA法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对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出口规模,中国中间投入结构效应是推动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因素,而中国碳排放强度和进口规模效应则主要起到抑制作用.因此,中国应加大推广低碳生产技术力度,降低生产的碳排放强度;同时优化生产以及贸易结构,以缓解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促进对外贸易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汉嵩 《未来与发展》2010,31(2):14-18,8
国际贸易能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生态经济理论为我们正确处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政善进出口商品结构、避免绿色壁垒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提供了新思路。为此,我国必须正确处理贸易与生态经济的关系.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入手制定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外贸发展战略,使生态经济与外贸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标准解读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闵庆文 《资源科学》2010,32(6):1022-1025
本文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的评选标准,并进行了简单分析。结合项目总体进展,提出了建立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标准及进行保护试点的遴选时,应重点考虑生物与文化多样性、文化与生态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区域与类型的代表性、对履行国际公约的贡献、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可示范性与地方保护的积极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戴翔 《科研管理》2014,35(6):108-114
本文采用最新测度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方法,并据此实证研究其对中国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计量检验结果表明:(1)从总体层面来看,提高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制造业效率水平提升;(2)从服务贸易分部门来看,新兴服务贸易领域进口技术复杂度变化对我国制造业效率水平的影响,要强于传统服务贸易领域进口技术复杂度变化所产生的影响;(3)从制造业分部门来看,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效率水平的影响,要甚于对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提升制造业效率水平,作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不能脱离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格局和全球分工体系。因此,进一步利用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优势,抓住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契机,努力提升我国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大豆作为人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的重要,而且这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也给我国的大豆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大豆市场的地位和大豆生产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始对大豆的形态指标和产量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通过对大豆品种及群结构进行简要的介绍,讨论了大豆的品种和群体结构对形态指标和产量的影响,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消费者思维模式对来源国分解效应的调节作用。发现来源国分解效应确实存在,来源国分解显著影响产品感知质量,相对于COB/COM(低/高)而言,COB/COM(高/低)时产品感知质量会下降;消费者不同的思维模式会调节来源国分解与产品感知质量之间的关系。整体思维模式强化了来源国分解和产品感知质量之间的关系。分散思维模式弱化了来源国分解和产品感知质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