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要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这才可以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音乐的情感。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2.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音乐课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富含美和丰富的情感,音乐课是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乐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该怎样培养学生呢?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很多音乐教育专家也认为:在音乐课中进行音乐知识教学与音乐技能培养时,要有机地渗透音乐审美体验。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融“四美”于音乐课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达尔克洛兹说过:"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达尔克洛兹说过: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课改大潮中,若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一门高尚的艺术,也是一门声的科学。小学音乐课是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艺术课之一,它伴随着学生们健康成长。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不仅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而且要在音乐课中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的欣赏音乐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类、创造美、创造世界的思想情感。小学音乐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起始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作为小音乐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歌唱是人类最本能的表现手段。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发挥与表达学生的内心情感。教学中,要处理好歌唱技能训练与情感表达的矛盾。一、在理解歌曲诸要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歌唱在小学阶段,唱歌的技术是次要的,而以内心起  相似文献   

9.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最为古老、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表达和情感宣泄的最佳方式之一,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积淀了无数的精华,随着年代的更迭而背负着旷世重任.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传播音乐之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操,让学生逐渐培育起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然而,在现实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这种最初的愿景并没有真正实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对上音乐课怀有无尽的激情,但很多时候,这种激情并不是建立在崇尚音乐本真之美或真正喜爱音乐课堂的基础上的,而是把音乐课作为放纵自我、松弛神经的游戏基地,这种虚假的兴趣或激情不利于小学音乐课程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食粮,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美感。而音乐学习对于人格的塑造、思维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文化修养的提高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终身热爱音乐为目标。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地发现并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让音乐课成为学生精神的乐园。一、教师在音乐课上的情感表现很重要教师的情感源于对乐曲及歌词的深入领会。对于一堂课,要从感情上把握。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好:你欲感动他人,情感必须漫过心弦。只有你的情感漫过了心弦,才有感情流淌出来,去感染别人。…  相似文献   

11.
歌唱是人类用以抒发和交流思想感情最自然、最亲切、最直接的一种艺术,是人类最本能、最喜闻乐见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歌唱教学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和获得良好的音乐素养的有效手段.歌唱和歌唱的技巧训练十分重要,重视歌唱的技巧训练,是学生表达歌曲情感与艺术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的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一门通过声音而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声音是表达情感的媒介.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欣赏乐曲,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则是高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要目的,为了让音乐课真正成为提高素养、愉悦身心的课,我尝试用下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学音乐课之所以与其他任何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是因为"音乐是一门艺术"所以音乐课应突出音乐的特点,小学音乐课就是要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唱歌课是音乐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目前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唱歌是音乐教学中最能使学生接受和喜爱的一种形式,通过唱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有感情地唱歌,从而达到体验美、创造美、展现美的教学效果,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余里君 《儿童音乐》2007,(12):61-62
经常听到许多老师说:音乐课好上,不就是教学生唱几首歌吗?现实中的部分老师教学生唱歌曲的时间要占课堂的90%左右,忽略了学生鉴赏音乐、实践音乐、创造音乐等能力的培养,这样很难唤起学生对音乐旋律和情感的共鸣。我认为这是音乐课的一个误区,要走出这个误区,拓展音乐课程资源是实现音乐课知识、情感、艺术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沈亚娟 《考试周刊》2013,(1):182-183
<正>现阶段,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对于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老师是"美"的代言人,是手持情感金钥匙,开启学生心灵情感的"美"的使者。同时,音乐又是一门情感艺术,它使人更直接地进入情感世界,它能够以真挚、生动、深刻的情感去拨动人的心弦,比其他艺术更直接、更有利于人的心灵净化。不论是上哪堂音乐课,教师不仅要把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情感去感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下的音乐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  相似文献   

18.
音乐教学要突出以美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特点。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欣赏音乐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类、创造美、创造世界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9.
走向新课程,小学音乐教学特别强调要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齐佩尔说过:“人类需要科学表达外界,也需要艺术表现内心的感情,音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感情的,它不需要任何媒介,比语言更直接。”  相似文献   

20.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音乐课的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也应该培养学生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能,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让学生多从音乐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