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我们都知道是指国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明明有机会逃生,却放弃了机会。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哲学主导思想的转变及其实践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早期受王船山唯物主义思想影响,故其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后来由于受佛教思想影响,其哲学主导思想转向了主观唯心主义。这种哲学主导思想使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刻陷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的迷误,并直接导致戊戊变法的失败。但是,谭嗣同的血并没有白流。他“冲决网罗”、思想解放的伟大精神与自我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对中国近、现代的伟大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的流血值得吗?——《谭嗣同》评价性阅读课堂实录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张德文老师:《谭嗣同》这篇课文,涉及到一场复杂的政治斗争。谭嗣同在戊戌变法运动中,属于激进派。变法失败后,面对清廷顽固守旧势力的反扑,谭嗣同本可以脱身,暂避一时,但他却选择了流血...  相似文献   

4.
做一个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必是坦荡之人。但若仅仅是坦荡,那又过于个人化,除此之外,还应具备忠诚、无私等品质。潭嗣同就是君子。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戊戌变法”的引领者,为改变中国当时衰败的状况,他愿抛头颅,洒热血,与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发起爱国运动。虽然“戊戌变法”仅存活了103天,但它凝聚的是谭嗣同这样的铁血男儿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气概。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没有逃跑,反而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在狱中,他坦然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绝句。  相似文献   

5.
一、辨明褒贬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性。例句中,“始作俑者”意思是指“最先做坏事的人”,是一个贬义词。把他用在“甘为变法流血的”谭嗣同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另外,还要注意褒贬两用的成语,如登峰造极、按部就班、标新立异、左右逢源、得陇望蜀等。二、识别两可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丰富的想像力。例句中,“想入非非”一般指“完全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它用在此处却非常恰当,因为产生神话的人类儿童时代在对大自然一切奥秘…  相似文献   

6.
“通”——以通达、贯通、仁通求变通、运通、流通的思想,即维新变法的思想,而不是激进革命的思想——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精髓与主旨。希望有仁慈的君主、清明的君主专制政治、仁通平等的封建伦理道德、通达流畅的社会经济文化运行境界,才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实质。谭嗣同秉承湖湘,学派理学思想源流,希望朝廷存“仁心”,行“仁政”,从“匡扶社稷”的思想来分析,谭嗣同依然是一个“吁天”的传统士绅。  相似文献   

7.
在戊戌维新志士中,谭嗣同的思想最为激进。其根源在于:谭嗣同的思想深处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侠精神,同时谭又汲取了西方文化中的民主意识和斗争精神。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多重影响,谭嗣同性格上表现出“刚强、任侠、轻生”的悲壮色彩。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的一面旗帜。本文提出促进谭嗣同由一个封建儒生向激进维新者转变的思想基础是追求科学、探索科学、立志富国强兵的观点;并从追求科学献身变法必然联系这个角度,来认识谭嗣同献身变法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投身于维新变法运动的时间较晚,但他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超过了与之同时代的所有维新派人士.在谭嗣同的思想中,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维新变法的领导人士最为不同的则是其救亡主张和生死观.  相似文献   

10.
史学界一般将谭嗣同定位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或改良运动左派人物,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谭嗣同是一位典型的改良主义者,其根据有二:其一,谭嗣同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均未越出康有为的变法轨道;其二,在1898年之后,惟有梁启超才真正继承了谭嗣同的思想,而将谭嗣同奉为旗帜的革命派,其主张与谭的思想只是“形似而实不是”。革命派扬嗣同而抑康粱,不仅是对康、梁、谭个人之不公,而且也混淆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真实界限。  相似文献   

11.
谭嗣同、庸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由改良转向革命的过渡人物。同为从改良到革命转变中的典型代表,戊戌以前,谭、唐两人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戊戌失败后,唐才常又是怎样的继承和发扬谭嗣同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为何两人都末能完成这一转化?本文拟就这些方面探讨从改良向革命转变过程中谭嗣同与后才常的异同。一、戊戌前谭、唐政治思想之异同(一)谭、唐政治思想的形成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甲午战败的刺激,是两人政治思想形成的外在动因。甲午以前,早在康有为已经“发愤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的同期,谭嗣同们热衷于封建文化;…  相似文献   

12.
谭嗣同是激进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谭嗣同变法思想的形成是通过教育“从外面灌输进去的”,但同时也经过了自身的加工过程。谭嗣同个人所处社会环境、经历及其机遇的独特性,使他逐渐养成了正直、善良、朴素的高贵品质,形成了忧国忧民、疾恶如仇、舍生取义、勇于献身的人生观念  相似文献   

13.
学完高一“戊戌变法”后,学生对维新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对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举印象深刻。但也有不少学生对谭嗣同选择赴死有激烈的争议,认为死得不值。我想如果让他们进行辩论,可能会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增长,但很容易在“两选一”的思想方式中争个“你死我活”,在正确理解史学方法和形成有积极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如果将辩论转为思考“谭嗣同为什么要留下来”?  相似文献   

14.
《谭嗣同》这篇课,涉及到一场复杂的政治斗争。在戊戌变法运动中,谭嗣同属于激进派。变法失败后,面对清廷顽固势力的反扑,他本可以脱身暂避,却选择了流血牺牲。对他的这一选择,人们在评价上历来是有争议的。一种意见认为,谭嗣同用自己的流血来激励国人,推动中国改革运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身处内忧外患的晚清世变中,谭嗣同抱定“器存而道不亡”的信念,表现出对外问学西方、变法图治的一面;同时,他也在万国竞争的世界图景中,不断回勘、对照自身,借用西学激活传统思想资源,建构了一种介乎古今中西之间的特殊身体观。具体而言,他的身体观包含三个层次,从实在的“形躯之身”、现实的“政治之身”到终极的“宇宙之身”,层层激进,最终指向“虽杀之亦不死”的烈士身体观。对这一内在脉络的把握,有助于理解谭嗣同何以在肉体、政治、宇宙层面都能勇猛精进、勘破生死,从而进一步丰富对近代烈士精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近来,发表了不少关于谭嗣同思想研究的论文。有一部分论文认为谭嗣同是唯物主义者,有的甚至称他为“在中国唯物论哲学的发展道路上占有显著地位的”“杰出的唯物论思想家”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未必正确。本文想就谭嗣同的哲学路线即谭嗣同到底是唯物主义者或者是唯心主义者这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正。关于谭嗣同思想的全面阐述则不是本文的任务。(一)尽人皆知,判断一个哲学家的哲学路线的准绳,是哲学家们对哲学基本问题即思惟与存在、精神与自然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谭嗣同》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记述了戊戌变法中的杰出人物谭嗣同入京参与维新变法,在变法危机中力挽狂澜以至失败壮烈牺牲的全过程。它反映了戊戌政变的部分历史面貌,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在记载史实的基础上,具体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精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感人的艺术力量,所以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是一篇较好的传记文学作  相似文献   

18.
提倡民主平等,反对皇权;主张改革变法,赞成革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学习西方先进;是谭嗣同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因此,谭嗣同的爱国主义思想已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而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向近代爱国主义转变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9.
支玉良老师在《从教学的失败到教学的成功》一文中(见《历史教学》2010年7月上半月刊),用自己的教学经历展示了对谭嗣同之死的评价。支老师认为谭嗣同之死是“用最宝贵的生命来捍卫变法的正义”“更具震撼力”“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观点没有人能反对,但同时也不能说明谭嗣同之死有多么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永进 《课外阅读》2011,(6):221-221
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讲到由于“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的利益,最终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并要追捕所有的维新党,谭嗣同不愿同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出逃日本。正当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谭嗣同的材料,准备对谭嗣同为改革而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时,没想到,有不少同学对谭嗣同能走而不走,最后惨遭杀害,感到很不理解,甚至有几个学生说,“谭嗣同等着送死,真的好笨!”我一听很惊喜,因为我终于听到了学生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学习历史,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要敢于质疑,敢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不管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他们都反映出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于是,我趁机反问学生:“谭嗣同为变法义无返顾的选择了死,而维新派的先驱康梁却逃往国外,大家怎样看待?谭嗣同真的那么笨吗?”学生争先恐后的表明自己的观点,此时,我还给学生补充了谭嗣同的一首名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并要求学生阅读“活动与探究”中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诗句。“老师,我认为谭嗣同真的好笨!”一个学生表明自己了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