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撮口音[y]来自中古合口三等韵;有些方言中,部分中古遇摄合口三等字(如"鱼"),韵母作[iu],为撮口音[y]的前身。通过音系内部对比分析,可发现方言中这类[iu]韵母音为16世纪前古音的部分残存。  相似文献   

2.
押以中古音为参照探讨陕西紫阳县方言韵母的演变情况,总结其韵母演变规律,发现紫阳县方言韵母从总体上看具有官话方言的共同特点,可将紫阳县方言归入西南官话中,但其韵母与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点相比又体现出同中有异的差别,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古果咸山宕摄一等端见系字的合流问题;古遇摄合口一等端系字、三等庄组字、臻摄合口一等入声端系字、通摄合口一等入声端系字、通摄合口三等入声端知系字合流,且出现文白异读现象;古假摄开口三等端系字、咸摄开口三四等入声端系字、山摄开口三四等入声帮端系字出现文白异读现象;通摄唇音字与曾梗摄合流;山摄开口入声三四等帮端系字白读为[e];古宕江摄开口见系入声字的今读韵腹高化。  相似文献   

3.
知彻澄章昌母逢开口三等字,关中绝大多数方言点读作[喀、喀“]声母,蒲城兴镇、富平雷古坊、渭南龙背乡南部等处读作[k、k]声母,兴平南位、临潼代王读作[t、t]声母,开口三等支脂之3韵字在关中方言区包括兴镇、雷古坊、南位、代王等处多读作平舌声母;知章两组及日母逢开口三等字,渭南东塬一带把中古知彻澄章昌逢开VI三等读作[t艮t§ ]声母,把船书禅日母字读作舌叶音声母[5,3];船书禅日母逢开VI三等字,雷古坊读作具有一定腭化色彩的[5.3]声母;知照两组合口三等、船书禅日母开口三等及庄组逢宕摄开口三等阳药2韵及江摄开I:1二等江觉2韵字,代王读作翘舌音声母拼开口呼,其声韵拼合特征与关中西部岐山、宝鸡等处相似。  相似文献   

4.
主要从中古合口韵读为开口韵的角度,管窥山西方言声母对韵母的制约和影响。晋方言中,合口读为开口的主要有以下韵摄:1.唇音合口字读为开口较为普遍,但果合一、通合一、合三唇音字仍保留合口的读法;2.中古遇摄泥来二母合口字读为开口占大多数;3.部分方言点疑影喻合口字合流读为开口呼。山西方言合口韵读为开口是声母对韵母影响所致,声韵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导致语音演变的内部动力,是除接触式音变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音变解释。  相似文献   

5.
汉语方言的鲁奇规律:古代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史上的卷舌化运动由庄组声母领先起跑,然后由章组、知组接棒,其平舌化也依此次序进行。观察这种运动的最佳场地是止摄开口三等支脂之韵字,其次是宕摄开口三等字。这项早期的卷舌化运动可分三阶段,其平舌化可分两个或三个阶段。阶段性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单一方言内部的差异及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多数官话方言中,中古见晓组二、三、四等字的声母因为受到介音i的影响大都发生了腭化,但止蟹摄合口三等字、宕摄合口三等字、通摄合口三等字的声母依然保持中古的[舌体][+后]辅音声母k、k^b、x。通过官话方言与个别吴语比较认为导致这种例外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这几摄字介音与韵尾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昌方言中古庄组字多读[t]组,但有少数字读[ts]组。抽取西昌方言中所有读[ts]组的庄组字共70个,将其声、韵、调与中古《广韵》中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读[ts]组的庄组字基本上是中古生母止流梗三摄开口二、三等和遇摄合口三等平声字,演变在西昌方言中主要读/s/声母开口呼阴平字。联系汉语其他方言知庄章的今读情况,可判定西昌方言读[ts]组的庄组字是历史遗留的结果,而普通话中读[t]组西昌方言读[ts]组的原因则是由语音演变的时间性所致。  相似文献   

8.
奉化方言同音字汇,反映了当前奉化方言老年人的语音系统。它的声母29个,韵母43个,声调8个,既体现了吴语甬江小片的共性,又具有个性特征:遇摄合口一等模韵和三等鱼韵的精、清两母字,有ts、ts^h、dz和t,t^h、d文白两读;遇摄合口三等鱼韵知、庄、章三组字中,韵母有u和l两读;声调虽仍保持古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格局,但阴平与阴去混读现象明显,也有部分浊上调今读阳平。  相似文献   

9.
从声母的角度看,湖北天门方言中古精知庄章合流为一组声母。从韵母的角度看,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表现不同。通过分析,从共时的材料中发现: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演变是"二分型",即庄组遇摄三等,精组遇摄一等与庄组止摄三等、山摄二等知章三等二分。这反映了天门方言早期是分?、t?的,并且属于南京型。另外,知章合口三等的地域差异反映了天门方言由西南官话到江淮官话黄孝片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10.
崇阳方言文白异读的字约118个。就摄而言,频次最高的是梗摄,最低的是果摄。就等而言,频次最高的是三等,最低的是四等。就呼而言,开口字多于合口字。就声而言,频次最高的是见组,频次最低的是非组和知组。崇阳方言文白读差异有6种类型,文白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韵母上,其次是声母,声调差异最少。  相似文献   

11.
临泽方言属兰银官话河西片。临泽方言的语音系统,包括临泽方言的声韵调与同音字汇两部分。  相似文献   

12.
汉语普通话人称代词在壮语与汉语西安方言中有所不同。比较壮语和汉语西安方言人称代词在分类、构词特点、组合关系和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的异同,能间接反映壮语与汉语北方方言在一些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凉州方言属兰银官话河西片。本文描写凉州方言方言的语音系统,内容包括:①凉州方言的声韵调;②凉州方言同音字汇。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方言材料、历史文献、方言地理学和实验语音学的证据共同表明,北方地区鼻化韵有三种演变类型:始于an类音的,在随后的扩散过程中分化为两种类型:一是以韵尾-n为条件,一是以韵腹a类音为条件;第三种则始于aN类音。山东方言属于第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陕西方言对知照两系及日母逢入声薛药觉韵有关字的读音问题,其中牵扯“说(~话)”字以及“卓戳硕若”等北京翘舌音声拼[uo]韵母字的读音问题。“说”字在米脂等处读作入声,关中以及陕南山阳等处读作阴平调,陕南的西南官话读作阳平调,白河方言读作去声调,商南读作阴去调。“说”字的声韵组合很复杂,例如关中方言区西安等。“设摄涉赊奢”等字同音。陕北晋语以及宜川等处亦如读本文所讨论的“卓戳硕若”等字,关中多数方言点读这些字为平舌音声母拼以[Ц]为介音的音节。蓝田等处“卓戳硕”等字读作平舌音声母。  相似文献   

16.
宿迁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其中有一种既非词语的构词形态亦非构形形态的特殊动词重叠结构,是正反选择问句中省略"不"的一种特殊表达。另外,宿迁方言被字句标记词有"被"、"给"、"来"、"挨"、"撩"等多个,与普通话的用法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河北作家胡学文的作品执著于对底层民众生存现状及其精神世界的关怀。胡学文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坝上风情,他笔下"目不识丁"的乡村妇女更为理性、明智,坚持一份关于人性的又或是道德的捍卫。在他的作品中,女人比男人背负的更多,更有一种救赎的力量。除了明显的底层性之外,胡学文的小说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他一点点剥开那些浮华背后的内伤,从容淡定地披露人世百态,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一份批判与质疑。较之同类的作家,胡学文的小说创作更显得成熟沉稳,更具有反思意义和社会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颜祸水"一度被人讲述得理直气壮,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红颜祸水"只不过是男性开脱责任的借口,女性与男性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从水浒小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观念的变化:在《水浒传》中"红颜祸水观"比较强烈,到《水浒后传》、《后水浒传》中出现了松动,而到了《荡寇志》与《新水浒》,"红颜祸水"观已经得到完全改观。  相似文献   

19.
大量叠词的使用是福州方言童谣的突出特点。研究主要从声音叠词、动作叠词和性状叠词三方面入手,旨在分析不同叠词形式背后所隐含的儿童趣味与生活美感,由此探寻出成人对儿童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20.
延续百年的切韵音拟测不具备基本的合理性。学者们对切韵音系性质的判断极不相同,但各家最后所拟测的音值却高度相同;公元六世纪的长安话不可能是现代汉语各方言的"母语";通过古诗韵字拟测古音同样不具备合理性;"综合音系"在现有条件和水平下,是不可能以现有方法进行拟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