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12月2日凌晨8点,我最后一遍看完《命运备忘录》的大样,离开了报社总编室。回到住处,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我不知道《命运备忘录》会有怎样的命运!这样一篇坦率地披露我国高层次人才被浪费的报道,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吗?会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吗?报道发出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这种闯入禁区的行为是否会被判“犯规”? 中国人毕竟没有沉睡。3日晚10点,我接到副总编辑张飚的电话通  相似文献   

2.
错打的电话     
前些天我接到一个电话,一个陌生女孩的来电,电话里她开口就问,你是在北京还是在香港呢?我很客气地反问,请问您是哪位?她说,你别装了,前天我们刚还见面今天就把我忘啦。我仍然客气地问第二遍,请问您是哪位?她有些气愤,说,我是谁你还不知道?  相似文献   

3.
1994年3月7日上午,笔者接到一个电话。对方问我:“你知道我是谁吗?”听声音,既亲切又熟悉,可一时又想不出来。对方告之:“我是董淑照。”“哎啊,我的恩师,您羞死我也。”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接到他从山东济南打来长途,惭愧的是,这个电话应该是我给他打去。董淑照现为《工人日报》主任记者,驻山东记者站  相似文献   

4.
同住时代     
一对互相不认识的异性男女青年,选择居住在同一片屋檐下,这具备新时代的特征。尽管不像有的媒体大张旗鼓所描述的:新同居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家庭模式终将解体。但是,陌生男女同租以它特有的方式蓬勃地发展着。 随便上一个有关租房的网站,这样的征寻启示很多,而且提出的条件也是五花八门。“从事IT业的成功男士,现有两居室,欲寻求一位干净勤快,思想单纯,社会关系简单的白领女性合租,大房我住。”互联网的发展为组建陌生家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不怎么以前没有人高唱“只爱陌生人”。 男女合租的生活方式也为公司枯燥单调  相似文献   

5.
难在何处     
美国有个名叫琼斯的新闻记者,极为羞怯怕生,有一天他的上司叫他去访问大法官布兰代斯,琼斯大吃一惊:“我怎能要求单独访问他?布兰代斯不认识我,他怎么肯接见我?” 在场的一个记者立刻拿起电话打到布兰代斯的办公室,和大法官讲话:“我是明星报的琼斯,我奉命访问法官,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很快,他放下电话,对琼斯说:“你的约会安排好了。”  相似文献   

6.
侯军 《全国新书目》2010,(11):78-79
4月28日下午,办公室电话铃声响了起来,话筒里传来的是陌生的女声:“您是侯军先生吗?太好了,终于找到您啦!我是谁?您肯定不认识我,但是,我从认识我爱人那时起,就老是听他说起您的名字,我是替他找您的,老费劲了!我爱人是谁?哦,他叫何玉鹏,也是您的同行,是大连新商报的记者——您还记得吗?二十多年前,  相似文献   

7.
5月22日这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电话:“你是汤礼春先生吗?我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的张虎迪。”“你们找我有什么事?”我尽量平静地问道。“哦。是这样,我们准备做一期关于教育方面话题的节目,想请你参加。”“请我参加?。”我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意外。我好奇地问:“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我们看到你写的一篇作品《儿子的拍马成长史》,觉得很有意思,跟我们这次话题有关。这样吧,我发过去一个传真,上面有一些问题,想请你出点金点子。”“好吧。今晚我好好想一想,明天上午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口答应下来。放下电…  相似文献   

8.
《军事记者》2006,(6):72-72
当本期新闻函授学习步入正轨,学员们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开始拿起笔进入采写实践的时候,许多学员的心头却又有了一个新的困扰:没东西可写。我们每天都会接到学员们急切的问询:我本来就生活在基层,可为什么老是没东西可写?从理论上讲,“没得写”的原因,往往不是生活中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而从实践上来看,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为什么一个老通讯员或有经验的记者,总是有写不完的新闻线索,而初学写作的函授学员就是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闻呢?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检查一下,找找原因:——从客观上讲,是否有个“审美疲劳”问题?经…  相似文献   

9.
李幺傻(笔名)《暗访十年:无数次死里逃生》作者,暗访过职业乞丐、妓女部落、血奴、代孕妈妈、地下钱庄等几十个黑暗部落,被网民封为"最神秘的暗访记者".不见天日,却乐在其中记者:您作为暗访记者,不可避免会遭受人身攻击、法律纠纷或各方面的压力,您遇到过怎样的情形?李幺傻:我在《暗访十年》中写到很多自己当初暗访时面临的危险境地.暗访小偷群落一个月后,被小偷在大街上撵打;暗访假烟团伙时,被对方跟踪;暗访酒托团伙时,被堵在卫生间搜身;暗访假钞团伙后,连续一个月接到威胁电话;有时候还接到电话说,从美国邮寄的高档商品到了,让我去领,对方已经付钱了,如果我贪图小便宜,一定会自投罗网.  相似文献   

10.
1983年夏天,在忙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里,经常能接到这样的电话: “请帮我买一套《外国文学》卷,可以吗?”“现在北京市脱销了,我有个亲戚,因工作需要,能不能协助想个办法?”“什么时候再次印刷?怎么个预订法?要不要把书款先寄给贵社?”国外有的专家也写信来问讯。  相似文献   

11.
姚磊  周泉元 《视听界》2000,(1):54-55
“您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您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听众信箱’为您分忧解难……”这熟悉而又亲切的话语,不时回旋在昆山上空。市民纷纷通过电话、来信和来访的形式向我们“听众信箱”反映各类问题。据统计,每个月“听众信箱”接待投诉均在一百多次,其中有近60%的投诉来自农民朋友。投诉问题95%以上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这个节目不仅为政府部门与老百姓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还为一些老百姓伸张了正义,讨回了公道,解决了有些多年拖而不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垃圾邮件泛滥成灾1、垃圾邮件对众多的网民来说并不陌生,但垃圾邮件的蔓延速度着实让人震惊。也许两年前当有人提起垃圾邮件的危害时,您也许会出这样的疑问:“情况真的如此而已严重吗?我不过偶尔才收到一封垃圾邮件,点击一下鼠标就删除了。”而两年后的今天,您可能每天一开机什么也不做,光是清除邮箱  相似文献   

13.
喂,汽车!     
朱叶青 《出版参考》2006,(14):13-14
一天清晨,我正做着大梦,迷糊之中接到一个电话,我最讨厌有人在我睡觉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有人问:“桑塔纳小汽车卖多少钱一辆?”我就没好气地说:“我没有桑塔纳,只有一辆自行车,飞鸽牌的, 而且也没有打算卖,你如果不是和我开玩笑,那么你肯定是打错电话了。”那人报出电话号码,没错,正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庞杂的时代 这是一本庞杂的小说 闫文盛(以下简称"闫"):邱先生您好,早在10年前,我就读过关于您的访谈,此后一直留意您的创作,所以对我而言,您早就不陌生了.不久前看到刘震云先生为您的新长篇<教授>作的序,中间有一句话,"也许,他要的就是浑浊和新生",读过后印象很深.那么,我们就从您的这部著作谈起吧,为什么会想到写<教授>?这是您写作的一个自然延伸吗?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的事情常常是这样:我愿意的、应当的却不能够,能够的我又不愿意。我们怎么可以老去考虑“应当怎么样”呢? 现在有好多书我看不懂,(冯亦代插话:你不必示谦,看不懂的不是你一个人),我读德国的形而上学的东西比如康德的“三大批判”都没有那么费劲。我也曾对一些书进行语法分析,分析后才发现,原  相似文献   

16.
一个地方行业协会何以率先叫板国家版权局?在过去的一周里,广州娱乐业协会的会长黄世球成为了新闻人物。但媒体的关注和话题的敏感,却让他很矛盾。一般情况下,在刚接到媒体采访电话的时候,他会抱怨着不要再骚扰他了,他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但随后,他会在深呼吸的调整后,滔滔不绝地陈述协会的一揽子观点。他不停地通过电话向外界重复一句话是:“我再重申一遍,我们不是反对收费,我们是反对这种收费方式。”统一与分歧11月24日,他在接受本刊采访的一个小时里,接到6个这样的电话,向对方抱怨了6回,重申了十多次他的观点。然后他开始当着记者的面,…  相似文献   

17.
“丁零零……” 10月31日,星期一。上班后我刚在桌边坐下来,办公室的电话就响起来。我的心咯噔一下悬到了半空,犹豫着慢慢拿起话筒。 “你们怎么搞的?昨天的一版标题有两个错字,太不负责了!” “请您读读文章。这是我们的一次尝试。您贵姓?” “我是兵团机关的,姓刘。文章我一定读,看你们能‘尝试’出啥名堂。哼!” 我坐下来,长出了一口气。电话又响了,是一位姓丁的读者从工厂打来的,嗓门挺大,几乎是“破口大骂”了。他也是看到报纸就来气,文章没有读。我耐心地请他读了文章再打电话来。电话再响,我没有接,悄悄溜了出来。 中午进门,几位同事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有16个电话为星期日的头条叫好,其中刘、丁两位先生点名“要见见你”。  相似文献   

18.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19.
尽管咚咚才五岁,却对自己是怎么来的十分好奇。这段时间一直缠着妈妈问,“我到底是怎么来的啊,为什么会有我?”这让咚咚妈妈很为难,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相似文献   

20.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