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历史小说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着庸俗化、漫画化、粗鄙化的倾向,历史小说创作必须注重历史意识、现代意识、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达斡尔族长篇小说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长期以来达斡尔族长篇小说创作的停滞和困窘状态。在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历史大背景下,创作观念、题材观念及历史观念的演变使达斡尔族作家们拓展了审视历史的视野,特别是长篇历史小说的作者力图以现代意识和新的审美眼光,观照达斡尔民族发展的历史,从历史的兴衰演变中发掘令人惊醒和深思的内容,以寻求民族振兴的通途。在艺术形式上,达斡尔族长篇历史小说大都具有情节曲折生动,结构壮美,情节描写与心理分析相交织,节奏鲜明,张弛有度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语言问题决定着历史小说创作的真实性程度及艺术成败。凌力历史小说注重探索语言的“历史/现代”形态;适度掌控叙述节奏,形成适中有度、放任中有收束的叙事风格,含蓄蕴藉的情感表达方式;努力发掘语言背后的历史情韵与文化意蕴等,形成了鲜明的诗性特征,为近年来历史小说创作的语言探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大碰撞和大融合时期,是现代小说的黄金期。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为我们掀开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新的一页。他的历史小说创作以现代视野审视历史、融贯古今,解构人物,艺术手法别具一格,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历史厚度,又立足于现实的生活思索,独成一体,成为20世纪现代历史小说创作范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台湾作家高阳不愧为一位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精通中国古、近代历史、识见不凡的历史小说家。在30余年(1961~1992)的时间内,他精心创作了近八十部长篇历史小说,总计三千多万字。他的历史小说以其独特的史家眼光和创作风格,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在中国现当代长篇历史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大众文化影响下,二月河通过自觉的艺术实践为历史小说的大众化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他的历史小说注重书写权欲、情欲等世俗欲望,但同时也有超越大众的精英化吁求,并巧妙汲取民间资源融入其中。他所遵循的创作原则,促进了历史小说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历史小说的创作题材,因此历史小说不能完全离开历史随意地创作.然而,同是历史小说却可以有不同的样式,这关键要看小说家从什么角度切入历史.施蛰存与冯至的历史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认识历史小说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60年代中期,陈翔鹤的历史小说受到批判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对陶渊明的评价,借古讽今,嵇康的叛逆精神,历史背景.他的历史小说因为坚持个性化的历史叙述,偏离了主流文学的要求而受到批判,这种政治化的批评给当时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十分有害的影响.虽然他的个性化创作受到过批评,但在文学史上仍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推动了当时历史小说创作的小高潮,而且其创作方法对后来的新历史小说创作都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历史小说"借助虚构的历史背景剖析人性,通过众多悲剧人物和悲剧情节反思生存的悲剧性。新历史小说之所以能圆满地实践大量的悲剧创作,主要源自于作家对"文革"后深化的"人性"理念的积极回应、源于本体的悲剧意识的复苏与作家生活经历的契合以及历史视野中的人性化叙述赋予悲剧创作以当下可能这三个方面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0.
周梅森的历史小说创作颇丰,且与传统历史小说有较大异处,曾在八十代初的文坛引起波澜。周梅森的历史小说代表了新时期历史小说转向的开始,他在历史中与现实对话,作品经历了由国民性反思到人性追问的变化,始终执着于打通一条历史与现实相接的通道,以文学的方式解决现实何以如此的问题,呈现另一种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结方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世纪出现的现代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和长篇历史小说等几种重要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历史观念进行粗略地扫描,从中探寻20世纪历史小说创作观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3.
熊召政的《张居正》问世以后,学界曾有过历史小说创作的真实性问题论争,这场论争虽然一度异常尖锐激烈,但很快就沉寂下来。因为历史小说虽冠以“历史”,实在会与历史保持距离,不然就称不上小说了。就连历史小说的典范之作《三国演义》也有“七实三虚”的评价,一虚就难免失历史之真。熊召政自己也说,他最初的创作希望贴近历史,却因读者反映不佳而改弦更张,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的历史小说遵循“注重史料的解释和对于现实的讽喻”的创作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审视历史,传达深广的时代忧患意识,表现强烈的主体情感,达到历史、现实和自我三者的有机结合,营造崇高的悲剧美,采用心理分析的表现手法,推动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是随着“五四”运动的大潮而产生的。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已经舍弃了传统历史小说“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桎梏,从开启民智、振兴国家的目的出发,“以古讽今”、“以古鉴今”,既注重文学的艺术创造性,也注重文学的社会教化作用。对今天的历史小说创作也很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二月河的“皇帝系列”丛书的轰动现象,揭示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在新时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说明历史小说的创作必须遵循其必然规律──那就是人民的需要。同时,简述其本人及创作概况。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历史小说遵循“注重史料的解释和对于现实的讽喻”的创作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审视历史,传达深广的时代忧患意识,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情感,达到历史、现实和自我三的有机结合,营造崇高的悲剧美,采用心理分析的表现手法,推动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历史小说是文化转型与历史观念革命的产物,成为新文学小说一个重要的门类。其时历史小说理论建设抓住了"历史"与"小说"关系的关键,创作实践则以现代意识重新表现历史和历史人物,体现了古今历史小说质的区别,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广阔的艺术空间,在历史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问题上,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周梅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了大量以民国史为主的历史小说,这些小说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周梅森凭借庄严的历史小说创作步入文坛,在前期即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受商业化影响周梅森的历史小说呈现娱乐化倾向.1996年后他完全转向现实题材的创作,这是历史想象需求的终结,是历史题材的现实困境的表现,也是周梅森等新历史小说家们"互文性"策略的陷落.  相似文献   

20.
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和冲击下,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不仅扩大和深化了表现领域,获得了批判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持和精神资源,而且改变了传统历史小说注重情节演绎的叙述模式,拓宽和丰富了历史小说的写作途径与探索空间,实现了历史小说在文体和审美形态上的创新与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