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林旦旦 《华夏文化》2005,(4):64-64,F0003
20世纪初年学堂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大部分从日本编译而来,多数又以文言文形式,不适合我国幼童教学之用,所以有识之士开始尝试以浅近的白话文编写历史课本。清末以出版白话文教科书闻名的是“彪蒙书室”。创办人是钱塘人施崇恩,字锡轩,是一位举人,总发行所设在上海四马路望平街。彪蒙书室历年出版的各种小学教科书不少于75种,其中历史类的有《初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初等小学中国历史教授法》、《绘图蒙学中国历史实在易》、《绘图蒙学外国历史实在易》、《绘图中国白话史》、《绘图外国白话史》、《绘图中外豪杰史读本》、《绘图中外神童史》、《中外历史分类问答》、《杭州乡土历史教科书》,在晚清历史教育界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克明 《寻根》2001,(3):101-105
中国绘画艺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画史画论,各家录,十分丰富。这些画史画论不仅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理论的系统总结,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重要历史献。大量古代绘画作品所体现的数学内容以及画史画论中有关科学技术及数学方面的记载,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与数学的关系,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城市史研究领域可谓硕果累累,呈现出蓬勃的学术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不少学大胆突破,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更加生动细致的笔触来解读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不仅拓宽了城市史研究的领域,而且也丰富了城市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何一民教授新近所的《传统与变革——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现代化的轨迹》就是这样一部力作,它以一种全面、客观、科学的眼光和方法解释中国城市发展,不仅为城市现代化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单体城市研究和不同类型城市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在学术上广有建树的萧君和、彭年等在统一潮的激励下,倾注他们的心血和热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考证、发掘、审视、研究,探求中华统一历史的行进轨迹与发展线索,撰写了近30万宇的《中华统一史》。经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多方努力,使《中华统一史》一书在1997年内得以出版。阅读《中华统一史》,深感其内容新颖,史料翔实,特色突出,见解独到,不仅是一部有价值的学术力作,而且是历史科学领域中的补阙之作,是中国门类史、方面史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艺伦理思想的发展曾耀农先秦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时期。此时,诸子并出,思潮叠起。文艺伦理思想在这个时期埋下第一块奠基石。孔子的文艺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理论家。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  相似文献   

6.
1995年国家教委提出编写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包含有文科教材。 1995年春夏之交,国家教委高教司文科处处长刘凤泰同志找我,要我负责组织编写《中国历史》教材的任务。我有顾虑,因为我没有在大学教过中国历史课程。只是多次讲授中国历史中的一个分支:中国思想史,由我任总主编不甚合适。凤泰同志说,编写中的困难,教委文科处可以帮助解决,各分卷的主编要聘请有经验的中国历史教授来担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上马了,当年夏季在东北师大召开了第一次编写会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史研究地理取向的形成,受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国外中国城市史研究和城市空间理论的影响。对于城市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源于城市及其历史发展的地理因素,也得益于地理位置理论、中心地理论、城市—地区理论、空间理论、人地关系理论、聚落类型理论等的作用。从聚落地理学来看,城市史学应该加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历史聚落地理的专门与整体综合研究、城乡关系史的聚落地理学研究、聚落类型及规模与区域城市化研究、城市史的人地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8.
陈星灿 《寻根》2005,(4):59-61
不少历史书说中国人刷牙的历史很悠久,甚至早在唐代,刷牙已较普遍,理由是敦煌石窟中唐第159窟《弥勒经变》中有《揩齿图》(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这个说法虽然有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9.
论陈寅恪的阐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坚执中国文化本位的思想,以种族与文化的学说治史说诗,目的是在史中求史识,通解历史上的文化中国。而实现此一学术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在充分占有和甄别史料的基础上,对摄取来作为研究对象的古代载籍和历史人物,进行诠解和阐释,以重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历史人物的心理结构。在这点上所有历史学者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先生坚执中国文化本位的思想,以种族与文化的学说治史说诗,目的是在史中求史识,通解历史上的文化中国。而实现此一学术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在充分占有和甄别史料的基础上,对摄取来作为研究对象的古代载籍和历史人物,进行诠解和阐释,以重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历史人物的心理结构。在这点上所有历史学者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本是一套由著名思想史专家张岂之教授主持、由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学术著作。该书在总结50年来、特别是2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思想发展历史提出了新认识。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从学术史角度深化思想史研究,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2.
屈指算来,中国电影的首映史应该是从1905年夏秋之交的某一天开始。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的丰泰照相馆,一位叫任庆泰的人放映了一部全长三本的《定军山》。从此这个古老的国度就开始了穿行于光影之间的传奇之旅。百年的影像变幻交奏出中国追求现代性的沧桑历史,而银幕上无数张鲜活生动的面孔就成为这部乐章中最为感性与迷人的音符。同样,对复杂难解的中国电影历史而言,它们也分别传达出解读这则多元方程的多重面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如同史华慈在其文①中说明,中国人对历史的态度具有两个特徵,一是没有一个超越的上帝的观念,一是主张有一种宇宙遍在而且均一不变的规范性秩序之存在。这种秩序即所谓“道”,据信它在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三代’时曾具体实现。虽然,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力于实现这种规范秩序的重要性有着不同类型的解释,但很明确的一点是,从很具意义的一面上来看,中国史学立场的此一特徵与西方背景中的史学大不相同。如同 Yves Chevrier所主张,因为通过写历史(的方式)而使道得以显见于世②,故这种道与史的紧密关系赋予了史学在…  相似文献   

14.
《周易》凝聚了中国古代先民理解世界的智慧,它奠定了中华明的根基,所以古人称赞它是大道之源,群经之首,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始终。历代贤哲非常重视对《周易》的诠释,解易之作汗牛充栋,可以说易学诠释史与中国古代明史的发展相伴随,由此可见对易学史的研究在中国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汪学群研究员所《清初易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版,47万字)为易学史研究园地增加了一朵新葩。  相似文献   

15.
谈《秦皇征战图》的艺术成就冯立深秋。雨雾中我来到张义潜先生寓所观画。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卷,使我对画家精湛的技艺和勤奋笔耕的精神至为感佩。在史的海洋里,他努力开拓中国历史人物画的新境界,展示民族艺术的审美思想。《秦皇征战图》这幅巨作,就是典型的代表。这...  相似文献   

16.
《陕西古代史》的特点张思恩陕西历史博物馆史学专家杨东晨先生呕心沥血5年撰写的《陕西古代史》,最近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陕西古代史》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以中国史通揽陕西史在研究地方史中,容易出现的倾向是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夸大地方性。作者撰...  相似文献   

17.
宜宾是中国历史化名城和酒化名城。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物,翔实地记录了宜宾酿酒的漫长的岁月,书写了宜宾酒化的光辉篇章,成为后人了解和探索酒都宜宾及中华酒化史的一个多棱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小说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小说的演进陈平原陈平原教授的《中国古小说的演进》,追踪了中国古小说──从汉魏六朝到宋元明清的杂文杂传、志人志怪的文言小说──的历史命运,在“史”的框架中突出了“体”的演进。从本期起,分四次连载。·编者·起源与分类如果作语同梳理,“小说”一词最早...  相似文献   

19.
欧美近代文化,以14世纪文艺复兴启其端,以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为其形成的标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作为与欧洲中世纪神学完全不相同的文化形态,参与了欧洲冲块封建意识形态的斗争。欧洲近代思想的先驱者们,曾经广泛而狂热地运用中国的文化材料,守护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的摇篮,并在尔后形成的西方近代文化中留下了不灭的光辉。欧洲人大约八16世纪开始,把寻求摆脱神学迷狂的眼光转向中国。当时,葡萄牙著名的学者乔安·巴罗劳斯(JoaodeBarros1496-1570)在其所著的《每十年史》的《第三十年史》中,第一次以文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是方豪撰写的一部人物传记集 ,也是他研究天主教史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中国天主教史上有关人物作为叙述中心 ,以人为经 ,以事为纬 ,史以人类 ,人以史传 ,基本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从人物的活动中可以窥见当时教会的活动情形 ,实为一部中国天主教史。首先 ,方著虽为列传 ,实重“史”字。无论是从书名、选材到整部书的结构安排 ,无不体现这一特点。在序言中 ,方豪对其书名有一解释 :“我之所以取名《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而不取名《中国天主教人物传》 ,可见我重在‘史’字。”从全书来看 ,书中所列人物 ,以记其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