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难的难以避免决定了灾难新闻的必然性。新闻讲求报道效果,作为媒体莫不希望自己的报道引起更大的社会效果。我们将灾难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门类,必然要关注其社会影响,探讨其报道效果。灾难事件因报道目的、叙述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经济新闻社会化,就是以社会新闻的形式报道经济新闻,使经济信息社会化,硬新闻软化、通俗化、大众化,有较强的可读性。 新闻心理学告诫我们:人的心理活动往往受制于对他有意义的事物。我们的经济报道要做到社会成员共同感兴趣,使社会各界读者产生共鸣,达到好的宣传效果,就必  相似文献   

3.
车晓阳 《报刊之友》2012,(10):120-121
本文以南阳电视台做好典型报道为例,探讨了如何破解典型报道难的共识,指出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社会责任感,通过不断学习,为做好典型报道做好思想、业务准备;选择具有新闻特性的典型推向社会;持之以恒做好典型报道,继续关注已推出的典型动态。从而增强媒体的权威性,为我们的社会的进步发展承担起新闻喉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车晓阳 《今传媒》2012,(10):120-121
本文以南阳电视台做好典型报道为例,探讨了如何破解典型报道难的共识,指出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社会责任感,通过不断学习,为做好典型报道做好思想、业务准备;选择具有新闻特性的典型推向社会;持之以恒做好典型报道,继续关注已推出的典型动态。从而增强媒体的权威性,为我们的社会的进步发展承担起新闻喉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闻记者报道突发事件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旦社会道德和专业需要之间出现了矛盾,新闻记者该如何进行选择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新闻记者除了要将采编以及报道新闻的工作做好之外,同时还要积极的践行社会道德。但是现在在报道突发事件的时候一些新闻记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注意到,抢现场在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下应该要比抢新闻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新闻记者必须要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具有充分的认识,将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树立起来,对人文关怀予以更多的重视,从而使自己的道德素养得以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6.
我们所说的新闻人物是指新闻事件和时尚中的代表人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选择,新闻事件和时尚中可供报道的代表人物范围扩大,人物报道出现新机遇。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在变化、深化新闻媒体报道新闻人物,与报道新闻事件一样,要坚持正确?..  相似文献   

7.
社会新闻是以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中可歌、可喜、可爱、可惊、可憎的事为报道题材,以反映社会风貌、社会道德为主旨,具有社会教育意义和普遍兴趣的新闻。 需要告诉通讯员的是,我们社会主义报纸上的社会新闻和西方资本主义报纸上的社会新闻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社会主义报纸发表社会新闻,是要反映改革开放年代人们心态的变化,弘扬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鞭挞种种不良现象和歪风邪气,扶正祛邪,潜移默化,激励  相似文献   

8.
经济报道如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新闻界在新闻改革中正在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全国农业报道研讨班的热门话题。学员们认为,现在的经济报道面还太窄,往往是经济工作、经济领导或经济政策的报道,往往是政策加例子,或用例子解释政策,这样的报道很难使群众把它看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拓展报道思路和报道面。为此,需要改进和加强的主要方面有: 一、信息经济新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我们,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闻媒介应该提供大量的简单明了的商品信息。这种信息经济新闻要注重可信性、可用性。在国外,人们把这类新闻称为“可供你使用的新闻”。目前,在我们的报面上这类新闻不但量少,而且提供的信息还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索新路子。地方报纸尤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新闻报道。二、社会经济新闻。这是从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交叉结合的角度采写的新闻。它透过社会现象看经济,透过经济现象看社会,抓二者的结合部。《人民日报》曾就一位女厂长被厂里一位工人杀害的刑事案件,透视经济改革的深层问题。《科技日报》曾就一位科技人员承包企业的奖金问题,透视社会各种人对经济改革的心态。这类新闻的采写和编辑,给我们提出了思维方式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要善于举一反三。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此,才能出新,才能有新的立意和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9.
社会新闻的定义和地位 “社会新闻”这个名词,在过去一段较长时间里,我国新闻界较少提及。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来给社会新闻下定义——社会新闻是侧重报道世态人情、社会道德风尚、人们业余生活及某些社会性事故、犯罪的新闻。 这个定义主要是从报道内容上来讲的。事实上,我们也许还可以从报道角度上给社会新闻另下定义。但根据我国的国情,如此下定义可能会引起诸多争议,造成一个模糊概念,难以指导工作。 社会新闻内容丰富多彩,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给它分成几类:社会生活新闻,社会道德风情新闻、社  相似文献   

10.
所谓报道转型,就是从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新闻打天下、负面报道为卖点的办报理念转向做大做强正面报道,向正面报道要可读性的理念上来。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走过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2001年,我们提出了向正面报道要可读性的命题。2005年,我们又提出了"竞争  相似文献   

11.
政治家的导向观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在法制新闻舆论监督报道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新闻选择.坚持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法制案例.传递正确的法治理念,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是非观。这是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从事法制新闻舆论监督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典型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头戏”,在日常新闻工作中,能否搞好典型报道也是衡量一个记者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要全面认识典型报道这个新闻现象,切实加强典型报道,以便更好地引导舆论,指导工作。加强典型报道,必须坚持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的原则。提起典型报道,人们往往拿它和文学典型相比较。我们要对两者之间的区别有正确认识,文学典型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艺术的真实;典型报道则通过确凿的事实再现社会生活,是完全的真实。但两者使用的手法有时可以通用,这就容易因使用手法不当造成新闻失实。例如,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  相似文献   

13.
陈涛 《新闻传播》2010,(5):110-110
社会新闻是最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也是当前媒体竞争的主要新闻资源。社会新闻的新闻性、贴近性和可读性是其独有的特质,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都是比较现实的题材.比如商家和顾客发生了纠纷、邻里关系出现不和谐、某某群众的利益受到了侵害等等,在做这些报道时,都需要我们有客观的角度、理性的思索、公正的分析,更需要我们要坚持媒体的原则和立场.才能达到报道宣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那卫华  顾宇 《新闻传播》2010,(4):121-121
作为一名在小地区范围内工作的记者,受地域和环境的限制,我们所报道的新闻免不了要有一些模式化,时间久了,受众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为了不断提高新闻质量,丰富新闻内容,使其更具社会价值和指导作用,我认为新闻写作应在报道形式和报道方法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归纳起来,即要在新闻稿件的求新、求变、求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首先应考虑其社会效果,特别是对于比较敏感的社会问题,报道更要慎之又慎。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从而,把握住哪类新闻该发,哪类新闻不该发。比如,河北省一家报纸曾刊登了  相似文献   

16.
黎值在《社会新闻之我见》一文中指出,社会新闻并非是区别于正规的政治、经济、外事、科技、文化等新闻的一个独特的、几乎包罗万象的新闻品种,而是以社会各阶层的人、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包括社会思潮、生活方式等)为报道对象的新闻。搞清这一点,既可使我们集中力量报道好我们的社会及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道德风尚、精神面貌,又可防止一味追求珍闻、奇闻。怎样写好社会新闻,黎文认为应注意几  相似文献   

17.
如何写活经济新闻是长期以来新闻界不少同仁一直探讨的话题。我们认为,于社会新闻的角度来采写经济报道,是写活经济新闻的—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我们知道,社会新闻一般是关于社会风气、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以及各种奇闻趣事的报道。这类新闻通常具有的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新奇性等特点,有较强的可读性,更容易赢得受众。  相似文献   

18.
王文勇 《新闻实践》2005,(11):53-53
社会新闻虽然不是党报报道的主要内容,但如今不少党报也在积极探索社会新闻的报道路子。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增强社会新闻的亲和力,是提高党报社会新闻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聚焦百姓生活,在报道内容上体现亲和力 党报社会新闻的报道对象应该定位在哪里?我们的实践是:深入百姓生活,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百姓困难,关注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就关注百姓生活这点来说,党报社会新闻和都市类报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都  相似文献   

19.
(续上期 )3 如何把握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问题。硬新闻是指有关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的重大政治、经济、决策、政策等的报道。软新闻是指社会生活、人文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报道。硬新闻由于其内容的重要性、权威性、指导性 ,重大决策、政策的信息性及其同老百姓工作、生活的关联性 ,不仅是媒体的重要报道任务 ,也为百姓所关心。所谓媒体要满足社会的“知情权” ,主要就靠硬新闻。因此必须把硬新闻做足、做好。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常常把硬新闻写得很硬、很干、很高、很远、很空、很泛 ,甚至公式化、文件化 ,而不善于跳出程式化报道 ,从受众的视…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报道深度通过对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材料系统的分析解释,揭示出新闻事实的性质、起因、后果、趋向等问题,对社会现象、生活现象、经济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矛盾,揭示本质,从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深度",它不仅要表达发生了什么,还要究其原因,探索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并将怎样继续发生。搞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关键是要在深度上做文章。那么如何使我们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具有深度呢?要有个好的选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