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一个人赤条条地来到世界,爱与被爱就开始了,并相伴一生到达终点。但是,人世间却演绎着悲欢离合的爱的不同故事。有些人在两情相悦中获得快乐,有些人在相濡以沫中获得幸福,有些人在相互支撑中获得依靠,有些人在相互照耀中获得温暖……人们渴望爱人,也渴望能够被人所爱。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爱的制造者和守望者,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爱着这个世界。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人在爱中哭泣,彷徨,痛苦,迷茫,失落,甚至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个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来说,我不会像普通学校的教师那样桃李满天下,更不会像普通学校的教师那样有鲜花和掌声。我们面对的只是一群折翼的天使,他们可能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他们同样热爱生活、渴求进步。生命,总是有梦的,有梦想就有渴望,有渴望就有追求。作为一个人,学生更有生存、学习、爱与被爱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元代青楼女子渴望真情、渴望爱人与被爱,她们为极力成为一个"人",哪怕一个卑微的"人"而苦苦挣扎着。因此,青楼女子以其特殊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使其人物形象折射出深刻而经久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反映了先民的爱情生活,特别是女性的爱情生活.他们记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的历史,抒内心的体验,表达了一种对真诚的爱的渴望与追求.对诗歌进行梳理,以期探寻她们在恋爱、婚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5.
    
恰同学少年,对于爱的敏感、以及它带给人的眩晕、渴望与伤感,真实而动人。心灵的默切,“一刹那,你回首我抬头/听到你对我说两个字——再见/半个世纪仿佛在虚空漂浮”,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构成了诗的张力,如前实写分别,乃至与“回首寻望”想象之虚的结合,均含不尽之意。  相似文献   

6.
忙,实在太忙!每天都生活在紧张、繁忙之中,经常渴望有一天能赢得宁静。 喧嚣的社会,熙攘的人群,浮躁的人生。 面对这一切,更渴望那难能可贵的宁静。其实,奔忙一生,并不是要追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淡雅,也不是在渴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洒脱,而是希望静下心来,做一些较深入的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7.
刺客作为天地间第一激烈人,其行为绝非常人所能为。从心理学角度,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与“自我实现论”为基础,对《刺客列传》进行分析,刺客的心理动机主要是对亲和爱的看重,对尊严的渴望,对道义、名声及功业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8.
幸福之门     
每个人都向往幸福,每个人都渴望幸福,每个人都在用毕生的精力追寻着幸福。可是幸福在哪里?终于有一天,我从罗素的书中找到了答案,他说:“有三种伟大的情感支配了人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摧肝裂胆的同情。”罗素的一生就是追寻爱、追寻知识、追寻仁义的一生,博爱、知识、仁义构成了罗素通往理想世界的三重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深层心理学的视角着眼,探讨了郁达夫小说故事的潜文本。其所叙写的追逐性爱,或因爱而不可得,追求死亡,本质上是藏匿在作家潜意识中的寻求博大母爱,以及在“无爱人间”痛苦挣扎,陷入绝望困境时,渴望返回母体(原始自由状态),摆脱生存苦难,重获“安全”与“肯定”的现实投射,在小说文本的深层结构中,透现出作家对充满爱的人类美好生存环境的呼唤与期待。  相似文献   

10.
舒伯特《小夜曲》开头部分钢琴伴奏所营造的回声效果,是创作者精神气质上“自恋”的一个鲜明表征;歌词中对爱的热烈追求及感伤迷惘,意味着创作者对极端个人的自恋主义的摆脱;《小夜曲》后半部分,焦急、渴望、冲动的曲调,使生命在“忘我”中与宇宙融为一体,衍化为充斥于天地之中的“大美”,象征着创作者对自恋情结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陈染小说以其勇敢大胆的文本实验精神和女性个人体验的独特视角 ,从父母之爱、两性之爱和同性之爱三个方面 ,揭示女性面临的父爱的缺失、母爱的偏狭、友爱的背叛和性爱的畸型变态等等多重困境。她以对爱的追求为主线来展开她的小说 ,其实所要表达的是当代女性在解决了物质归宿以后 ,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追求。陈染也正是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代女性在获得个体意识独立之后 ,在社会现实中欲求不得、精神上无所归依的生存尴尬和女性价值观念的毁灭与再生这一新问题 ,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女性在爱的苦旅上的痛苦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阳光、空气、水、花草、树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大自然不会因为花不如草实用、草不如树高大而冷落花草。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我们要赏识孩子,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使学生爱写、乐写。  相似文献   

13.
我连续做了三届高三“差班”的班主任。在我所教的学生们当中,有的由于基础差。成绩赶不上去而妄自菲薄,自卑心理严重;有的由于长期以来倍受岐视和冷遇而自暴自弃;还有的则由于优越的家庭条件,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好爸爸”,一切依赖父母而不思进取。无所追求……但是,他们的心里都蕴含着一种渴望.,就是渴望别人理解。在与他们相处的日子里,我始终坚持用一颗爱心去教育他们,让爱的甘露流进他们的心田。让他们在理解和信任之中成长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品尝到了育人的乐趣。即使是“朽木”, 也能雕成“龙”  相似文献   

14.
彭莹  刘新春 《文教资料》2007,2(18):120-122
雨果.闵斯特伯克说:“渴望牢固的联系是每一个人类心灵深处的本能。”它表现为一种“使人渴望接近众人的群体意识”。早期古典教育致力于培养个体人关心群体共同体的伦理道德精神。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不断传递着关怀人类共同体的人文观念的信息——生存于自然、人类共同体之中的每一个体人无不需要道德的情怀,以谋求人类的生存。人是社会动物,必须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感觉自己的存在。追求人的“本真”,向往永恒的精神境界,以协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赋予了古典教育强烈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词典中,对“后进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形成的根源复杂,就像一个患了严重疾病的病人。病人需要营养,“鸡汤”乃很好的营养品,“心灵鸡汤”是使心灵得以滋补、润滑的灵丹妙药。“病去如抽丝”,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师的三“心”二“意”则是上乘的心灵鸡汤。祖母的爱心就心理学而言,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励是人自尊自爱之本,现实疗法创始人格拉泽指出:“人都有爱与被爱两种本能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则可能产生焦虑,抑  相似文献   

16.
王振华 《课外阅读》2011,(12):158-158
爱,是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圣地。我们所有的人,都在爱着和被爱着。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爱和给予爱。于是,爱就成了人与人交流中最为珍贵和美好的元素。  相似文献   

17.
曾庆彪 《中国教师》2006,(11):22-24
爱与教育从来都是水乳交融般地交合在一起的。爱是心灵之间的神圣联系,只有爱才能使教育的光辉润泽及每一个灵动的生命。无爱的教育历来遭人所诟病,如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所言,情、爱就是教育上的水,没有了情,没有了爱,教育就如无源之水,终脱不了一个空虚。在雅斯贝尔斯那里,“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教育是精神的相遇,心灵的交融,是人与人的关系,人对人的影响,它天然包含着一种神圣、高贵、伟大的情感,惟有那追求永恒和完美的爱欲品质才能与之相契合。教育与爱包容着相同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8.
李冶是中唐著名的女冠诗人,素有“女冠诗豪”之美誉。她与文人酬唱,追求着自我本色,个性鲜明,一生为爱执著。李冶的诗歌展露了她自由洒脱的精神状态、热烈大胆的情感渴望和体验深刻的生存焦虑,充满着对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爱这个字,从古至今,被人们赋予了无穷的生命力.渴望爱是每个人的向往,给予爱是每个人的心愿,把爱公平地洒向每个人的心田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作为老师的我,一直努力追求着这种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爱这个字,从古至今,被人们赋予了无穷的生命力。渴望爱是每个人的向往,给予爱是每个人的心愿,把爱公平地洒向每个人的心田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作为老师的我,一直努力追求着这种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