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琦 《新闻窗》2011,(5):81-81
民生新闻以人本关怀为立场,以平民视野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和决策权更多地让给平民百姓,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就在民生新闻"高歌猛进"之时,其自身局限性也慢慢显露出来,加之操作者的不当,使这种局限越发明显,民生新闻的发展似乎进入了"拐点"时期,综合起来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邬刚 《新闻世界》2010,(7):47-48
网络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通过即时性让新闻"滚动"起来;多媒体让经济新闻"活动"起来;交互性让经济新闻"互动"起来。  相似文献   

3.
军队报纸上非事件新闻已占到70%左右的比例,但其可读性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要改进军事新闻报道,就要把改进非事件性新闻作为重要突破口。可采取以下具体做法:抓"活鱼",让非事件新闻"新"起来;巧结构,让非事件新闻"活"起来;讲故事,让非事件新闻"实"起来;深挖掘,让非事件性新闻"强"起来。  相似文献   

4.
徐迅 《声屏世界》2014,(5):51-51
从"三贴近"到"走转改"再到"走群众路线",新闻媒体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采制出一篇篇形式活泼、内容充实的新闻。那么,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应该怎么样走群众路线才算是科学合理?一般说起来,时政新闻走群众路线要比社会民生新闻难,而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走群众路线比央视和省级卫视时政新闻更难。这是因为,其一,时政新闻与社会民生新闻定位不同,前者注重新闻宣传教育,后者注重新闻互动沟通。  相似文献   

5.
浅谈地方电视民生新闻热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地方电视媒体民生新闻取得了长足发展,作为新闻线索重要来源的民生新闻热线也真正"热"了起来。但火热背后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存在着问题类热线多、热线琐碎等问题。本文试分析地方电视民生类新闻热线遇到的"问题化"、"琐碎化"及其产生的原因,从遵循新闻选择规律处置民生新闻热线,以及在操作上实行归类处理等方面,探讨了电视民生新闻热线在的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6.
蒋京兰 《新闻世界》2010,(7):189-190
"民生新闻"应以"民"为主体,以"民生"为题材。因此,对"民"与"民生"的理解至关重要。"民"有"市民"和"农民",而"民生"有"大民生"("国计")与"小民生"。而现实的"民生新闻",却恰恰在这两点上存在误区:其一,可见"市民"而不见"农民",这就使得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缺席;其二,多见"民生"而少见"国计",这就使"民生新闻"流于形式、沦于琐碎。  相似文献   

7.
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电视公共新闻的本质是回归新闻的公共性,两者在本质上相通。本文试图借鉴公共新闻的公共领域建设特征,结合国内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探索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突破的途径,由"小民生"演变为"大民生"。  相似文献   

8.
民生新闻路在何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孙阳 《新闻世界》2010,(11):62-63
民生新闻走过了人见人爱的亲民性初期,进入到过于琐碎化而屡被诟病的阶段,面临"生存危机"。民生新闻到底该向何处走才能走出一条"生路"、才能在"后民生"时代继续保持活力?本文将对民生新闻的现状、民生新闻的弊端、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等三个部分进行梳理,提出民生新闻"融入主流是必然趋势、强调策划是生存之本、舆论监督是制胜法宝、人文关怀是终极品格"的观点,以期能为民生新闻找到走出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亚 《新闻窗》2011,(3):111-112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当下,众览全国各地新闻媒体,从报纸、电视到广播、再到网络,民生新闻都占据了主体位置,有的甚至占据了半壁江山。可以说,"民生"一词已经成为各家媒体的主打品牌。2010年11月正式改版的《黔西南日报》,从改版之日起更是把关注民生作为头等大事,专门开设了民生板块,  相似文献   

10.
江坪 《新闻实践》2011,(2):52-52
红网:《百姓呼声》 对于民生的问题报道,省级新闻网站都十分重视,几乎都设有专栏,名称也很实在,"民生帮帮帮"、"民生热线"、"焦点民声"、"网上民声"、"民声通道",等等,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心系民众、服务民众的舆论氛围。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名专栏——红网的《百姓呼声》,是其中一个典型。《百姓呼声》中有八个栏目:"投诉举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体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和各类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为满足普通观众对获取生活中相关信息的渴望与诉求,一系列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民生类新闻栏目越来越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如今此类新闻也渗透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影响着他们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民生新闻的崛起并非偶然,它是在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得到有效提升的社会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马静 《新闻世界》2010,(11):41-43
近几年民生新闻的发展呈现出滞缓的态势,并且受到学界、业界和受众等不同方面越来越多的批评与指正。如何使民生新闻突破现有瓶颈,在报道理念和操作实践方面适应当前的社会变革和受众需求,是新闻学界和业界亟待思考和解决的课题。美国传播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者教授詹姆斯·凯瑞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传播"仪式观"与"传递观"的概念。本文从传播"仪式观"的框架来审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探求民生新闻兴起的原因,尝试为民生新闻突破发展瓶颈找到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报道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2010年11月起,温州都市报推出"都市新闻·民生"版,在版式、内容上大胆创新,在文章和标题处理上力求"接地气",体现了"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着重突出民生新闻的地域性、贴近性、人文性,创新了民生新闻的价值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新闻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民生新闻中记者的采访是"第一环",也是关键的一环,其质量直接决定着整个新闻的成败。民生新闻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内容上锁定老百姓的生存状况、生活空间,关注老百姓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闻向来由于"冷、硬"而不受读者欢迎,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如何让经济新闻活起来、热起来,让读者不再冷眼相看,是时下经济新闻工作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经济新闻应凸显"民生视角",贴近百姓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喜闻乐见,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同,一时间民生经济纷纷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6.
王玮 《新闻实践》2011,(6):54-55
如果从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算起,经历了近20年风雨彩虹的电视民生新闻,从探索到不断创新、从成长到典型推广、从热捧到非议不绝,可以说,它仿佛已从"青壮年"步入了"更年期"。为此,我们必须冷静思考、创新举措、沉着应对,以便让百姓喜爱的电视民生新闻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之际,继续保持活力,实现"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7.
《声屏世界》2016,(1):123-123
江苏城市频道开创中国"民生新闻"先河,2016年深化民生新闻,开拓民生娱乐、民生服务,全面开启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薛熙 《新闻世界》2013,(12):38-39
关注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记录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矛盾或情感困惑,让新闻从重视"政治话语"回归到重视"民众话语",从宣传回归到生活信息传播,民生新闻因其内在的亲民性及广泛的情感共鸣,受到普通市民的喜爱。但同时它因报道琐碎、浅显而受人诟病。民生新闻在展示其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具体新闻活动中所存在的误区,走出误区,才能创建属于自己的新闻品牌。  相似文献   

19.
刘力 《新闻前哨》2012,(9):64-65
2002年江苏南京的《南京零距离》播出后,我国掀起了一股电视民生新闻热。走过10个年头,民生新闻的同质化、琐碎化,让观众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于是,作为电视民生新闻一种创新和延续,帮忙类节目应运而生,如《范大姐帮忙》、《小溪办事》、《帮女郎》、《帮女郎帮你忙》等等,这类节目以"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为宗旨,立足为百姓办实事,贴近生活,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史军 《新闻世界》2014,(2):22-23
"寻找民生新闻的另类和谐表达方式,用平和心态、艺术方式为民请命"。笔者觉得这句话意义深远。民生新闻是以区域为语境和视角,以民生为题材,以民生为中心。民生新闻不能只停留于琐碎和表面,应该考虑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再就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找到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形成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