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国强同学问“诗与词之不同处何在?”对于开始涉猎诗词的青年人来说,这是一个共同感到兴趣的问题。有人说诗的句式整齐,一般以五、七言为主;词则句子长短不一,故称“长短句”。然而仅仅从篇中句式之有长有短来区分诗词之不同,是不恰当的。因为有些古体诗中,也有长短不一的句式,如汉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武帝《瓠子歌》、《李夫人歌》、《落叶哀蝉曲》等均是。这种情况在古乐府中尤多。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二句是五言;后  相似文献   

2.
“词别是一家”的词体观念是对词这一艺术形式本体特征的理论概括,它强调词体作为一个独立、有机的整体以与诗、相区别,包含了对这一艺术形式各个层面和构成要素的分析和要求。在李清照《词论》中,这一观念为:声诗并:阐述词体的本体特征;评论作家:强调词体的艺术规范;主情致:揭示词体的形成功能。  相似文献   

3.
就中国古典文学领域而言,诗、词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长河的两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它们之间虽然有渊源继承关系,但各自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就在词达到成熟的宋代,人们对诗和词的不同已经有所体认。比如李清照就明确地指出了诗词之不同——词“别是一家。”后代很多词论家都对诗词的不同特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颇多启发人处。然而大都语焉不详。解放后的一些古典文学研究者大都偏重以文学的认识功能这一标准来评价文学,较少注意各体文学的艺术个性,对问更是如此。比如有人说北宋末以后就应该“词合流于诗。”  相似文献   

4.
《沁园春 雪》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用笔神奇的佳作 ,它们借外来之景抒内在之情 ,可谓字字珠玑。两首诗词有许多相似点 ,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又各有千秋。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这里 ,我们将两首诗词对比一下 ,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和同 ,以达到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之目的。一、相同点两首诗词都是描写壮丽雪景的 ,但它们绝非一般的咏雪之作 ,两位作者在诗作中表现出的是大手笔的风范。说到两首诗词的相同之处 ,笔者认为要落在一个“奇”字上。一奇 :冷暖反差奇两首诗词都极力渲染了北国隆冬的奇寒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上,分析文章的艺术特点时,常常提到“情景交融”。什么是“情景交融”?怎样认识“情景交融”呢? 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诗词的最高境界。在许多优秀的诗词中,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物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读之常令人有临景入情、留连忘我之感。因此,欣赏古典诗词,就不能不注意把握情与景二者之间的关系。古典诗词里情与景的交融大致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其一是绘景抒情。这样的诗一般是既写景又写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1956年8月《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艺术的民族保守性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古代的艺术,后人还是喜欢它。”毛泽东1957年《同冒广生谈诗):“旧体诗词格律太严,束缚了人的思想,一向不主张青年人花偌大的精力去搞。但老一辈的人要搞就要搞得象样,不讲平反,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词?……掌握了格律,就觉得自由了。”毛泽东1957年8月《读范词兼致江青》:“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  相似文献   

7.
“以文为诗”,按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指严羽批评宋诗的“以文字为诗”。(《沧浪诗话·诗辨》)它与“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共同构成了宋人诗歌的三大时代特色。 “以文为诗”,就是以作散文的某些手法(尤其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来作诗。具体说来,宋人的“以文为诗”,其表现形态约略可概括为以下8种: 一是句式参差。它不再在一首诗中,拘守于只用西言、五言或七言等比较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感情的变化,和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情况,错杂运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直至十七言等自由伸缩、灵活机动的散文句式,而不讲划一。但又总以某一种句式为主,构成大体整齐的样子,不失“诗”本体的特征。如郑侠《谢太守惠酒》、(《宋诗钞·西塘诗钞》一诗以七言句式为主,而杂以三言、四  相似文献   

8.
所谓诗(词)眼,是指一首诗(词)或一句诗(词)中统帅整诗(词)中心最精炼传神的一句、一词或一字。诗(词)眼是把诗词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的“聚光点”,是诗词创作艺术构思者的“焦点”,其作用在于揭示全诗词的主旨。如《春夜喜雨》这首五言律诗,全诗扣住了一...  相似文献   

9.
诗词作为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它的语法结构必须基本遵循民族语言的共同规律.但诗词语法又有不同于散文的特点,因为诗词的语言要更加精炼,要受到格律的限制,它不如散文那样自由,许多时候不能不在一般语法规律的制约下,依格律的需要而加以省减、变化.词跟诗,特别是近体诗,格律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语法也大体相同.然而近体诗每句字数固定不变,不是五字句便是七字句.词则由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均有,一个较复杂的句子还可以超越“格律句”的限制,所以词的语法就总体上说,更接近散文,比近体诗自由一些.但就某一个具体的词调说,由于各句的字数已经固定,仍不能不受拘束.  相似文献   

10.
纵观李清照一生创作的诗与词,可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两个时期。“靖康之变”以前,李清照的诗词主要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自由生活的向往、热爱;“靖康之变”以后,除了书写个人身世之感外,还加进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表达了诸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气节。比较李清照一生的诗、词.其词主要表现了一种“柔”情,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其诗则表现为一种“豪”气,在内容上已冲破个人的狭小圈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11.
刘红云 《双语学习》2007,(10M):151-151,153
提及诗词,会想到寥寥数字便是文,但却是语言高度浓缩又不失形神的一种艺术。其词文化内涵丰富,艺术风格独特。因此,想要翻译诗词绝非易事,要做到“忠实”与“达意”,使译文与原作相映成趣,更是难上加难。这一点,许渊冲先生给文学翻译树立了模范。许先生语言的精深造诣,艺术独创精神和高超翻译技巧,使诗词达至艺术之美又盎然诗情。本文拟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去体会许先生《唐宋词一百首》中所体现独创的艺术和盎然的诗情。  相似文献   

12.
读从前的诗文,时见“素面”一词,它用以形容女性不施脂粉之天然美貌。例如,五代杜光庭《虬髯客传》:“公遽延入,脱衣去帽,乃十八九佳丽人也,素面画衣而拜。”郁达夫小说《迷羊》:“但在这样近的身边,这样仔细长久地看她卸装后的素面,这却是第一回。”“素面”,又可以借用来喻花草的素雅清新。例如,宋代王十朋《丁香花》诗:“素面含情宋玉愁,仙肌带湿真妃澡。”而“素面朝天”一词,却极为少见。 不知为什么,“素面朝天”近几年竞常常出现于报刊中,但令人遗憾的是,全都用得不恰当。如若不信,请看看以下这些抄录的句子—— …  相似文献   

13.
自学报考汉语言文学的同学都免不了要过《古代汉语》这个“鬼门关”,它之所以难学难过,是因为它远离了我们现实生活,并且它又不是光靠背诵、记忆所能奏效的。在《古代汉语》中诗词律部分又是难中之难。下面我就诗的平仄部分谈一点学习过程中总结的小技巧,提供给广大同学。讲究平仄是近体诗最主要的特点,所谓“平”是指平声,“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看似复杂,其实每首诗不过由四种句式组合而成。其中五言律诗的四种句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我们姑且把它定…  相似文献   

14.
互文和对偶,就其外部说有相同的表现形式,但从内涵上说是各不相同的,是两种修辞方法,不可混为一谈。互文现在不太常用,多见于古文。古人为文,讲究词工句丽的形式,往往把一句话分两句来说,上下两句互相对应,互相补充,句式整齐,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所说的词"别是一家",就是说词应有别于诗,词与诗源同而流异,界线迥然,不能混淆,因而二者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境上,都应有所区别.这种区别自诗词分疆而治便开始存在,且越来越趋于明显.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是符合当时词的发展现实的,但她在关于诗与词的关系及词"协音律"这两个问题上,表现了明显的不足:过分地强调了"不可混淆"一面,而忽视了"互相借鉴"一面;过分地强调"协音律",把它看得过重,搞得过细过严,未免又有些保守.但她的<词论>,在文学批评史上有其特定地位.  相似文献   

16.
苏轼知密州时期创作成绩斐然。为怀念前妻王弗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虽然在悼亡词形式上有所继承,但于内容上则为开拓,当为第一首格高千古、影响后世的悼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集苏轼多年词风探索成果于一身,厚积薄发,终于成为开启词史上豪放一派的壮词;苏轼修葺而为千年名胜的超然台在当时已是名满天下,苏轼登台而作的《望江南·超然台作》用诗语描绘了北方小城的美丽春景,又富有哲理,堪称景妙论高、千年未解的的超然词;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为中秋绝唱,又以诗词形式集中国中秋文化之大成,对中国传统中秋节的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容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定化,成为中秋文化的典型代表诗词、中秋诗词当之无愧千古佳作。此四首作于密州的佳作,应当誉之为"密州四曲"。  相似文献   

17.
大量穿插诗词,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一大特色。它最初与民间的说唱文学和佛经的通俗讲唱形式有关,也与普遍崇诗这一文化背景有关。是为了适合广大接受者的艺术趣味,拓宽读者市场。同时,“有诗为证”是小说家们籍以增强叙事真实感的手段:“有诗为证”即有史有实为证。大量引入诗词又往往能将日常实事提高到诗的境界,增强小说的审美因素。  相似文献   

18.
面对困难重重的诗词教学,笔者以为必须树立五种观念,这五种观念也可以说是诗词教学必须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这五种观念是:整体观、感情观、诵读观、技法观、修辞观。下面笔者分别对这五种观念一一论之。 一、必须明确该诗和诗人在诗史上的地位及作用和该诗与诗人的关系及影响,笔者把这一点称为诗词教学的整体观。一首诗或词相对于诗词之河来说,不过是一滴水,但进行这首诗或词的教学必须明了这首诗或词在诗史上,在诗人的整体创作中所占的位置,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不至于仅把这首诗或词当作一滴水,而是把它看作诗词之河的一滴水,以其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教学境界。例如《雨巷》这首现代诗,相对于戴望舒来说,既是诗人的成  相似文献   

19.
大量穿插诗词,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一大特色。它最初与民间的说唱文学和佛经的通俗讲唱形式有关,也与普遍崇诗这一文化背景有关。是为了适合广大接受者的艺术趣味,拓宽读者市场。同时,“有诗为证”是小说家们藉以增强叙事真实感的手段:“有诗为证”即有史有实为证。大量引入诗词又往往能将日常实事提高到诗的境界,增强小说的审美因素。  相似文献   

20.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