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树勇 《中国索引》2007,5(4):38-41
《易经》的存在超越时空。论及《易经》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摩尔(Steve Moore)将它媲美于西方的《圣经》。他指出:如果一本书的重要与否可以用读者的数量、为之而作的评论的多少、注释和翻译的质量,以及更主要的,该书跨越地域和国界而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来衡量的话,人类只有两本书可以相提并论,那就是西方的《圣经》和中国的《易经》^[1]。在中国,溯其起源,《易》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战国春秋之后就尊为五经之首,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复“古《易》”运动中,学者关于“古《易》”定义的认识有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即从“古本《易》”的单一层面逐步发展到兼容“古本《易》”与“古文《易》”两个层面。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学者对“古本”“今本”“古文”“今文”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不尽相同,并常与汉代的“古文经”“今文经”概念发生交叉和混淆。本文深入挖掘了宋代参与复“古《易》”运动的学者对“古《易》”所下定义的演化过程,探讨了由定义演变而形成的三个阶段各自的“复古”特征,以期厘清宋代“古《易》”与汉代“古文经”的关联与区别。文章还讨论了宋代各家编定的“古《易》”之作的相关文献问题,尤其是《通志堂经解》所收《古周易》一书的疑团。  相似文献   

3.
《易经》是一部博大精深、融会贯通的巨著。本文作者阐述了《易经》中的和谐统一理念、“中庸之道”思想以及《易经》的持经达变观点,并将“此三”称之为“易经”梭面所折射出的三色光华。  相似文献   

4.
由张文郁、宋文安合著的《周易人生哲理博览》一书,从多角度,全方位论述了《易经》有关人生的哲理内涵,评介了该书的内容,结构,特点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忆路遥     
陈幼民  大汉 《出版参考》2007,(12):48-49
近日看电视.有一个观众互动节目.题目是“影响我的一本书”,观众短信踊跃,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五经     
《五经》是儒家五部经典著作,即《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为孔子编定,但后人认为不可信。《书》即《书经》(又称《尚书》),为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的。《礼》即《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似文献   

7.
张燕 《新闻前哨》2013,(10):75-76
讲述类栏目最初出现在央视的《焦点访谈》,其内容宽泛,问题尖锐,吸引了不少关注。后来,这种形式被报纸借鉴。诞生了情感讲述专栏。以湖北地区为例,《武汉晚报》的“百姓讲述”、《楚天都市报》的“讲述”、《楚天金报》的“百味人生”、《武汉晨报》的“倾诉热线”……这些专栏一办就是好多年.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8.
《汉书·艺文志》中的齐学和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荣贤 《图书馆杂志》2003,22(12):68-71
《汉志》以书目著录为主要形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中可以甄别出西汉今文经学内部齐学和鲁学之间的纷争。认为鲁学以《礼》、《鲁诗》、《谷梁春秋》、《鲁论语》为主要经典,它以礼乐为学术重心,重视家法和师承;齐学则是以《齐诗》、《公羊春秋》、《尚书》和《易经》为主要经典,其学罕言礼乐,长于发挥,而其所发挥又多以“天人之学”为旨归。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四库全书》书前提要相较于《四库全书总目》的优长状况及程度的认知,尚多属臆测.本文在系统比勘中华书局本《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和相应文渊阁本书前提要的基础上,录列书前提要优长处多则,并作辨证,以见《总目》之误.经统计,两种《易》类提要差异间所呈现之正误状况,亦略可确知.  相似文献   

10.
2007新年伊始,上海《新闻记》杂志第1期刊发了《2006年十大假新闻》一,对06年度国内媒体报道的上百条产生了一定恶劣影响的假新闻进行盘点,评选出年度“十大假新闻”。它们分别是:1.《华商报》刊发的“法国导演起诉《吉祥三宝》抄袭”;2.《兰州晨报》的“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3.《华西都市报》的“扫墓祭祖烧“别墅”将被查处”;4.《上海证券报》“银监会拟发退市令三城商行受警告”;5.《新化报》“腰围1.75米松原孕妇至少怀了五胞胎”;6.《信息时报》“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7.《今日早报》“大雨袭杭百舸归”;8.《中国经营报》“铁道部酝酿火车票中加铁路建设费”;9.《民主与法制时报》“深圳中级法院的日常工作由深圳市纪委代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漫谈读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制作了一期特殊的谈话节目《挑战人生:〈千手观音〉》.这期节目以一种特殊的“手语”方式,把2005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的聋哑人演员们请到录制现场,让观众和聋哑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取得了沟通和理解.贯串始终的“手语”表达,穿插其中的舞蹈表演.让人不得不用眼睛去“看”.  相似文献   

13.
王永 《视听界》2004,(1):39-41
江苏电视台的爱国化名人“人物传记电视剧”,从《徐悲鸿》、《秋白之死》、《朱自清》、《刘天华》到《戏梦人生》,在全国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我有幸担任了以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电影的先驱——洪深先生(1984—1955)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为原型,以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风云变幻的中国历史为背景,展示洪深先生在建国前二十多年独特人生经历的10集人物传记电视剧《戏梦人生》的导演。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2008,(4):45
晚上看电视,时见有学者大侃周易与管理一类的话题,精彩处不少,牵强处亦多。古人解《易》,曾有“变易”、“不易”、“简易”之说,其实合三种说法为一炉,才能体现“易”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06,(38):26-27
著名作家端木蕻良曾经说过:“我国第一部诉诸视觉的长篇小说.是《红楼梦》。” 端木的意思是.红楼之前的中国小说.如《三国》《水浒》等.大抵是用来听的。无论是章回的形式.还是写的方法.都适合给说书人做底本。《金瓶梅》对写人情细事有所发展,但标明“词话”,还是说唱文字的继续。唯独《红楼梦》画面感、立体感极强.读之好像置身在全景电影中一般。[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王路佳 《大观周刊》2011,(15):16-16
《文心雕龙原道》篇作为刘勰的总体思想很有探究价值,刘勰之“道”是与宗经思想和释家之道联系到一起的,本文就以刘勰的《原道》篇为解读模本,从本于《易》“道”和其“自然”属性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阿成  韦娟 《新闻天地》2006,(9):29-32
台湾歌星蔡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涉及广播、写作、歌坛、电影、服装设计等多个领域,主持包括“金马奖”在内的多项大型活动,被誉为“名嘴”。她还为上海《新民晚报》撰写专栏文章,为新加坡电视台主持《旧情绵绵》节目,主持“BBC”广播节目《日正当中》.赴《世界日报》之邀赴美巡回演出,应欧洲各界华侨之邀赴法国、荷兰、德国、比利时等地巡回演唱。  相似文献   

18.
1951年.谢芳中学毕业考入中南文工团,至今已近60年。几十年的艺术生涯把当年单纯、青涩的女学生变成了人人知晓的著名艺术家。从《小二黑结婚》里的小芹到《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从《早春二月》里的陶岚再到《九九艳阳天》中的严君茹,谢芳用自己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用精湛的表演丰富着自己的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谢芳手书口述,尽展人生抒怀.  相似文献   

19.
蜀中《易》学,自古以来负有盛名。《宋史·隐逸传》说,有一个叫郭曩氏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南平。他的始祖在汉代是严君平的老师,历代以《易经》象数之学相传。又说,大学者程颢、程颐年轻时随父亲到成都,见到一个箍桶的篾匠,拿着一本书在读。走近一看,原来是《易经》。兄弟俩觉得很惊讶,想要考考他。哪知篾匠先开口问道:“你们学过这个吗?”又指着《易经·杂卦》中的“未济男之穷”一句,叫他们讲解。兄弟俩看出篾匠有些来头,于是很谦虚地向他请教。篾匠简要地说道:“三个阳爻都错位了!”二人听了,深受启发,获益非浅。第二天又专门前去拜访,却再也没见到篾匠了。后来袁滋到洛阳,向程颐请教《易》学方面的问题。程颐就对他说:“《易》学发达要数四川嘛,你怎么不到那里去学呢?”于是袁滋就千里迢迢前往  相似文献   

20.
宋石男 《新闻界》2006,(1):91-92,108
不久前,在新闻学术界刮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厚报焦虑”风,仅笔者所见的较新文章就有:《光明日报》刊登的《“低价厚报”模式应当反思》,《青年记者》连续刊登的《“广告寒流”与“厚报之累”》、《办厚,还是办精?一一厚报热的冷思考》、《中国厚报“体检”报告》、《新闻界》刊登的《“厚报焦虑”与“薄报”的市场机会》等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