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披文以人情”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度员”,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美能磨练人性。”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多么重要。《“九义”初中语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语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学生不仅要有昕、说、读、写的能力。还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对学生必须具备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最好诠释。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近年来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文本、教师、学生三个主体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位置和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活是芙术创作的源泉,情感的表达是美术创作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其作品价值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视作品中情感的表现,以改变一些学生脱离生活,过分重视技巧而忽略情感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社会、认识社会?根据社会学科的教学目的及其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源泉或经过人为的创设所再现的生活情境中,从感受形象开始,滋润情感的幼芽,点燃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6.
麦琼洲 《中学文科》2007,(12):168-168
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12岁至14岁是情感发展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具有极高的情绪兴奋性、紧张性与强烈的冲动性及波动性。他们的个性处于“动荡”之中,极不稳定。面对这个特殊时期的学生的特殊心理,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更容易地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更好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渗透情感方面的教育。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总结了三点看法,与同仁们商榷。[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北师大版新课程标准语教材,重视了多种信息资源的利用,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它主要采用了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智力落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我有目的、有选择地采用了书中的一些内容作为教学材料。在使用中,我主要采用了“看、猜、试、品”四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作为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基本能力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艰巨任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掀起热潮,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分支,只有紧跟形势才能与时俱进。作为教育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和占主体地位的学生,正确界定其关系,就能抓住关键,形成教育合力,以此来打开通往聋校课程改革成功的大门。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构主义以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赞同全人教育的观点,强调要使学习有效地发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将认知和情感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理论对外语教学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之一便是教师角色的变化。外语教师作为学生和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者,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对学生进行语言灌输的旧观念,而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合适的人文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美术教师在教学上要善于创设一个和谐、优美的物质、心理环境,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美的形式进行审美感知和情感教育,使学生不断在感知的情景中去自主探究, 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情趣和艺术的表现力,完成美术课改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教学美的意蕴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学美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作为综合美的教学美,其综合性有多侧面的表现:它体现着教学与美的统一、教的美与学的美的统一、教学目的美与手段美的统一、教学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教学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统一、教学美的创造与欣赏的统一等。教学美与教育美、教学艺术、美的教学、审美化教学、教学的审美性、教学审美等相关概念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王玲 《天津教育》2021,(9):139-140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丰富的音乐活动,增进学生的审美体验,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感知美的旋律、理解美的风格、体验美的情感、领会美的内涵,从而促进审美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从以歌感知、以器演奏、以演表达等角度阐述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审美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进行了非理性方面的探讨和分析。指出审美心理偏差造成了一些大学生以丑陋为美、以怪异为美、以享乐为美、以不求上进为美的现象,并结合大学生成长的特点,从认知、情感、人格要素上揭示了大学生审美心理偏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学生审美心理偏差调试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My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oncept of ‘aesthetic learning’ can be helpful for English teachers on two levels. First, it can be a useful identity for Englis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adopt, based upon my own experiences as a secondary English teacher, creative writer and PhD student. Second, I argue that ‘aesthetic learning’ is an effective and productive way of analysing som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es that happen in the English teacher’s classroom. In order to arrive at these conclusions, I examine my own creative wri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es from which I extrapolate the notion that we are all ‘aesthetic learners’ in the sense that we learn to appreciate the qualities of the worlds we inhabit, whether these are actual or virtual. Throughout, my own writ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are used to illustrate my argument. In particular, the article seeks to re-position my own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esthetic learning’.  相似文献   

17.
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数学的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数学美的内容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学生揭示出来,加强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就数学中美的形式,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的美育教育功能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结构不是部分之和,而是经过主体知觉活动进行积极组织和建构而成的经验整体。同理,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创造性的产物和学生的知觉、审美的对象,也必须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完形结构(优格式塔结构),精读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这种优格式塔结构的形成与呈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承担着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育人任务。构建“德美一体”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健康向上、包含丰富道德底蕴的文学作品,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中美好的事物来启发、诱导、熏陶学生对美好、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把关育与德育相结合,把做人的道理蕴涵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用美引善、以美诱善,使学生产生对可贵品质的敬仰、亲近、向往的情感。教师通过创设充满审美愉悦的课堂氛围激趣引思,借助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丰富文学内涵,使学生在接受精神审美,享受审美带来的愉悦的同时,活跃思维,提升兴趣,使德育、智育、美育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这种模式既是对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有益尝试,也是对落实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本质的积极实践。  相似文献   

20.
With its inherent attributes such as qualitative immediacy, imaginativeness, and embodiment, John Dewey’s concept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makes a difference in moral education, in the ways of empathetic moral perception, moral reasoning, and moral action. If it matters then how can we help students gain aesthetic experience? By analyzing teacher Ho-Chul Lee’s approach to teaching drawing, called living drawing, this question is examined in terms of aesthetic style of teacher and teaching, and the aesthetic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how living drawing as an approach promotes aesthetic experiences and how it influences students’ moral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