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留日时期开始接触泰戈尔作品,他的泛神论思想和早期诗作的表现形态均与泰戈尔的影响有关。“五四”后期,由于郭沫若思想的发展变化,泰戈尔的影响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
安娜是郭沫若的夫人。郭老流亡日本时和安娜自由恋爱而结合。他们感情真挚,患难与共。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与安娜诀别,回国参加战斗。后他与于立群结合。然而,郭沫若始终没有忘记安娜,以及在安娜身边的四子一女。后来,安娜携子女来到中国,在大连住了一段时间。1948年11月,郭老由香港进入解放区到了北京。在那段时间里,住在大连的安娜曾到北京与郭老见面,女儿淑子也伴同父亲住了几天。于立群到北京之后,郭老仍通过第三者与安娜保持着联系。1977年,郭老谢世前一年,安娜写信给郭老,希望耄耋之年,能见面一次。据说,经过安排,他们见过一面。郭…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与尼采闵抗生创造社刊物《创造周报》从1923年3月创刊到1924年5月停刊,共出52期,其中有27期连续刊载了郭沫若翻译的《查拉图司屈拉》。第一期至第六期及第十一期至第二十八期刊载了第一部.第一部载完后,在第三十期郭沫若发表了《雅言与自力──告...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与钟嵘在文学起源论、本体论、创作论等方面均有非常相近的论述,这种相近相通之处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是郭沫若借鉴钟嵘理论观点的明证,也是郭沫若深受传统文论影响的具体表现.而二人在创作主体人格修养问题上的差异则可看出这种影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因其人格与文格的善变而为世人所诟病,但他在文学、历史、考古、书法、甲骨文研究等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其成为20世纪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历史存在,要真正走进这位文化巨人,理解他多变的人格与文格,自然绕不过其独特的个性气质——癫狂与理智。癫狂使郭沫若小节不保,但理智又让他大节不亏,宏观审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史各个风口浪尖的真实表现,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郭沫若的一生:“白玉有瑕,瑕不掩瑜。”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郭沫若以其卓越的创造性和审美能力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发展挥就了为数不少的瑰丽华章,从表征看他的诗歌的确在思想内涵与诗学意义都具有非常特别的价值和意义,但我们大多数研究者似乎皆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浸透在他诗歌中的个性主义。可以说,个性主义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在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写作的目的正在于探究诗人的个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郭沫若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争论得很厉害:就是郭沫若与泛神论的关系。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受过泛神论的影响,这是大家都承认的。可是,当深入分析具体问题时,分歧和争议就产生了。例如,郭沫若的泛神论的思想来源、泛神论在郭沫若世界观中的地位、它的特点和作用、它对郭沫若创作发生的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就此谈些看法,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8.
蒲风是新诗运动最热烈的提倡者和实践者。郭沫若与蒲风,虽然经历不同,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不能相提并论,但郭沫若对蒲风却给予过很大的扶持,对蒲风的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同时,郭沫若对蒲风的影响不仅仅在诗歌创作方面,还在于怎样作一个人民的诗人。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郭沫若,这两位中国新文化的巨人,艺术宗师,生前竟然未能见过一面,这的确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憾事。加上他们两位对某些文艺问题观点上有分歧,也曾经发生过一些误会,“曾用笔墨相讥”。因此,人们对他们两人的关系,看法也就不一致。有些人认为,由于个性、气质、爱好诸方面的迥异,他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势不两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与俄罗斯诗歌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翻译了包括经典诗歌和当代诗歌在内的30余首战罗斯诗歌;多次评述俄罗斯诗人及诗歌。此外,其诗歌创作也受到俄罗斯诗歌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直深深觉得,在学术的渊源上,余秋雨与郭沫若有着一种深浓的关系。余秋雨在评价艺术作品时,经常强调这样一个词:“永恒”。就是说:真正的艺术作品,不应只是那种就事论事的具体之作。而应在表达具体人事时,透射出一股具有永恒性的人类之光。这个观点恰恰便是郭沫若当年所一再强调的“形而上”。就是说作家在描写“形”的时候,一定要将那种从古至今至未来至永远的“形而上”的意蕴表达出来.——余秋雨进行艺术评论时,采取的是一种“全方位包抄法”。评论一个剧本,决非就剧本谈剧本,而是跳到剧本的外围,站到小说的角度诗的角度散…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中国现代历史剧作家郭沫若的史剧观做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 ,指出了他诗、史结合的创作方法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论贡献 ,揭示了其“失事求似”的史剧理念的合理性 ,但对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偏颇和失度 ,予以客观分析和批评 ,勾勒了他由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念向阐释学批评转变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4.
《数理天地(初中版)》2013,(8):F0001-F0001
高莽,1926年生于哈尔滨,毕业于哈尔滨市基督教青年会学院。长期在各级中苏友好协会及其所属单位工作,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俄罗斯文学)研究、翻译、编辑工作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从事写作与簧术创作。曾任《世界文学》杂志主编。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15.
卢子英与郭沫若,九一二三年在上海就有一面之交。不过,他们之间交往甚密,还是在抗战时期。当时,北碚是嘉陵江三峡实验区署所在地,卢子英是实验区区长。抗战爆发后,北碚成了大后方的迁建区。卢作孚、卢子英兄弟为了开发三峡,建设北碚,曾不惜一切代价,广罗人才,招贤纳士。一旦被辟为迁建区,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他们大量招引科学文化事业机构迁建北碚,使北碚名人荟萃,兴盛一时,人们把它称为“陪都之陪  相似文献   

16.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王保存。调动军队时,国王将右一半给另外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二者相符方  相似文献   

17.
天才在中西文论中都算得上是核心的概念和范畴。郭沫若对天才问题也有着持久的关注和研究,其“天才情结”不仅指向他青年时代的理想和追求,更与其文艺主张、教育观念等紧密相连。郭沫若对天才的理解是中西合璧式的综合把握,客观科学而富有启发性,但由于天才问题的复杂性和种种历史原因,目前人们对郭沫若的天才观的理解仍处在他所批评的“赞”或“骂”的感官阶段。本文力图在中西语境下还原郭沫若的天才观。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各种西文哲学,文艺思潮涌入中国,给中国的思想界和文艺界以极大的影响,在这些西方思潮中,尼采哲学颇盛行一时,陈独秀、蔡元培、鲁迅等思想界名人都介绍过尼采学说。在文艺界,尼采同样极受推崇。几乎各派的作家、理论家都赞颂尼采,从尼采思想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郭沫若翻译理论和诗歌翻译实践的分析,从神韵、气韵、音韵与得失诸层面,对郭沫若的译诗再创造精神进行全面客观的评论,旨在从这位伟大诗人颇富审美意味的翻译文学批评观译论和实践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者,1958年9月至1978年12月出任中国科大校长。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技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身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和中国科学院党组向党中央提出建议,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大学。这一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赞成,中央书记处会议于6月批准成立这一大学。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学者、作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