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流行.前燕幕容皝统治时期,佛教便已传入辽西地区.后燕时,佛教僧侣与上层统治者关系日益密切,并开始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辽西地区现存的北魏时期的石窟、佛塔就凸显出这一时代背景.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北魏时期的佛塔进行了翻修,出土的墓志中保留了当时辽西地区佛教居士的礼佛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辽西佛教对东北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句丽与渤海国的佛教都间接或直接受其影响.文章主要以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来探讨三燕至隋唐时期辽西地区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陈文英 《天中学刊》2008,23(3):101-104
隋唐时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鼎盛期.这种鼎盛局面的出现,是与这期间大部分统治者对佛教的利用或崇奉分不开的.以对待佛教的态度为标准,隋唐两个王朝的皇帝可以分为崇佛型皇帝、重佛型皇帝、轻佛型皇帝、反佛型皇帝四种类型.皇帝对于佛教的态度,对佛教传播有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明初统治者既限制又利用佛教政策的产生原因、措施、作用进行述评,并探索宗教与政权、社会的关系及启示.  相似文献   

4.
佛教兴盛于印度奴隶制发展时期的"列国时代",衰败于其封建时代.然而在中国,它却高度发展于汉魏之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形成这一强烈对比的原因有三其一,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达,更需要得心应手的思想统治工具,而主张逆来顺受的佛教则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不谋而合.其二,中国有着成熟的封建统治者,对政教关系能处理得恰到好处,可放手发展佛教.其三,中国有着发达的封建文化和社会思想,使富含深邃思想的佛教能与之互相促进,并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儒、释、道三教都曾给予重视。但是,儒教那一套严格的纲常伦理容易使人感到拘束,道教那一套长生不老之术容易被人戳穿,而佛教的因果轮回,出世解脱之说,既有令人毛骨惊然的阴森地狱,又有金碧辉煌的极乐世界.虽不能马上兑现,却能教人在恐怖之余,产生对彼岸的朦胧憧憬,从而积德行善,赶修正果.所以,也就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和麻醉作用.“阳间”的统治者也正是看中了佛教这一点.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期.这时期的思想、文学、艺术、教学都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佛教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鼎盛阶段.唐代佛教的发展,与唐代最高统治者的佞信利用是分不开的.高祖、太宗都是马上皇帝,靠刀兵以取天下,因此,更懂得“俗既病矣,人既愁矣,不有释氏使安其分,勇者将奋而思斗,知者将静而思谋,则阡陌之人皆纷纷而群起矣.”  相似文献   

6.
正非洲刚果有句谚语:"树无根不立"。艺术亦是如此,如果没有民族文化、历史、宗教的支撑与滋养,艺术难以繁盛。中国的石窟艺术更是与其内核——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源于古印度,汉代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第一次繁荣还要追溯到公元336年,那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石窟群,莫高窟就是其中之一。传说一位名曰"乐僔"的和尚,因一日突见三危山山顶佛光四射,所以在山上建了莫高窟。佛教一路东渐,直到北魏时期,统治者笃信佛教,甚至将佛教定为国教,并开始大规模开凿石窟,石窟艺术在得到统治者的护佑之后大为发展。然而,好景不长,公  相似文献   

7.
朗迭玛灭佛运动对佛教在吐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朗达玛灭佛是出于统治、维护王权的需要,作为赞普他必须要保证“权力制衡”.朗迭玛是统治者而非信徒,因此应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看朗达玛灭佛运动.灭佛运动固然产生了很多弊病但却成功的促进了佛教与苯教的融合,为日后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8.
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里,对佛教灵异事件详加描述,无不透露出他对佛教神秘力量的肯定,郁结着浓厚的佛教情节。而作者在现实中却是排佛的,他以国计民生为重,描述佛教灵异事件是对统治者佞佛迷梦的警醒。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蒙古统治者为了征服周围各民族,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保护政策,而外来宗教为赢得统治者的独崇,彼此间展开了激烈角逐。忽必烈即位后藏传佛教萨迦派在元王室获得了特殊的地位。佛教僧人与元王室成员之间的接触及佛教的广泛传入对元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全方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代饮食文化具有浓重的佛教色彩 ,受佛教饮食习俗影响极大。当时社会上食素者文泛存在 ,统治者甚至用法律条文加以约束 ,推行佛教斋月、斋日制 ;佛教文化深入人心 ,百姓入寺吃斋形成风气 ;饮食品种崇尚用佛教术语命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佛教的盛行及对文化的影响 ,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研究这一论题 ,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佛教习俗对唐代文化影响的深度与广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末五代时期,西蜀佛教受到统治者大力支持和当地民众的热情拥护,蜀地禅宗和密宗两派均获得了长足发展。西蜀社会各阶层有着强烈的崇佛热情,他们的奉佛信念和佞佛行为表现在建造佛寺、刻立寺碑、镌造佛像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西域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产生的西域寺院经济更是佛教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环节和前提条件。西域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及其管理模式和财产审计,对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晚年偏爱佛学,在史学研究中大量使用佛学话语来解读历史和史学,倡导史学界重视佛教和佛学,故其晚期史学思想也深受佛学理念的影响,在历史发展动力、因果律的理解及经世致用思想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思想倾向,体现出明显的佛学取向。佛学的影响使他更加注重历史发展主体性因素和精神作用,塑造了其晚期史学的基本风貌,并使其得以融汇佛、史,以佛家的胸怀践行史家的天职。  相似文献   

14.
佛教信仰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正信,一是民间佛教。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女性信众接受正信相对困难,是故唯有民间佛教与其更为接近。江西自古以来是佛教胜地,民间佛教也非常发达,拥有着众多的女性信众。社会风气为女性信仰佛教造成了限制,但也提供了契机。佛教民俗活动中,女性则占有重要的地位。总之,民间佛教和女性信仰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接受本土法律的规制,佛教教义和戒律逐步刻上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烙印。同时,佛教教义和戒律中的众生平等、慈悲报应、地狱、忍辱和合等思想也日益影响着传统法律思想,改变或强化着帝王贵族、氏族官僚以及普通百姓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观念。究其原因,佛教以儒家思想为桥梁影响传统法律思想、佛教受世俗法律的特殊规范、佛教戒律与法律的相通与互补等因素使佛教影响传统法律思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宋代儒士群体中,朱熹无疑是最具有佛教知识的一位。朱熹对佛教常识的认知,包括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佛教基本概念和命题、佛教内容和特征、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关系等等。朱熹对佛教常识的认知也存在误读之处,值得当今学佛、研佛认真体会,以建立健康且科学的佛教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佛教是元杂剧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存元杂剧中,有15种与佛教相关联。元曲佛教剧里,弘扬佛教普度众生、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救苦救难教化人心、佛教也爱国反抗外侮、佛寺成为了爱情圣地,反映了佛教宽容和追求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龟兹是印度佛教东传重要的中转基地之一。龟兹佛教不仅承载了印度部派佛教的义理,还发展了印度佛教理论。龟兹佛教直接影响了中国内地佛教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中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百年来,对龟兹佛教及其艺术的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以"大乘佛教"为统治地位的中国佛教中,龟兹佛教因属于"小乘佛教"体系而长期被轻视,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表现为,在中国历来的佛教史中,龟兹佛教史的记述极其简略,轻描淡写或材料堆砌,内容雷同;用大乘佛教理念解读龟兹佛教及其艺术内涵,背离原来思想,导致长期以来龟兹佛教的真髓不能被真正揭示出来。改变这种状况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理论求新。首先要为龟兹佛教作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找准龟兹佛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在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贯彻"科学发展"和"继承与发展"的方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展望未来,龟兹佛教史研究定会迈向更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佛教是元杂剧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存元杂剧中,有15种与佛教相关联。元曲佛教剧里,弘扬佛教普度众生、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救苦救难教化人心、佛教也爱国反抗外侮、佛寺成为了爱情圣地,反映了佛教宽容和追求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