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我国《刑法修正案(七)》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进行了最新的修正,但该罪却与无罪推定原则存在着诸多矛盾。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法进程出发,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与无罪推定原则进行博弈分析,将该罪名修改为“拒不说明巨额财产来源罪”,建立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并完善相应的金融监管体系,更有利于惩治贪污腐败犯罪。  相似文献   

2.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客体为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国家工作人员清正廉洁的形象。本罪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有财产或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事实存在,行为人负有向有关机关说明巨额财产真实来源的义务。行为包括行为人能够说明巨额财产的真实来源而拒绝向有关机关说明其真实来源。司法实践的诸多反思,犯罪主体应扩大,该罪罪名应重新界定归类,法定刑应该完善,应加强前置制度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新经济犯罪案件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即在于预期刑罚成本过低.而导致预期刑罚成本过低的因素是刑罚不够严厉、不确定、不及时,使得犯罪成本低而收益极高.1997年《刑法》第395条第1款规定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它在打击腐败分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犯罪主体、客观特征和法定刑上的设置上,现行立法存在着不足并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1997年修订的刑法新增设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作为对传统的贪污、贿赂犯罪规定的补充。但由于该罪在罪名确定、证明责任、犯罪主体以及法定刑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争议之处,直接影响了该罪在司法适用中的社会效果。为此,从刑法理论及刑事立法上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进行反思、整合并加以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33-38
司法实践中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认定和不明财产的计算方法存在分歧,严重影响了司法权威。在计算行为人的支出以及收受的礼金礼品数额时要全面、科学。行为人家庭有两个以上国家工作人员均因贪污贿赂犯罪受到追诉的,且他们对家庭共同共有的财产都不能说明来源,在不明财产的数额计算上应根据贪污贿赂犯罪的数额比例来计算和定罪,而不能认定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共犯。行为人隐瞒境外存款且不能说明存款来源的,应当认定为隐瞒境外存款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6.
1997年新刑法第395条第一款规定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本罪是在我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历史进程中,适应惩治腐败犯罪分子的需要而规定的一种新罪.此罪的设立,在打击腐败分子和纯洁国家工作人员队伍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在犯罪主体、客观特征和法定刑上存在着立法上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只有这样,才能使该罪更加有效的打击贪污腐败势力,为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在我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历史进程中,为适应“惩治腐败分子的需要”而规定的一种新罪。此罪的设立,对保障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惩治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刑事诉讼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如何把握该罪的证明责任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就该问题进行初步的商讨。  相似文献   

8.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从其犯罪主体上看具有其特殊性,其犯罪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廉洁自律制度,危害了国家正常的秩序,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刑法》中加大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9.
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研究,是当今司法界和理论界都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本通过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犯罪构成要件的争议、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证明责任和对该罪处罚的分析,探讨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立法上的局限之处,就此为该罪名的立法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严密法网,保持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自律性,有效遏制腐败之风,我国刑法设立了巨额来源不明罪。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罪名在设立过程中,存在一些实体与程序上的问题。为此,应当分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法缺陷,并因应修改完善之。  相似文献   

11.
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的一类新型犯罪。对这一犯罪,可以从贿赂对象、贿赂范围、贿赂方式等方面加以理解。但是,我国现行刑法中却没有关于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犯罪的规定,这不合国际商务反腐的潮流。从现行刑法与国际公约的协调与接轨方式看,有必要将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纳入我国刑法范畴。同时,我国刑法在规定这一犯罪时,应注意刑法与《公约》的协调。  相似文献   

12.
加薪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反映出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存在如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缺乏法制化的工资标准、较重的平均主义倾向、增资机制尚需完善。解决之道在于,在借鉴他国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尤其要尽快出台公务员工资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13.
由于行政执法实践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存在和我国目前行政精神损害赔偿机制不完善的现状,使《国家赔偿法》及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均处于尴尬境地。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这也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行政精神损害立法趋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国家公务人员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公务人员媒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了解网络环境下的传播规律,对网络媒体存在抵触、畏惧心理,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欠缺,不能用来为做好工作服务。国家公务人员亟需转变观念,主动接受媒体、善待媒体,并且通过学习、培训等手段,掌握网络话语权,提高运用新媒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国家公职人员涉及公共利益的相关信息公开就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网络时代,网络曝光部分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违纪信息促进了执政行为监督和对公权力约束,但国家公职人员也拥有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正当权力,而国家公职人员的合法隐私权保护却被混淆和忽视.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规范国家公职人员网络隐私的管理,兼顾保护国家公职人员属于私人领域的隐私和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公开,使公权力在阳光下得到监督.  相似文献   

16.
挪用公款罪犯罪对象的争议一直是理论界、司法界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挪用公款罪刑法规定的解读,以及对该罪犯罪对象若干问题的法理研究.阐明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主要是公款;非特定公物不是该罪的犯罪时象,特殊情况下才可能成为该罪的犯罪对象;国有单位“小金库”钱款可成为该罪的犯罪对象;在一定条件下.混合所有制企业、承包企业中的资金能够成为该罪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在学理上,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是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相对应的概念。但与作为传统职务犯罪的后者相比它与公共权力的关联度不大,又是我国刑法学上较晚出现的类罪,因此以往人们对其有所忽视。然而,这类犯罪在经济经营领域的危害极大,且常与国家工作人员的腐败密切相关。文章阐述了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构成特征,通过对其犯罪危害性的实证分析,强调应重视防范,并提出了具体的防范和惩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走私犯罪及其它妨害海关和对外贸易监督管理的犯罪都是属于侵犯国境安全、国家对外贸易政策、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社会治安以及国民健康的严重犯罪。本文主要对两岸走私犯罪有关法制进行比较分析,藉此了解两岸法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刑法上的原因自由行为,在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学界,历来有众多学说对立。为维护“实行行为与责任同在”之原则,通常要将实行行为的范围扩大到原因行为阶段或者类比于间接正犯,但也由此产生众多问题。根据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原因自由行为性质上当属修正的构成要件行为。遵循“行为与责任同在”原则,原因行为必须在故意或过失的支配下,结合基本的构成要件行为,方具有可罚性。在我国的立法上,对原因自由行为的规定过于单一,应当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立法例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行政体制改革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作为体制转换的重要方面正在全面推开。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提高“依法治国”的执政水平,已成为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中亟须解决的课题。本文分析了日本公务员制度中人员分类管理、人事管理体制、人员编制等三方面的特点,认为日本公务员制度在国家和地方公务员在财权和事权的平衡上需要进一步理顺,地方公务员在职级、待遇的标准上需要进一步统一,并且需要进一步改善公务员管理在局部区域过于薄弱的状况。通过研究,作者提出日本公务员制度在以法律形式规范人员编制、建立政府机关内部矛盾化解机制、切实抓好在岗公务员业务培训三方面尤其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